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天蓬不帅
天蓬原帅,而今不帅
大家都拿猪八戒当个笑话,当个谐星看,是西游记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史上经典的丑角,可人家也曾是天蓬元帅,掌管八万天河水军。
配嫦娥,可能还有些犹豫;怎么反倒高翠莲也配不上了。这一路上的妖魔鬼怪,当国王的,当国丈的,当国师的,最不济也是占山为王。到猪刚鬣,就连倒插门都要被人嫌。
堂堂天蓬元帅,入赘到高太公家,真是尽职尽责,猪八戒自己说:“我得到了你家,虽是吃了些茶饭,却也不曾白吃你的:我也曾替你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
曾灵霄殿朝见玉帝,曾敕封元帅管天河,曾蟠桃宴会饮瑶浆,如今勤勤恳恳为高家通沟耕田筑土打墙,还被高家嫌弃长得丑,说他是妖怪,四处请人去捉拿他。
斯文扫地,尊严何在?!
到如此境地,可谓一点也不帅。
情也,欲也
孙悟空为心猿,属金;猪八戒为木母,属木。孙悟空代表性,即本性;猪八戒代表情,即情爱情欲。悟空初见菩提祖师,说道:“我本无性。”一句话道尽了,“性”的本质;而八戒一出场,浑身都写满了:老猪有情。
书中有诗句: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金从木顺皆为一,木恋金仁总发挥。一主一宾无间隔,三交三合有玄微。性情并喜贞元聚,同证西方话不违。
金克木,故悟空收八戒,也暗含以“性”领“情”,要想理清“情欲”,还需要从“心性”上下手。唐僧是水,江流儿嘛,水生木,所以唐僧很喜欢八戒;另外也因为唐僧代表了凡人的肉身,而身体是离不开诸多欲望的,所以唐僧可以没有悟空,却离不了八戒。
孙悟空是修行中“心”的部分,而八戒是“欲”的部分。只谈“心”,则太过形而上;有了“欲”,便一下接了地气,便是人间了,一股浓浓的烟火气。西游一书中,孙悟空无疑是最受瞩目的人物,但如果没有了猪八戒,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将会大打折扣。
孔子曰: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八戒对嫦娥到底是情,还是欲;对高翠莲呢?在很多书里,说八戒是个痴情种。其实不是“痴情”,而是“情痴”。情到深处,是痴呆。所以孙悟空骂猪八戒,“呆子”。
生活中,情与欲,是很难分开的;纯情,只存在于小说和戏文中。
这也是猪八戒的“罪”,并因此而受罚——两千锤。
孙悟空心不平,大闹天空,被五行山压了五百年;猪八戒动了情欲,调戏嫦娥,被打了两千锤。
这是悟空与八戒的罪与罚;这也是因果。心若不平,无论在哪里,怎么着都是被压着;欲望太盛,深陷渴求之欲海,可不是处处被捶打。
即便五行山五百年,也没能压平孙悟空的心,纵使天庭的两千锤,也打不灭猪八戒的情欲。
所以,要修行,要取经。
猪八戒投身猪胎,不是错,是该。猪这种动物,能吃能生。
丑陋的不是猪刚鬣,也不是欲望,而是被欲望支配的猪刚鬣。
这是八戒的罪业,是他的因果。
九转大还丹
书中猪八戒的自我介绍: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忽然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劝我回心莫堕凡,伤生造下无边孽。有朝大限命终时,八难三途悔不喋。听言意转要修行,闻语心回求妙诀。有缘立地拜为师,指示天关并地阙。得传九转大还丹,工夫昼夜无时辍。上至顶门泥丸宫,下至脚板涌泉穴。周流肾水入华池,丹田补得温温热。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离龙坎虎用调和,灵龟吸尽金乌血。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功圆行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朗然足下彩云生,身轻体健朝金阙。玉皇设宴会群仙,各分品级排班列。敕封元帅管天河,总督水兵称宪节。……俗名唤做猪刚鬣。
