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黑格尔的逻辑学——存在论和本质论)2

2021-06-20 03:53 作者:查尔filosofia  | 我要投稿

二、本质论

        我们现在从存在论进入到本质论。存在是知性的一种思维方式,停留在一种抽象的概念上面,我们往往采取一种知性的思维方式,所以会有理性的狡计。所谓理性的狡计就是说,你在用知性的思维思考问题的时候,理性就会来捣鬼,突然让你大吃一惊,颠覆你常规的知性思维。知性的思维是有限的嘛,它不能掌握无限的东西,不能把握本质。那么进入到本质论之后,就会把它这个狡计的内在机制探索清楚。所以本质论已经进入到理性的层次。理性的层次和知性的层次相比就不再是直接性的范畴,而是间接性的范畴。本质论里的范畴都是一对一对的,每一个范畴要从另外一个范畴来加以理解,就像照镜子一样,相互反映。

        之所以是这样的,是因为本质论的范畴都是从存在论的范畴加以追溯、加以深入得到的。存在和本质是相关的,我们说存在必有一个本质。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本质是“过去了的存在”,它是存在的根据,就是存在的“原因”。就是说,存在过去的那个形态导致了它现在的这种形态,那么我们要了解现在这种存在,我们就要追溯它的过去,就是它的本质。存在是何以存在的,是什么东西使得存在存在起来的,这就是本质。所以本质是一种追溯,一种深入,而且它就是存在的真理。

        作为存在的真理,实际上我们就是在说,本质才是“真正的存在”。存在还不是真的存在,它只是存在表现出来的“现象”。你要追溯真正的存在,就要追溯本质。(亚里士多德讲,要追溯作为存在的存在,最后就追溯到了实体,作为存在的存在是实体,那么实体又是何以存在的呢?他又追溯到形式和质料,最终追溯到了形式,形式就是实体存在的原因,形式因。)这种追溯的方式,在整个西方哲学当中作为一个传统,就是要追溯一个对象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原因,不断的去探讨,去追溯。

        我们说本质论的范畴都是一对一对的,像照镜子一样,它们只有通过否定自身,颠倒自我,才能够看到对方。所以,本质论的范畴,都是这样一种相互否定的一种范畴,一对一对的,相互在对方那里看到自己,而对方恰好是对自己的否定。所以本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黑格尔成为否定的理性,它总是以否定的形式出现出来的。

1、本质自身

        本质自身有这样几个环节:同一、差异、对立和矛盾。本质自身当然是同一的,同一性是本质的起码的基础,我们讨论事物的本质,就要讨论同一性的问题,现象可以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本质是不变的规律,所以它首先是同一性。但是这个同一性不是谢林所讲的,是一种无差别的同一,而是所有的差别都体现在同一个东西本身内在的差别。万物都有差别,正因为如此,所以万物是同一的。之所以是同一的,就是因为它们都是有差别的,在有差别这一点上是同一的。

        差异律起源于莱布尼兹,他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说,在宫廷里,他跟王后说,万物都是不同的,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模一样的树叶,王后不信,就发动所有宫女去找,但是找不到任何两片树叶是一模一样的。按照莱布尼兹的说法,如果两片树叶完全一样,那就只能是同一个东西,就不可能是两个东西。这就是他的差异律,万物都不相同。

        但是黑格尔认为,差异律才是真正的同一律。形式逻辑讲差异律和同一律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但是黑格尔把这两者完全等价起来。就是说,所谓差异律,就是同一个东西自我否定,自我分化,自我综合。没有任何外来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来的,它背后都是同一个东西,却表现出千千万万个不同的东西。但是差异律本身是同一律这一点,本身从差异律上还看不出来。一种杂多的东西,没有表现出同一性。但是黑格尔讲,表面上差异律和同一律是完全对立的,但是这两个极端却是真实且不可分的。比如说我们做任何判断,都要是差异中讲同一,同一中讲差异,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正确的判断。

