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口气看完罗贯中,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2023-10-26 14:27 作者:聪明的一xiu哥  | 我要投稿

一口气看完罗贯中


他曾是朱元璋的死对头,跟错“主公”让他梦想破灭,他是章回体小说的鼻祖,四大名著他写了2本,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罗贯中的一生,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大约在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罗贯中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这样的出身放在古代就算是再富也没有贵,社会地位很低下,商人的身份还会成为科举入仕的阻碍,唐朝时期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就因为是商人子弟不能参加科举,不过好在罗贯中生在元代,也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7岁开始,小罗就上私塾念书去了,到了14岁罗母病故,家里少了人照应,小罗便辍学跟随做生意的父亲移居到江南一带,这里需要解释,虽然元朝建都在北方,但随着百姓战争创伤的逐步疗愈,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亡宋的故都杭州逐渐成为文化、商业的聚集区,所以商人大多在此地经商,到了苏杭一带,小罗并没有选择“继承”家业,而是选择继续求学,幸运的是罗父是个开明的父亲,并且他也认为读书更有利于罗贯中未来的发展,便准许小罗跟着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小罗很快爱上了民间文化繁荣的杭州,他在这里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领略民间文化、品味说书和杂剧,在这里待了10年之久,大约出生在乱世的少年人都有腾云之志,小罗梦想着辅佐明君、成就“王”的大业,在他的著作《三国演义》中也处处都是“有志图王”的影子,他写道:“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这是他少年时未能完成的抱负。

元惠宗至正16年(公元1356年),罗贯中与老师赵宝丰告别,他希望能够找到实现自己“图王”抱负的归处,很快罗贯中成为了张士诚的幕僚,张士诚,著名的抗元人士,曾经一度成为朱元璋称霸天下的“劲敌”,罗贯中的加入给张士诚带来了很大的惊喜,至正17年(公元1357年),在罗贯中的战略建议下,张士诚一举拿下了朱元璋部下康茂才的队伍,张氏集团一时间名声大噪,可惜快乐总是短暂的,不久张士诚的弟弟被元朝抓走,威胁之下,张士诚只好向元朝称臣,罗贯中的辅佐才能刚露头角就被掐灭了,尽管张士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沉迷酒色,罗贯中仍然对这个“主公”抱有幻想,直到至正23年(公元1363年),张士诚在元朝没落之时,急着再次称王,底下的谋士们劝阻无果后感到十分失望,纷纷离开了张士诚,其中也包括罗贯中,生活不会处处是黑暗,总会有光照进来,“辅佐之才”没法展现,罗贯中就换了条路走,至正26年(公元1366年),罗贯中再次回到杭州,没错,就是那个给罗贯中民间文化启蒙的地方,在这里罗贯中开始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三国演义》,前半生丰富的经历,让罗贯中对于人生、社会、历史等都有了新的认识,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写作需要沉淀,是什么让这个对风光职场仍有留恋的中年男子专心写作?明朝刚建立的时候,新帝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获得天下文人的拥戴,曾经连续三年举办“大考”,这对天下“有志图王”的才子们来说是个绝好的机会,不过罗贯中曾经和朱元璋在对立阵营,他只好放弃通过读书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这下,唯有写作成了罗贯中的坚持,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三国演义》已经写到第十二卷,《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罗贯中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文笔言简意赅又不失生动,可谓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他用极为自然的语言将陈寿的《三国志》和民间话本《说三分》的精华融合到自己的作品里,使《三国演义》成为有趣的“故事书”,他的小说连目录都是很讲究的,在目前可考的最早的嘉靖壬午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每一回的标题都是单句7个字,强迫症表示很舒适,罗贯中擅长写战争,《三国演义》中就有上百场,看过的和没看过的,要让他说上几个战场名都是信手拈来,有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关于战场的描写和设计,各具特色,从不重复,一边创作如鱼得水,一边痛失敬爱的老师,罗贯中心里五味杂陈。

洪武三年,师父施耐庵去世,这个曾经写作路上的引路者留下了一本《水浒传》,为了纪念师父,在完成《三国演义》后,罗贯中对师父的遗作进行加工、增补,也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由二人合著的《水浒传》,也许是对少年时的抱负一直留有遗憾,罗贯中尤其爱好历史演义系列的作品,明洪武14年(公元1381年),罗贯中完成了《三遂平妖传》,之后又陆陆续续写了《残唐五代史演义》、《隋唐志传》等作品,罗贯中真的是很爱写小说,并且很会写小说,《西湖游览志馀》说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可见他创作灵感有多丰富,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全面开花的,除了小说,他还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编》中夸赞他的乐府隐语“极为清醒”,他还留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杂剧作品,总之,小说是强项,但不是唯一,完成了上面说的这些作品之后,罗贯中大概也已经60多岁了,但为了自己的作品能够出版问世,年迈的老罗跋山涉水,从杭州远赴福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界的巨头之一,但是,他的出版梦没能实现,想想也是,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自然环境,能不能顺利到福建都得打个问号。大约在明惠宗建文年间(公元1400年左右),70多岁的罗贯中在庐陵逝世,罗贯中这一生便这样匆匆度过,就像他在《三国演义》中那首借诸葛亮之口发出的呼喊,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是诸葛亮的出场诗,也是写尽罗贯中一生的诗,同样渴望建功立业,诸葛亮得明君赏识,罗贯中却阴差阳错,早早错失了“图王”的机会,但诗中,没写遗憾,写的一场“大梦”,写的春日迟迟透露出宁静致远的淡泊,是诸葛亮的高风亮节,也是罗贯中的释然,纵观罗贯中的一生,少年时有壮志抱负,他追梦,壮年时梦不可得,投身写作,他写梦,在文学创作中,他的无数个英雄梦得以实现,他渴求明君,苦于混沌不堪的乱世,所以,他憎恶一切非“正统”,他在作品里谴责,以示内心的哀叹和呼喊,我们何必去考究他对“刘、曹”二人的偏颇,我们大可只从他的笔下,透过历史的迷雾看三国的兜兜转转,看大器晚成,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看桃园结义,看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只是用笔杆,只是用故事,他向今日的我们传达了震耳欲聋的喟叹,最终天命有所归,溪中蟠龙向天飞。

 

 

一口气看完罗贯中,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