他其实是个普通人,心性笨拙,贪闲爱懒,后来遇到一位高人,传他“九转大还丹”,功夫圆满飞升成仙,并被封为天蓬元帅。后来调戏嫦娥被贬下凡,投成猪胎,这部分大家都较为熟悉,便不必赘述。
这里提到他成仙的关键——九转大还丹。西游书中,还有个非常类似的丹药:九转还魂丹,后文书中孙悟空问太上老君要来,帮助乌鸡国王还魂的。但猪八戒这里的“九转大还丹”,倾向于并不是一种丹药,而是一种道家内丹修行功法。
首先,猪八戒自我介绍里面说了,“工夫昼夜无时辍”,而且后面几句是一系列的修行方法,而详细看这几句诗文,正是道家内丹修行的功法。
其次,八戒见到太上老君也就是打声招呼,如同遇到一个前同事,如果太上老君随便一颗丹药就能让一个凡人,还是一个笨拙的凡人,成了天蓬元帅,那太上老君一定碾压八戒好几个等级才对。
最后,在西游一书中,写道家时以其中内丹学派为最高,为道家代表。
既然是修行功法,接下来就仔细看看这种内丹修行功法。悟空求道那里只是一个宗旨大观,讲的简单,这里就补上具体方法论。
丘处机在其著作《大丹直指》中《三田返复金掖还丹诀图》提到:肺为华盖,咽喉为重楼,口为玉池兑户,鼻为天门天柱,眉间为玉堂,额为天庭,顶为天宫,耳为双市门。肾气传肝气,肝气传脾气,脾气传肺气,肺气传心气,心气传脾气,脾气传肾气,是为五行循环,而曰小还丹也。入中田,中田入下田,三田返复,大还丹也。
最早在唐朝时,就有道士张果正式提出九转大还丹的内丹修炼功法。这个张果,就是后来被传为八仙中,倒骑毛驴的那位张果老。
这种内丹修行功法,原理源自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炼丹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黄庭经》中炼气的理论。
成书于东汉末年,是一本讲述炼丹术的著作,被称为“万古丹经王”。因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会归于一,而得名《参同契》。
《黄庭经》全称《天上皇庭内景玉经》和《天上皇庭外景玉经》,成书于魏晋时期,宗旨为:服气以养精神,固守真元,宝精爱气,以求长生。强调人体存在上中下三丹田之神,脑部泥丸,胸部絳宮,脐下命门;此三丹田乃积精行气之要穴,常思其神则能长生。此外书中还有漱津咽液、吐纳元气、房中固精、服食五芽、飞奔日月等方術,特別重视积累精气。
张果在其著作《太上九要心印妙经》中详细介绍了九转大还丹功法。
总序中:“夫九要者,要乃机要也,以应大丹九转,故以道分九篇,法显九门,九门合理,篇篇归根。虽不得亲师之旨,得此要如亲师训,得者坐获天机,悟之者为之心印。若依行者,在欲无欲,居尘出尘,分立九门,还元二仪。学道君子,细意详之,先序显用,次要应体,以体兼用,性命备矣!”
一句“在欲无欲,居尘出尘”,就是猪八戒的一生起落,炼成了当神仙,犯了就跌落尘埃。而“法显九门,九门合理,篇篇归根”,就是八戒手中的九齿钉耙。
九篇功法如下:
真一祕要
夫真一者,纯而无杂谓之真,浩劫长存谓之一。太上曰:天得一,以日月星辰长清;地得一,以珠玉珍长宁;人得一,以神气精长存。一者,本也,本乃道之体,道本无体,强名曰体。有体之体,乃非真体,无体之体,日用不亏矣!真体者,真一是也,真乃人之神,一者人之气。长以神抱于气,气抱于神,神气相抱,固于气海,造化神龟,乃人之命也。神乃人之性也,性者南方赤蛇,命乃北方黑龟,其龟蛇相缠,二气相吞,贯通一气,流行上下,无所不通,真抱元守一之道也。
试译功法:意守下丹田,意想心中离火化为赤蛇,肾中坎水化为黑龟,赤蛇紧紧缠绕黑龟,龟蛇相吞,形成一气,贯通全身。
槖籥秘要
夫槖籥者,人之心肾也,心者神之宅,肾者气之府,既以心为宅,以肾为府,岂有造化也?今时学道之人,使心运气,乱作万端,屈体劳形,非自然之道。圣人日:凡是有相,皆是虚妄,无相之相,谓之真相。真相者,神气也。神者,心之主;气者,肾之本,是以圣人返本还元。还元者,补髓也,补髓之机,还元之道,命乃了矣!圣人立法,日假一神调气,藉一气定神,神气调定,方晓动静。动者气也,气者命也;静者性也,性乃神也,神不离气,气不离神,神气不相离,道本自然也。
