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评析典籍之舜- 《尚书》里的舜-大禹典

2021-08-27 08:13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评析典籍之舜- 《尚书》里的舜-大禹典

王照伦


『原文』

大禹谟

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谟》《皋陶谟》《益稷》。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

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

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

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

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

禹拜稽首,固辞。

帝曰:“毋!惟汝谐。”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兹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

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易经 尚书》第233~234页)

『译文』

大禹谟

皋陶讲述了自己的谋略,禹陈述了自己的功绩,帝舜很看重他们的言论。于是,史官记述了这几个人在讨论一些重大事情时候的对话,根据这些对话撰写了《大禹谟》《皋陶谟》和《益稷》。

通过考察古代的历史记载和整理民间的一系列传说,我们知道大禹,姓姒,名字叫文命(也有禹便是其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他的功德广布到了四海八方,他曾经接受过帝舜的征询,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只有把文德之教传播于天下的每个角落,才能算是恭敬地继承了尧、舜的伟大传统。”

禹接着又说:“如果作为帝王的人能知道做帝王的艰难,作为臣子的能知道当臣子的难处,那么,统治者就能够办理好所有的行政事务,黎民百姓也就会按照德行、法律、法规说话和办事了。”

帝舜十分赞赏禹的说法,夸奖道:“你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实际情况确实像你所说的这样。如此一来,好的意见和建议就不会被搁置不用,贤良的、有道德的人才就不会被遗弃在田野之间,各个诸侯国乃至整个天下就都会变成太平盛世。各级各类官员在考虑各种问题的时候都必须把平民百姓的意见置于头等重要的位置之上,对于自己的那些与民众意见相悖的不正确的思想要彻底抛弃,必须虚心地、认真地听从别人的正确的意见,从善如流是各级各类官员的必备素质。在施政的过程中要善待那些无权无势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绝对不能无视老百姓的疾苦,更不能虐待和残害老百姓。在选贤任能方面不能以出身论英雄,注意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是在德行和能力方面十分卓越的贤良的人才。这样的开明盛世,出现在帝尧那个圣明的时代,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益插话道:“嗨!帝尧的道德气象广大而又影响深远,是个名副其实的像神明一样的圣人和哲人。并且是个文武兼备的全能之才,他的文治可以治国安邦,他的武功能够平定外部的侵略和内部的叛乱。帝尧时时刻刻对上苍的特别眷顾心怀感恩之情,深知天命不可违,在处理一切政务的时候小心谨慎、勤勤恳恳、一丝不苟,最终成为富有四海的帝王,当上了天下的主宰。”

禹说:“凡是行善之人上苍就会赐福予他,凡是作恶之人上苍就会降祸于他。善与恶、吉与凶、祸与福形影相随、不可分割,有因必有果。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不论是高高在上的天子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黎民百姓上苍都一视同仁,概莫能外!”

益说:“咦!可得警惕这一点啊!只有警钟长鸣、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仁德长存于心,使用善、德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免于上苍的震怒降祸于己。千万不要做违法乱纪、违背道德、违反人伦的事情,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严加约束,绝对不能放纵自己,放荡不羁更是人生的大忌,更不能过度奢侈、玩物丧志荒废了事业;选贤任能不要三心二意,铲除邪恶不要犹豫不决,不成熟的计划不要勉强施行。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眼界开阔、高瞻远瞩,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要顾及,不能钻牛角,更不能一意孤行。不能一边作恶多端、胡作非为一边强求老百姓为自己歌功颂德,也不要罔顾黎民百姓的意志,更不能做危害平民百姓利益的事情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只要有仁德、行善政,思想不怠惰,政事不荒废,那么四夷都会因为佩服你而归附于你。”

禹说:“帝!您要记住啊!益的这番话振聋发聩。我认为,修德主要表现在搞好政事方面,而为政的中心在于让民众的生活达到衣食无忧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引导民众向善。大家都知道,水、火、金、木、土、谷这6件事固然十分重要、必须做好,但是端正民众的品德、提高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让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变得方便这3件事要互相配合、相互协调。以上这9个方面的功业都必须安排得有秩序,办好了这9方面的事情民众自然就会欢欣鼓舞,为您歌功颂德了。对于勤劳的人,要用美好的前景去引导他们;对于怠惰的人,要用鞭策去督责他们;而当民众受到德泽感到欢欣的时候,就要及时鼓励他们开展歌咏活动,使之乐而忘劳,这样才能保证帝王的仁德长盛不衰。”

帝舜道:“说得好!在你的具体领导下现在的水土治平工作做得卓有成效,万物得以顺利成长,六府三事的治理工作也做得切切实实、秩序井然,让天下人千秋万代受益,这可是你的功劳啊!”