        比如说我们如果没有任何差异,就做不成任何判断,我们讲太阳是太阳,树叶是树叶,绿的是绿的,这些都不叫判断,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要引进差异,才能做出一个判断,太阳是红色的,“红的”肯定不是“太阳”,这两个概念肯定是不同的概念,这种判断才是有意义的。但是差异也不能漫无边际,差异中要讲同一,这判断也才能有意义。我们如果讲“骆驼不是钢笔”,这当然有差异了,但是这个判断意义很少,你看不到这两者的同一性。骆驼和钢笔还多多少少有点联系,它们都是物体,要是完全没联系,就不能构成一个判断了。你要形成一个有意义、有意思的判断,就比如说“橡树不是槐树”,都是树,体现了同一性,但是又不完全等同。所以这才是一个有意义的判断,所以,在做判断的时候,同一和差异是不可分的。

        但是,差异毕竟还只是一种杂多,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差异,它还很难体现出它的本质性,真正能体现本质性的差异,就是对立。对立已经开始体现出本质了,对立就是开始意识到了它的同一性的。一种对立的东西肯定要在同一的前提下才能讲对立。比如光明和黑暗,正和负,生和死,这些都是对立的范畴,这就不是一般的差异了。像我们之前举的例子,骆驼和钢笔,它们当然是不同的,但是它们不形成对立。万物都是不同的,但不是万物都是对立的。要形成对立就必须意识到它的同一性。光明和黑暗都是建立在光线这个前提下的;生和死都是建立在生命这个前提下的。死就是生的缺乏,光明就是黑暗的缺乏。它们之间当然有差异,但是它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对立是一种同一性的差异,所以它们互相的关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生和死,光明和黑暗,正和负,它们都有一种表现出对立统一的规律。这就不是差异律,也不是同一律了,而是对立当中有统一,统一当中有对立。但是对立,还是没有达到“同一”,它达到的是“统一”。你可以把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把它们统一起来。但是还没有真正完成一个东西的同一。统一性和同一性,我们经常会混用。其实层次上完全是不同的。统一性当然已经表现出一种同一性了,但还不是真正的同一性。同一性就是同一个东西,它自己内部发生的事情才有同一性。对立统一只是两个对立面外部冲突的事情,当然在这个统一体当中是内部的,但是这两个东西毕竟不是一个东西。那么,要达到真正的同一性,必须是一种自己和自己的对立。

        这样的对立,就达到了一种同一性,同一个东西自己和自己对立,这就成了所谓的矛盾。矛盾就是一个东西自相矛盾,自己和自己冲突,它的对立不是一种外在的对立,不是说光明和黑暗,共产党和国民党,这些都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它是同一个东西自己和自己相对立,自己和自己不对路了,要反对自己了,开始自我否定了,这就是矛盾。而矛盾正是因为和自己有关系,恰好具有同一性,所以叫做“矛盾的同一性”。我们的教科书上往往有时候不是很严格,矛盾你就不能说统一了,它是同一性,对立,你就不能说对立的同一性,只能说对立的统一性。这其实是很严格的。矛盾和对立是完全不同的,对立允许存在中间产物,像光明和黑暗中间有昏暗,共产党和国民党中间有民主党派,黑和白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其他颜色;矛盾则不允许有中间物,要符合排中律。比如说事物不是“黑”的就是“非黑”的,没有中间状态。我们说对立统一是万物运动发展的根据,但是没有说彻底,矛盾同一才是万物运动的根据。这是对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的深化”。

        万物运动的根据就是矛盾,它本身就是无根据的,矛盾就是没有底的,矛盾的内在发生就是万物必然如此,万物必须要否定自身才能存在是因为万物都是运动的、发展的,如果它不运动、不发展,它就消灭了。凡是没有被消灭的,就是万物,凡是没有消灭的,都在运动当中,都在发展。那么它运动和发展的根据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自我否定,自相矛盾。有一种内在的动力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这种自己运动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就是各种对立范畴的互相转化,一个范畴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为它的相反的范畴,那就是自我否定了,那就是自己运动了。那么,这样一种范畴的相互转化,就称之为现象。

