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吕雉不值得同情?

2022-08-29 19:33 作者:biIibiIy  | 我要投稿

司马迁在《史记》中编列本纪但非帝王的不仅有吕雉,还有项羽。两者都曾在一段时间内把持过的权柄。该怎么看待充斥争议的古代封建社会历史人物?一分为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从浮华的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言语,就能窥见一二:

负面情绪裹挟
涉嫌教唆
混淆基本的现代是非善恶价值观

此类偏激言语还很多。

“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当先辈们的金玉良言和谆谆笺言被鱼龙混杂的网络碎片化言语和情绪裹挟埋没时,古代封建社会历史人物对当下人们的影响,就容易变成负面甚至恶性的了。

史料记载里的吕后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在看影视、短视频、下方留言等消遣的同时,值得扪心自问,屏幕中传达的信息、情绪、思想,是否是健康的,对自身对社会环境对当下有益的。

吕后距今年代较久,史料记载也有限。《史记》在吕太后本纪和汉惠帝相关记载中是有“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等描述,但作为古代封建社会的皇权阶层,她的本质仍然是剥削当时封建社会庶民的地主阶级。史记描述的结果,也是包括吕后在内的古代封建社会的皇权阶层共同实现的。不值得言过其实地夸大其作为,并被吹捧到一个离奇、危险的高度。


片面攫取言辞,拾人牙慧,开倒车过度夸大古代封建社会人物
当时剥削封建社会庶民的地主阶级本质

(引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而面对别有隐秘目的、痕迹难掩的过度吹捧和pua,就值得擦亮眼睛、警惕分辨 —— 当一部分知道一点古代史、又暗藏私心己欲的网友,片面攫取现今有限史料中的只言片语,来吹鼓不该吹鼓的、挑拨性别对立、发泄不健康情绪时,青少年或平时不太了解古代史的人们偶尔刷到,就容易被裹挟和误导

读史料看一个古代历史人物,需经横向纵向全面考察、思辨,才能形成更为辩证完善的综合看法。如果“独守千秋纸上尘”(王安石诗《读史》)” 、纠结于一家之言,很容易偏狭,落入“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的状态。

史料对其他两汉女性政治家也有相当高的评述,如对邓绥,有“兴灭国,继绝世,录功臣,复宗室。”(《后汉书·卷十·皇后纪第十》);《宋史》对刘娥也有“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的评价(《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列传第七十》),为什么时下很少见吹捧这些女性政治家的网友呢?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这或许就是在“同病相怜”情绪、斯德哥尔摩情结等因素作用下,部分网友把吕后这个较为古老的、“人设”能满足他们的历史人物图标化,并作为发泄口。另一方面,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借汉武帝说“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汝)不闻吕后邪?”,更是在《太史公自序》中明言“惠之早霣,诸吕不台;崇彊禄、产,诸侯谋之;杀隐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祸。作吕太后本纪第九。” 白话文翻译:可见吕雉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纵容族人猖獗、让当时的百姓不满。

在看后世史料:

“吕太后贼害三赵,专王吕氏,赖社稷之灵,禄、产伏诛,天命几坠,危朝更安。吕太后不宜配食高庙,同祧至尊。”(《后汉书 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遭吕太后亏损至德,悲夫!”(班固《汉书·惠帝纪》)

“及正轩掖,潜用福威。志怀安忍,性挟猜疑。诸吕用事,天下示私。”(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述赞》)

“班史立纪,违经失实”、“宣后乱秦,吕氏危汉”(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也可以看到共通之处:吕后把权以后,其族人“诸吕”用事不得当时的人心。

另外,辩证看待历史人物,除了全面考察史料,也要融合科学、合理的思考分析。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等,客观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以及民族融合,但主观上秦是站在地主阶层顶端的君主角度、为巩固权力和统制做的行为。吕后虽然在客观上“政不出房户”且续行无为而治遗策、没有劳腾宫外百姓,但综合观察分析史料记载,她把精力更多用在皇权集团争斗上,所以相比其他女性政治家如武曌、刘娥、萧绰等,史料并没有多少她把权期间推陈出新、有所建树、积极为政的记载。

时间先后、因果、主客缘由分析

引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在网络环境存在消解文字和深刻思想、信息片面化、物化道德的弊端下,一个圈子里的思维更易趋于偏执极端。心态思想不健康的一些网友,在戴着面具的网络世界随意留言,挑拨带动负面情绪、肆虐混淆善恶是非、污染现代网络环境。发布价值取向偏激、过度吹捧吕雉的内容,对发布者自身来说,除了短暂的心里满足,无益而有害,陷深了会慢慢变成更不健康;对他人,容易误导产生消极影响。

吕雉受过苦难,为什么不值得同情?在苦难中丧失本心,苦难就失去了它所有价值和意义。

为什么吕雉不值得同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