试译功法:以心神领肾气,心神相交,先调好呼吸节奏,呼气时意想心神下降到丹田,吸气时意想肾气上升到丹田,心神与肾气在丹田相交,神不离气,气不离神, 神气相抱,结成黄芽。黄芽之气经尾闾入督脉上泥丸,温养补益脑髓。
三五一枢要
夫三五一者,三阳、五行、一气也。三阳者,三火也,以精为民火,以气为臣火,以心为君火。君火乃性火也,惟性火不可发,亦不可用。性火若发,如火生于木,祸发必剋。不用者,必不可动也,盖是神定则气定,气定则精定。三火既定,併会丹田,聚烧金鼎,返炼五行,运于一气,绵绵一昼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按周天三百八十四爻,气血行八百一十丈,脉行五十度,此乃周天,方为火候。其火有二等,分于内外,外火者有形有象,可炼五金,造化五穀,滋养于人,此火非能炼丹,炼丹之火,其在内火。内火者有名无形,藉五穀之气,即生真火,真火既生,返炼其精,精返为神,炼神合道,道本自然,不离一气,一气既调,百皆顺也。
试译功法:三火:精为民火,心神为君火,气为臣火。五,指五脏。一,乃一气,指调息呼吸之气即火候。入静后意想精、气、神会聚脐下丹田;然后调息运气,呼吸绵绵匀缓,一天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每分钟九息,以此为火候炼化会聚在丹田的精气神,并意想五脏之气特别是脾的五谷之气都会聚来丹田(鼎炉)被炼化,使之产生真火,真火炼精,精返为神,炼神成丹。
三一机要
夫三一者,三成一气也,上有神仙抱一,炼神之道一,中有富国安民,炼气之法;下有强兵战胜,炼精之术。道分三成,不离一气。一气者,天也,乃天清虚自然之气,气中有神,神抱于气,因气抱于一神,炼神合道,道本自然,此乃神仙抱一炼神合道也。中有富国安民炼气之法,中者人也,以身为国,以气为民,以心为帝王,帝王爱民而民自安。帝正者,心不乱也,心不乱则气自调,气调则神和,神和则精悦,精悦则身安泰,此乃富国安民炼气之法也。以重浊而为地,其浊中有清,在欲无欲,谓之强兵。心不动而气不交者,谓之战胜。此乃强兵战胜炼精之术也。及人之未生时,在乎混沌之问,亦神不曾离气,气不曾离神,神气不相离,精神内守,精散为气,气结成神,炼神合道,道法自然。因道建法,法就显术,分而为三,混而为一。一者精也,精乃元气之母,人之本也。在身为气,在骨为髓,在意为神,皆精之化也。盖万物皆禀一气,因气造化五行,五行即五穀也,五穀之气,入于脏腑,精住丹田,精者人之本也。是以圣人返其本而还其元,此乃返本还元之道也。
试译功法:三,指精气神;一,指精。身为国,气为民,心为帝王。帝王爱民而国民自安,帝王正则不乱。心定入静,呼吸柔和,气调神安,心不动则气不交,意守丹田则精固不泄,此为炼精之术。
日魂月魄真要
夫日魂月魄者,阴阳也,阴阳者,日月也。日属阳,魂月属阴,魄日中有鹦,西方金肺之象属阴,乃日魂藏月魄,魄满于魂,故日以清。月中有兔,束方木肝之象,肝属阳魂,乃月魄藏日魂,魂满于魄,故月以明。魂魄者,乃人之铅汞也。铅汞有数,铅八两,汞八两,乃一斤之数,十六两也。凡二十四铢为一两,按周天三百八十四爻,日月运度之数,天地造化之机,圣人立数,后人依数而行之,其大小之法,因数有定,大者一年之法,小者一时之用,一时正则可夺一年之造化也。密语日:凡每月初一日为首正,子时坎卦,进汞一两,离卦进铅一十五两;次日坎卦进汞二两,离卦进铅十四两;至十五日,抽添数足。周而复始,其大小月,细审详之。铅汞者,人之魂魄也,魂魄者,人之神气也。神者好静,气者好动,动静常在坎离之问。动静之诀,上十五日魂守魄,下十五日魄守魂,一时之用,可夺一年之造化也。
试译功法:日魂喻心神之离火,月魄喻肾气之坎水。意守坎水离火之间的中丹田,心肾之间,上半月意想肾中精气上至中丹田与心降下的神气相交,使精抱神;下半月意想心神离火下降至中丹田,与肾中精气相交,使神恋精。坎离相交,神精相抱,在意念火候的炼化下结成为丹。
日用五行的要
