【WOTB】关于日本重坦线名称的翻译问题和亿点杂谈
之前亚服放出这条线消息的时候我就在想国服要怎么翻译这几个车。
然后今天上国服看了一眼,,,

我想大多数人的反应应该是这样的:
好家伙,68和71两个基本上能理解成Plus版的61式和74式(STB-1),但三重108是啥?十式重战是啥?七式重战是啥?四六式又是啥?这是哪个位面的本子续到了1950年弄出来了十式重战???

做考证去罢(悲)

先放结论:
国服翻译的和我查到的资料基本没有太大出入
这里把我在看国服情况之前查了一堆资料自己翻译出来的5-10级车名字放上来对照一下
V Mitsu 108:三菱108
VI Ju-Nu:重战车第10型(十号重战车)
VII Ju-To:重战车第7型(七号重战车)
VIII Chi-Se:中战车第43型(四三号中战车)
IX Type 68: 68式重战车
X Type 71: 71式重战车

逐个说一下好了
五级:外服全名Mitsubishi 108(三菱108)
国服翻译成三(菱)重(型)108,我觉得能接受
九级十级两个Type 68和Type 71,直接翻译成68式和71式没问题。


然后重头戏来了。
六级:外服全名Ju-Nu
七级:外服全名Ju-To
八级:外服全名Chi-Se
在确定咋翻译这三个大冤种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科普一下当年本子是咋命名他们的坦克的(
详细介绍可以看这篇文:CV4616995
不想看的话我简要说一下:
总的来说二战全面爆发以后本子坦克会有两个编号,通俗点说的话一个是方案编号,一个是年份编号
以97式中战车“Chi-Ha”为例:
“Chi-Ha”是方案编号
“97式中战车”是年份编号
(附:这两个编号之间基本上没啥关系。)
先说年份编号。
这个编号它指的是服役时间(或预定的服役时间),套到97中战上就指的是这车是皇纪2597年(也就是1937年)服役的。
同理,三式、四式和五式中战也指的是这几个车是要于皇纪2603/2604/2605(即1943/1944/1945)这三年服役的。

然后再来说方案编号。
这个编号分两部分,前缀和后缀(废话)。
前缀好说,通常情况下就是指代这车的分类。
比如九七式、一式、三式、四式和五式中战通用的这个“Chi-”的前缀就来源于日语中“中型”的假名,试制五式炮战车的编号“Ho-Ri”这个“Ho-”的前缀就是日语中“炮”的假名,而端游本子重坦线中六七八级的O-I、O-Ni和O-Ho共同的“O-”的前缀便是日语中“大型”的假名。
这个后缀是什么意思就比较难说了。
总的来说,这个后缀表示这台车是这种类型的装甲车辆中的第几个设计,而要说明白这个后缀就不得不提一嘴一个叫做伊吕波顺的玩意了。
伊吕波顺命名法吧,通俗点说算是类似于我们说的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或者天干地支
这类东西(大概吧)
它的来源是《伊吕波歌》的歌词,本子二战弄出来的所有方案的命名都来源于这首歌第一句的12个假名。
(因为第一句的12个没用完就被核了)
第一句长这样:
イロハニホヘト、チリヌルヲ
用罗马字(即拉丁字母)表音的话就是:
I Ro Ha Ni Ho He To, Chi Ri Nu Ru Wo
然后再把第一句每一个假名对应成一个数字就是这样:

还是拿九七中战“Chi-Ha”为例,将前后缀结合一下的话这个“Chi-Ha”表示的意思就是“中型坦克,第三型”,这个“第三型”指的就是九七中战这车是日本独立研制的中型坦克里的第三个型号,而这个命名法对应的前两个“Chi-I”和“Chi-Ro”则是八九式中战车甲型和乙型(虽然是否对应乙型还存疑,但这也是唯一合理的解释了)
同理,百式重战的这个“O-I”指的就是“大型坦克,第一型”,试制五式炮战车的“Ho-Ri”指的就是“炮战车(自行火炮),第九型”。

行,那现在记住了是怎么命名的了吗?
“Chi-”是“中型”
“Ho-”是“自行火炮”
“O-”是“大型”
然后根据《伊吕波歌》的第一行来确定这车是这个类别下的第几个设计。
记住了的话就来看看应该咋翻译这些车吧
吧.......?
....................?????