2、现象

        现象就是有根据、有本质的东西。我们现在讲现象和本质,好像是两个对立的东西,但是我们之所以能讲现象,就是因为现象下面是有本质的,我们才说它是一个现象。当我们说一个现象的时候,我们就要问,那它的本质是什么呢?所以现象本身隐含着它是有根据的,有本质的。而本质也就意味着它要通过某个现象表现出来。所以这就和康德的物自体有区别了,本质肯定要表现为现象。现象和本质是辩证统一的。所以万物一切都是现象,我们可以说本质也是现象。我们说这个事物的本质是另一个事物,而这一个事物其实又是另一个事物的现象。我们可以一直推下去,本质的本质,对于本质的追寻,我们可以一直追寻下去。我们说桌子是现象,构成它的本质是木材,木材的本质是分子,然后分子的本质又是原子,我们可以一直追寻下去,没有最后,所有的本质一旦被追寻到,它都成为了现象,它又有一套本质。所以我们对于本质的追寻是“从现象到现象”的追寻。除非你像康德一样,设立一个物自体,那就不再是现象了。凡是不是物自体的,你能够追寻到本质的,都是现象,它都能显现出来。凡是存在的东西,我们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呈现出来。

        同样的,内容和形式,或者说质料和形式,都是相对的。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早就提出来了,形式对于更高级的形式来说,它又是质料;质料对于更低级的质料来说,它又是形式。它们都是一些相对的概念。就像全体和部分,力和力的表现,内和外。这些范畴都是完全相反的范畴,但是你把其中一个当成本质,它就已经成为了现象,它就必须要到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里面去寻求它更深入的本质。所以真正的本质不在于是某个范畴,而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相对的,一切都可以看做是现象,一切也都可以看做是本质,相互反映。那么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作为一种统一关系,那就是现实。

3、现实

        本质论主导的三个主要的环节,一个是本质自身,一个是现象,一个是现实。现实是本质自身和现象的对立统一。现实的环节也有三个小环节,一个是可能性,一个是偶然性,一个是必然性。他首先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先区分开来,我们知道形式逻辑上的可能性是只要概念上不自相矛盾都是可行的。但是现实的可能性和偶然性有关,偶然的事物,偶然的条件相联系,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它就不可能,必须要有一定的现实条件它才可能,而这些现实条件当然是偶然的了。但是偶然的这种可能性并不是没有规律的,而是可能性在大量的偶然性当中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为第三个环节必然性开辟道路。可能性和偶然性结合在一起,统一为必然性。某一个偶然的现实,它可能有很多可能性,但是它究竟包含那种可能性,还要看必然性。有一种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把这种可能性实现出来了,把某种可能性实现出来了,那么其他的可能性就被排除了。因此,我们说偶然里面有必然,但是如果你要用一种绝对必然的链条串联起来,你将整个宇宙都设定为一种绝对的必然性,一种宿命论的必然性,像莱布尼茨所讲的,最好的世界就是这样的,这是上帝已经决定好的了。那么这种必然性,又同时是一种最高的偶然性,只不过是唯一的偶然性。为什么这个东西就是绝对必然的呢?其他的都被排除了,那不就是绝对的偶然性嘛,这种绝对的偶然性,就是自由,这种最高的偶然性和一般的偶然性不一样,层次更高,就是自由、自由选择、自由意志。

        在必然性里面,黑格尔也讲了三个环节,实体关系,因果关系和交互关系。这三点是从康德那边来的,黑格尔在这里也对这三点加以了讨论,必然性就是一种必然的关系,实体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自为因果的关系,就是自因。而自因关系一旦表现在外,在另一个实体上,它就是一种因果关系,它在别的事情上有效。所有的这些有效性,如果我们都把它们看作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实体,也就是“绝对实体”内部的有效性,那么整个宇宙世间万物的所有实体关系和因果关系,都在那里互相交缠,相互作用。我们把它们看成是同一个实体,就是宇宙整体,这样一种绝对的实体,我们就把它看作是一个绝对的主体,在这里是黑格尔整个逻辑学里面最难懂的地方了,这个过渡是很神秘的,但是作为有神学背景的黑格尔,将整个宇宙的必然性,整个宇宙作为一个自然界的实体,那么如果你把它当做主体来看,那就是上帝,整个宇宙就是上帝本身。斯宾诺莎的这个自然就是上帝。在黑格尔这里,上帝就是自由,他创造了这个世界,他本身也就是这个世界,也就是说,上帝创造了他自身,这些所有的必然性都是他创造出来的。这样就过渡到了概念论。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黑格尔的逻辑学——存在论和本质论)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