夫日用者,长以神守于气,气守于神,神气相守,聚而不散者,真日用也。神能通应,意到心成,若神定,则行住坐外昼夜皆伺。神伏气在,气在神,神在形,三物皆在,复归真一,万事毕矣!又五行者,心主神,肝主魂,脾主意,肾主志,肺主魄,五行聚而化为丹也。聚之诀日:专于一神,志于一意,守于魂魄,会于丹田。魂魄者,人之神气也,气乃命也,神乃性也,一性固命,一命固性,性命相固,共成一气。一气者,火也,其火无形,发之有焰,此火只可炼丹,不可别用,若能内守真火,聚而不散者,真抱元守一之道也。
试译功法:五行指五脏之神,心藏神,肝藏魂,肾藏志,脾藏意,肺藏魄。高度入静,即“专于一神,志于一意,守于魂魄,会于丹田”,以意念将五脏之神气会聚于上丹田泥丸宫,聚化为丹,称之为:五气朝元。
七返还丹简要
夫七返还丹者,天有七星,运斡四时;人有七窍,唯听视闻。眼观色者,视之不见;耳听声者,听之不闻;鼻不闻香,口受无味,真七返也。一心归命谓之还,五气不散谓之丹。丹有二种,于内外二丹者,超神接气,超神在世。出世接气者,火候无差。其内丹不得外丹则不成,其外丹不得内丹则无主。内丹者,真一之气;外丹者,五穀之气。以气接气,以精补髓,补接之功,不离阴阳二气。阳气昇即为返,气降即为还,昼夜还返,至于丹田。不得阴而不昇,阴不得肠而不降,自然还丹之要,祕于此矣!
试译功法:七返指关闭七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口受无味。排除外界一切干扰,高度入静,意守丹田。意念引导体内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肾水中的元阳上升到丹田,即为“返”;心火中的元阴下降到丹田,即为“还”。意想元阴元阳二气相接,化为“精”,再以意引精从尾闾入督脉上至泥丸补益脑髓。
八卦朝元统要
夫八卦者,以心肾为坎离,坎离为阴阳。阳即魂也,阴即魄也。魂者以应束方甲乙木,谓之青龙;魄者以应西方庚辛金,谓之白虎。因坎离生龙虎,乃成四象,内分八卦。八卦者,方甲乙木,甲主乾,乙主坤;木生丁,丙主艮,丁主兑,艮兑合序为一太上九要心印妙经气丙东阳阴者,火也。火生戊己,戊己无形,分于四季,内生庚辛,庚主震,辛主巽,合而为一者,金也。金生壬癸,壬主离,癸主坎,坎离者,阴阳也。阴肠者,内外也,内气为阳,外气为阴,阴阳昇降,动静自然,非神所作,乃天地冲和之气,常在坎离之问,绵绵昼夜,息息无穷,此乃八卦还元归根之道也。
试译功法:八卦由乾坤化生坎离,离为阳,代表心火;坎为阴,代表肾水。人体内阴阳升降,就是坎离相交,形成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就是“泰”卦。以意念引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二者交接于丹田。
九还一气总要
夫九者,阳也,还者,聚也,一者气也。九阳既聚,性命相守,上则清虚,日月行度之数;下则地气,生产万物之源;中则人身,阴阳造化之理。内各有三,故日三共之道,是名九要也。内各有三者,天有三,日月星,以应人之眼耳鼻;地有三,高下平,以应人之魂魄精。魂魄精者,以应人之精气神。神乃精之主,精乃神之本,名则分三,不离一气。一气者,胎息也,胎乃藏神之府,息乃胎化,元因息生,息因神为主胎,胎不得息则不成,息不得神则无神乃息之主,息乃胎之根,胎乃息之宅,神乃胎之真。在腹之中谓之胎一呼一吸谓之息,故名胎息也。胎者形中气之子,息者形中神之母,形中子母,何不存守,存守者,存其神而守其气。其气在坎离夹中,圆如杵臼,又象伏龟,故曰神龟。龟含黑水,水中有气,名日神气,又日碧眼胡僧,号曰真人人之根蒂,俱在此焉。十二时中,天门借气,紧闭地关,神室内守,自有神龟呼吸,有名无形、有动无名,非所用升降,自然藉外气则升,随气升而腹自鼓,外气升而内气降,内气降而腹自纳,鼓纳之机,天地之麋籥也一。弃籥者,天地动作之气,真阴真阳也。内气为阳,外气为阴,内气不出,外气不入,神符气定。外气符即为至宝,内气符即成金丹。金丹者,纯阳之物,浩然之真,直指天机,归根之道尽矣!若遇至人,与天盟誓,先付仰诀,次传心印,慎勿轻泄天宝。戒之!戒之!
