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系统课(全国通用)——公考小马哥

第一题
试谈'有'与‘无'
2016年底、我国大陆城镇常住人口接近8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7.35%,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那时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70%。如何通过城市建设让生活更美好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认为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着眼未来,处理好有与无的关系,不能有当下,无未来。
面向未来,城市不能有面子无里子,要坚持打造里子。安全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保证安全是幸福城市的前提。事故和灾难永远无法避免,有里子才能保证安全。今年发生的杭州保姆纵火案,我们除了思考人性,更应该思考,为何浙江第一房企绿城建设的高档住宅小区,在火情发生时没有及时的警报系统,没有有效的应急措施?放眼全国,我们有大量住宅小施区即使有应急设施,但是当灾难发生时由于缺少防灾意识和防灾技能同样不能幸免遇难。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在空间上做好‘无'的设计,比如安全通道的预留。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提升意识、技能这些无形的资产上下功夫,打造城市的里子。
面向未来,城市不能有发展无文化,要坚持文化建设。没有文化的城市无异于钢筋水泥的堆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某社区居民因为养狗发生争执",“某社区广场舞大妈因场地发生纠纷",此类新闻暴露出我们在文化建设中的两个问题,一方面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不够完善,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比如“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邻里文化。要想解决城市中的这些问题,必须建设好规则文化,公共文化,以文化人。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美国现代哲学家芒福德曾过:“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纵观世界名城,无形的文化是城市真正的生命力,洛杉矶的体育文化,巴黎的时尚文化,京都的民族文化。我们的城市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精神上的现代化也是一次文明再造的契机,要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持之以恒的做好无的工作,给文化留有足够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科学、艺术、古文化为切入点,通过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引导全社会共同打造城市文化,让无形的文化无处不在,给传统以新生,给岁月以文明。
第二题
科学是精彩的
传统知识分子认为“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而未来科技必然走人性化之路。人性化的科技是在科技和人文、个性化与大众化、商业目标和社会使命之间追求平衡,人性化的科技是精彩的。
人性化的科技在科技和人文之间追求平衡,与人文共精彩。科技是一种“新文化",倡导“科技是第三种文化"的思想家们可以直接和公众进行对话,用公众能够理解的形式,向公众传达他们最深邃的思想。例如李永乐老师在各大互联网平台进行科普教学,讲解薛定谔的猫等科学知识,让亿万网友感受到科学的精彩。又如科幻小说《三体》以文学的形式展现科学的精彩,让世界感受到来自东方科幻小说的精彩。过去,传统知识分子所占领的传统媒体一直控制着舆论方向,向大众宣扬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当下,信息技术时代的各种新媒体让知识的传播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思想家们甚至是大众自身都可以随时随地讲解科学的精彩。可以说是人性化的科技拯救了科学的精彩。
当然,科技的精彩不仅是因为舆论环境的改变,还在于人性化的科技在个性化与大众化之间追求平衡,使集体力量最大化。例如通讯技术最开始只是少数人所能应用的,是个性化的,但科技想要的,就是人想要的。科技具有生命的普遍特征会不断进化,正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手机已经从个性化到大众化,提高了人类这个集体的沟通效率。汽车已经从个性化到大众化,提高了人类的出行效率,医疗技术也在不断平衡个性化与大众化,让人类更强大。技术元素始终向共生性发展,这种发展也推动我们去追逐一个古老的梦想:在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自主性的同时,使集体的能力最大化。
人性化的科技在商业目标和社会使命之间追求平衡,推动社会发展。科技不仅服务于商业,还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发展。正如韩非子所言:“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一切事情均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人类技术在每一历史阶段的迅速发展,都为人类社会生活和制度建设带来改变。科技的发展可以让弱势群体平等地获取各种机会,促进社会公正。科技的发展可以让不文明行为无生存之地,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给岁月以文明,推动社会发展。
******,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身处创新的最好的时代,我们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用精彩的科学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第三题
与时代同行,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著名艺术家阎肃先生说:“跟着时代的大潮往前走,尽到我所有的力量,做好我要做的事情。"。总体来说,阎肃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将“为国利民"作为至善的人生追求,与时代同行,勇做时代的开拓者、担当者、奉献者。