帝舜亲切地说:“禹,你过来!我登上帝位已经33年了,如今已到耄耋之年,体力和精力感到大不如从前,担起天子这样的重担感觉越来越吃力,在处理日常事务的过程中经常感到疲倦、力不从心。你平日里做工作是从不懈怠的,你要有心理准备今后在适当的时候接替我的职务总管天下事务!”

禹听了舜的话之后诚惶诚恐连忙答道:“我的品德距离天子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不能胜任帝王这样的工作,天下人也是不会依从我的。在执行力方面我不如皋陶有勇往直前的决断力,在身体力行方面我也有欠缺,皋陶积极推他的德行,他的仁德遍及天下惠及天下人,黎民百姓都对他心存感激。帝!您可千万要顾念他啊!他时时刻刻把仁德放在心头,经年累月地反躬自问在德行领域是不是还有改进的地方,偶而放下心来的原因就在于德行有了成绩;他经常在口头上谈论的事情就是德行,真诚出自内心想做的事情也就是德行。所以说,您可得记住皋陶的大功大德啊!”

帝舜于是转向皋陶说:“皋陶!现在普天之下的臣民没有违法乱纪、为非作歹的,这都是由于你担任我的士官,知道如何正确运用五刑来辅助五教,把我的执政理念原原本本地落到实处,使得治理达到了理想的境界。我的理想是‘使用五刑的目的就是不用五刑’,在你的领导下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你引导天下人都能走上正道,这些都是你的功劳,我为你点赞!”

皋陶回答道:“帝!您的德行完美无缺、毫无过差,对手下官员的要求简明扼要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对于黎民百姓非常宽大、仁爱有加;刑罚犯罪分子不实行株连九族的连坐政策、不祸及犯罪分子的子女、父母和其他亲朋好友,而在奖赏有功人员的时候却延及有功人员后世让为天下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光宗耀祖、福荫子孙;对于偶然的、不是故意的过失,即使是很大过失也给以宥赦,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对于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犯罪分子,再小的罪恶也要处以刑罚,并且是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对于罚罪有疑问的犯罪分子或者犯罪嫌疑人就从轻发落,就低不就高;对于赏功有疑问的人员却从重给奖,就高不就低;宁可放过10000个犯罪分子,也不能错杀、错抓、错判1个没有犯罪的好人。这种惠及天下苍生的美德,已经融化进了天下人的心里。因此可以这样说,天下人都能守规矩、不违法乱纪,是你的大德感召的结果,我只不过做了自己职责范围内应该做的事情而已,怎么敢说功劳二字呢?”

帝舜道:“我之所以能如愿以偿地按照我自己的思想治理天下,让四方都听从我的命令就像草木随风而动那样自然而然,这都是你皋陶的功绩!”

然后,舜又转过身来对禹说:“来,禹!我现在说说你的功劳。当年天降洪水来警告我,我让你在治水的过程中广泛传播我的仁德。你能够言行一致,在治平水土的大工程中建功立业,同时在天下人中间建立威信,你的贤良之名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你既能勤勤恳恳、不辞劳苦为国家做事,又能勤俭持家甘于过简朴的家庭生活,不自满、不自大、不浮夸,这也是体现你贤良的另一个侧面。正因为你从不夸耀自己的才能,所以天下没有一个人敢与你在才能方面一争高下;正因为你不居功自傲,所以天下没有一个人敢与你在功劳方面一争高下。所以,我认为以你的品德、你的功劳,天命已经降落到了你的身上,你终将会以天下主宰的身份管理天下,造福天下人。如今,人心动荡不安,道心幽昧难明。只有精心体察专心致志,才能坚持住我现在执行的这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根据我的观察能够沿着我的路线继续走下去的人只有你禹一个人。切记,对于没有经过考核证实确实是事实的话不要听信,对于没有经过征询民众意见的意见和建议不要采用。可爱的不是帝王而是民众,可怕的不是民众而是肆无忌惮、为非作歹、恣意妄为的帝王。民众没有了帝王,他们就失去了爱戴的对象;帝王没有了民众,就没有人为他保卫天下而身败名裂。因为民众和帝王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所以说,作为帝王一定要小心谨慎啊!认真对待你的帝王之位,踏踏实实地做好你应该做的每一件事。如果普天下的老百姓都穷困不堪、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么,你做帝王的日子也就很快永远被终结了。这张嘴说出来的话,既能平息事端,又能惹是生非,所以说讲话可得慎重啊,不能随心所欲、信口雌黄。我要讲的话都在这里了,再说就是重复了。”