试译功法:九,纯阳之数;还,凝聚成丹。经过如此长期反复炼化修养,结成“纯阳金丹”,便可“神符气定”,延年益寿,无病无灾。
注:功法解释仅供参考。
之所以花这么大篇幅细细写了九转大还丹功法,是想一窥道家法门之精髓,这也是西游这本书中的一大特点。
中国第一位僧人
据费长房所著《历代三宝记》记载,三国时期,颍川朱士行于曹魏甘露二年在洛阳白马寺受戒,成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出家受戒的僧人,法号:八戒。后于甘露五年,从长安西行赴于阗取经求法直至身故。他也是中国西行求法第一人。
历史上,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僧人,虽然法号相同,又加上他姓朱,也曾往西求经,被认为为猪八戒的人物原型。其实除了这两点外,彼朱八戒,绝不是此猪八戒。
西游里“八戒”这个名号其实是唐僧给了,观音给的正名是:悟能。
“能”,在佛家为主观能动性,为能够觉悟的心。
历史上玄奘法师将《金刚经》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加了一个“能断”的前饰。
佛家还有“能所合一”的说法,即“能”与“所”合二为一。比如,能观与所观,一个强调主观所见,一个强调客观所见,如能合“能观”与“所观”为一,即是“无我”。
八戒原是一个普普通通还有些笨有些懒的凡人,但他在道家能修成九转大还丹功法,在佛家被观音取法名“悟能”。每一个普通人都具备修行觉悟的能力。
戒律是佛法修持的基础。《璎珞经》有云:以戒为本。《涅槃经》亦云:“戒是一切善法梯櫈。” 无论小乘佛教之“戒、定、慧”三学,还是大乘佛教之六度波罗蜜无不以戒为根基。
佛教核心为五戒律: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在家居士则有,八关斋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花蔓,不香油涂身;不观赏歌舞伎乐;七,不坐卧高广大床;八,不非时食。
沙弥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花蔓,不香油涂身;七,不观赏歌舞伎乐;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持金银宝物。
其中第十,“不捉持金银宝物”为后来新添加的。
书中猪八戒所持的是菩萨戒,书中有言:悟能道:“师父,我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在我丈人家持斋把素,更不曾动荤。”
菩萨戒有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
十重禁戒:杀、盗、淫、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瞋心不受悔、诽谤三宝。
轻戒四十八:不敬师友、饮酒、食肉、食五辛、不听经律、畜诸杀具、背大乘、无根谤人、依官强乞、无知为师、不看病人、贩卖人口、焚烧山林、两舌、不行放救、不化众生、观听作恶、非法立制、自坏内法等。
其中这个“五辛”,又叫“五荤”为: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三厌”,为道教忌食的三种肉:即雁、狗、乌鱼。
可见八戒所持的理应为菩萨戒,但他第一次见唐僧,便开口求开戒,可见其心不坚,品性惫懒,这才被唐僧取名“八戒”,用来提醒。
八戒虽然看起来比十戒少,仿佛是个“打折”版的,有调侃的意思,但佛经中对此却是非常称赞,重视的。
《佛说斋经》有云:“奉持八戒,习五思念(即六念),为佛法斋,与天参德,灭恶与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
《优婆塞戒经》卷五中云:“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除一切罪,悉皆消灭。”,亦云:“善男子!是八斋戒,即是庄严无上菩提之璎珞也。”
《阿含经》有云:若于六斋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计。
不可因“八戒”就小瞧了,否则就真的猪八戒了。
戒律是个大题目,以后还需再论。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下,烧香疤持戒,并不是佛教本有的,而是元朝时对汉传佛教的一种打压行为。
看完西游中猪八戒的经历,蓦地想起一首诗,在此送给悟能:
秋心(清 龚自珍)
我所思兮在何所,胸中灵气欲成云。
槎通碧汉无多路,土蚀寒花又此坟。
某水某山迷姓氏,一钗一佩断知闻。
起看历历楼台外,窈窕秋星或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