完蛋,这个“Ju-”的前缀又是什么鬼

我也不懂日语啊,谁知道这个“Ju-”的前缀是不是日语里“重型”或者类似意思词语的假名(有会日语的大佬点拨一下不)
另外就是似乎有非常冷门的资料说所谓“Ju-Nu”可能是史实代号,是基于现有中型坦克进行加大、换装更大口径火炮和略微加厚装甲的所谓“支援坦克”,整体构型大概是个更大一号的三式中战而不是现在游戏里这玩意,但由于缺乏可信资料所以我最终还是没考虑这说法(

反正
既然WG说这俩车是重坦,那咱就当重坦处理了。
根据上面说的命名法,“Ju-To”和“Ju-Nu”的后缀分别是《伊吕波歌》第一行中的第十和第七个字,因此(如果这个“Ju-”的前缀指的是“重型坦克”的话)这两台车的名字分别就是“重型坦克,第十型”和“重型坦克,第七型”,也就是国服翻译出来“十式重战”和“七式重战”的来历。

等等,怎么感觉怪怪的?怎么又七式又十式了?
嗯,这就涉及到一个翻译失误了。
前面说到,本子装甲车辆有两个名字,一个方案编号和一个年份编号。
还是以九七式中战车“Chi-Ha”为例,这个“九七式中战车”是年份编号,说的是这个车是皇纪2597(1937)年服役的,而这个“Chi-Ha”是方案编号,说的是这车是中型坦克这个类别里的第三种,两个编号间基本上是没有联系的。
是不是发现问题出在哪了?
国服翻译出来的“十式重战”和“七式重战”是根据其方案编号“Ju-Nu”和“Ju-To”弄出来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式中战”、“四式中战”、“四式十五厘自走炮”或“试制五式炮战车”指的是其年份编号。
因此虽然“十式重战”和“七式重战”的翻译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上来说不能算错,但因为这几个车是编出来的,没有服役,更不可能有年份编号,因此从准确性角度去考虑肯定是不合适的。
(说句题外话,国服翻译的所谓“四式自走炮”也是不准的,那玩意外服叫“Chi-To SPG”,确实是四式中战为底盘的自走炮,但是因为和历史上存在实车的“四式十五厘自走炮”重名(而且这玩意本身都是虚构的,WG甚至都没能给他编个方案编号)因此私以为翻译成“四式中战自走炮”或直接译为“四式炮战车”更合适)
因此我翻译的时候就简单粗暴翻译成了“重战车第10型”和“重战车第7型”。
(当然要是嫌这名不好听的话改成十号重战和七号重战也不是不行,只不过隔壁汉斯家的七号坦克可能会找你要版权费就是了)

再来看最后一台,Chi-Se。
根据其前缀可以看出,这车是台中战车。
中。。。。。
。。。。。。。?

彳亍
WG你开心就好.jpg
(建议下次加大力度把这车脸颊也改成203mm,八级狂暴版E75诞生力)
再来看这个“-Se”的后缀。
emmmm。。。。

然后我去搜了完整版的伊吕波歌来看。


看到“-Se”了吗?
对,倒数第一行第三个。
来,数数吧,这是总共第几个

一查知道了,“-Se”是第43个。
所以按照之前的命名法,“Chi-Se”指代的就是“中型坦克,第43型”。

。。。
这东西
就?
43号中战车?
43号?????
?????
啊这。。。。。
就是说这到底是哪个位面的本子续到了不知道多少年整出来了个虎王体重老鼠首上的43号中坦方案啊喂(恼
为了避免这个70吨的“中坦”暴打其他国家的重坦,本子还贴心的为他配上了一门极为落后的1945年生产的试制五式十厘战车炮,我哭死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这怎么十号重战车看上去比七号重战车更落后呢?
(国服我没碰这俩车,拿白板车做的图凑合着看吧,懂那意思就行)
emmmmmm
我觉得
这大概是造这俩车的WG的锅


发现共同点了吗?
这四台车的后缀(“-Nu”和“-To”)和他们的等级关系是对应的!
也就是说:
造这两台车的WG员工只是简单的复制了三式中战和四式中战的名字,然后把其前缀从代表中战车的“Chi-”改成了“Ju-”(顺带着还拉高了一级)。
但是!
由之前的命名规则可知:三式中战“Chi-Nu”的“-Nu”后缀在四式中战“Chi-To”的“-To”之后(甚至在五式中战“Chi-Ri”的“-Ri”之后)

怪了哦?
这么来看三式中战的设计编号应当是“中型坦克,第十型”,而四式和五式中战的设计编号分别是“中型坦克,第七型”和“中型坦克,第九型”。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编号确实是严格按照伊吕波歌命名法进行命名的话,所谓的“本土决战究极兵器”四式和五式中战车的设计时间应当是早于三式中战的。
不妨大胆推测一下,会不会当年四式和五式中战车是本子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而早就制定的设计方案,分别预定于皇纪2604(1944)和2605(1945)年服役,(因此预先分配了“四式”和“五式”的编号)但由于前线吃紧(以及四式五式难产),IJA需要一款改动尽可能小以便大规模量产的应急产品来迅速填补极度缺乏的反装甲能力,因此紧急上马了以九七中战为蓝本,换装新式炮塔和火炮的“Chi-Nu”并预定于皇纪2603(1943)年服役,即为三式中战车。
(虽然我们都知道本子直到被核都没来得及折腾出多少三中就是了)
然后WG员工造“Ju-Nu”和“Ju-To”的时候只是照搬了这俩后缀然后完全没考虑这俩后缀具体是啥意思,结果就搞出了六级车是十号,七级车是七号的笑话(乐

最后吐槽一句,为什么71重战的炮口制退器是向前喷的啊(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