禹还是继续在谦让,对舜说道:“既然您老人家这么坚持,那么,就通过对功臣一一占卜的方式,看谁的卜兆最吉就由谁来接任帝王之位吧。”

帝舜不为所动,说道:“禹!我们之所以采取占卜的方式决定1件事情是不是可行,那是因为我们心里对这件事情没有底,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于是才问大龟问卜的。现在,我对让你继承我的天子之位没有任何疑问,是一件确定无疑的事情,并且咨询了官员和民族的意见和建议,他们都认为你是下一任天子的不二人选。因此,我认为鬼神也必定依从我和民众的心愿,使用龟筮占卜决定你是不是适合做天子,结果也必定是大吉。另外,占卜是不会重复出现吉兆的,所以就用不着再占卜了。”

但是,禹还是稽首拜辞。

帝舜最后断然地说:“不要再争辩了!我认为只有你是继承天子之位的最合适的人选。”

舜选定在正月初一日的早上,让禹在尧庙里接受了摄政的委任状,率领百官行礼,像当年舜受命摄政时一样,完成了禅让大典。禹,正式成为天子。

禹继承帝位之后,舜对禹说道:“禹!我跟你商量个事情,现在天下只有三苗不遵从我们的教令了,你去征伐他们,让他们归顺中央政府。”

禹按照舜的指示,决定征讨反叛的三苗。于是召集各诸侯国的国君以及他们所率领的军队,在出征之前宣誓:“诸位君王,各位将军,威武雄壮的勇士们!你们都要听从我的命令:那些愚昧无知、蠢蠢欲动的三苗,迷不悟,傲慢自大,目无法纪、违反正道,为非作歹,败坏常德,无恶不作。致使正人君子被遗弃不能得到重用,而无耻的小人却窃居高位指手画脚,他们视苍生为粪土,对上苍大不敬。因此,上天必然要降灾于他们,让这些人自食其果。我今天是要用你们之力,奉天命去惩罚他们的罪恶。你们还须齐同心同德、齐心合力,携手完成上天交给我们的剿灭叛乱三苗的任务。”

经过30天的激战,没有分出胜负。苗民仍然负隅顽抗,不肯按照天子的命令办事。剿灭三苗的战争进入胶着状态,双方谁也吃不掉谁,军事对峙持续。面对这样的僵持局面,智勇双全的益向禹建议道:“我认为,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感动天地,软实力能够波及全天下个每个角落。满招损,谦受益,这是普天之下公认的道理。当年帝舜受到父母和弟弟的虐待,一个人独自在历山耕田,他经受的艰难困苦难以言表。但是,他日日号哭涕泣,仍然面对着苍天呼喊,遥对父母呼叫,总是反诸于己、反躬自问,反思自己的过错与不足,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放在自己的肩上,从来不怨苍天、不怨父母、不怨弟弟、不怨他人。有事去见瞽瞍的时候,或者瞽瞍召唤他的时候,舜面对父母总是端端正正、恭恭敬敬、战战兢兢。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就连顽固不化的瞽瞍也被感动了,从而变得通情达理了。俗话说得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连那些没有知觉的金石都能被感化,更何况那些有感情、有思想、有良知、有是非观念的苗民呢?”

禹听了益的一番话,幡然醒悟,连忙下拜感谢益的好主意,欣然接受了这个好的建议,说道:“讲得对!切中肯綮、一语中的。”

于是,禹下令立即停战,整队班师而归。回来之后立即向舜说明了原委,帝舜也接受了益和禹的建议,在朝廷内外、部落内外广布文德,在朝堂两阶之间举行大规模的群众舞蹈表演,人们举着战争中所用的盾牌和雉尾,载歌载舞,表示偃武修文,走和平发展之路。70天之后,苗民不再造反,自动前来归降。天下太平,民众免遭战争涂炭。

『评析』这段文字记述了舜、禹的权力交接过程,歌颂了舜的仁德。


评析典籍之舜- 《尚书》里的舜-大禹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