与时代同行,我们要勇做时代的开拓者。1962年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应时代之所需,不畏艰难困苦,从零开始,历经13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正式服役,开创了中国核潜艇的新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来说是最大的历史机遇,从逻辑上讲,第四次工业革命如果中国抓住了机遇,就意味着此后人类最好的技术、最好的产业就会在中国。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在5G、区块链等新领域做时代的开拓者,开创属于中国工业的新时代。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切都离不开前人的开拓进取,与时代同行,我们要对的起历史,做时代的担当者。2004年57岁的“沙漠愚公"苏和,回到有着近千年历史的西夏古城黑城治理沙化,树木十年,饱经风沙烈日,筑绿色长城,立黑城于沙漠之间,为的是不让黑城在我们这辈人手上消失,为的是不负时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步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新征程,需要更多的担当者,主动把国家未来、民族希望扛在肩上。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受益者,我们应该感恩时代。与时代同行,我们都可以做时代的奉献者,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回馈时代。青年教师张玉滚,深山坚守17载,奉献自己的青春.给孩子以希望,给民族以未来。我们都应该努力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作为基层工作者要以服务群众为工作目标,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做好每一件事有利于基层发展的事。作为执法者要依法执法,文明执法,做好每一次执法工作,维护好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文化创作者要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创作出富有时代精神、时代思想、时代温度的作品,记录时代,回应时代。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结尾时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关注现实,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将“为国利民"作为至善的人生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做时代的开拓者、担当者、奉献者,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第四题
与时代同行,拥抱简与繁
简单与繁复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体,而是可以协调发展的辩证统一体二者是一不是二。简繁得当,方能出效率,方能出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产品不断问世,例如我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活跃了经济,丰富了世界。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拒绝这些简单,当简勿繁,即符合人性又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效率不应该是我们的唯一追求。例如当下的农村生活中很多看似繁复的节日活动、宗教仪式等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失,这些"繁复"的离去带走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载体,更将导致乡村文化的衰落。因此,我们在追求简单高效的同时也要重视那些看似繁复的无用之事,做到简繁得当。
简繁得当,首先要化繁为简。工业时代最大的特点是更直接地、更快捷地达到目的,只有化繁为简才符合时代潮流。现在人们更加偏向于购买操作简单、功能实用、外观简洁大方的产品,人们对于简单的追求永远是不满的。但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不满就是化繁为简的机会。苹果抓住了人们对手机的不满让手机更简单。政府抓住了群众对办事效率的不满进行最多跑一次改革,让办事更简单。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简的空闸,不断的做减法,不断的创新,用一次次的化繁为简推动社会的进步。
繁可化为简,亦可藏于简。爱斯坦说“一件事情,如果不能简单地说清楚,那就代表没有完全地弄明白d最深奥的思想,往往是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中国梦",简简单单三个字,包含了个人梦,国家梦,民族梦,天下梦。用简单的语言道出十三亿人的梦想,凝聚十三亿人的力量,这是语言的魅力更是智慧的体现。******能藏大道于至简,来自于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积累。因此,掌握繁复是藏繁于简的基础,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打磨,不断与时俱进,做到厚积而薄发,厚繁而至简。
简繁得当,须要由繁到简,亦须于简见繁。绝对的简单是不存在,生活中有太多看似简单,到最后却让我们吃亏的事情。当下很多人将创业简单化,没有透过简单的表象看到创业的复杂因而失败。从表相进入到深邃中的逼仄、繁杂的过程,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必经阶段。因此,做任何事我们必须沉下心,专注于看尽事物的表象,再透视它的肌理,掌握其繁复的本质,于简见繁,才能简繁得当。
世界正在变得简单也在变得复杂。我们既要明白当简勿繁,当繁勿简的认知论,也要掌握化繁为简,藏繁于简,于简见繁的方法论,这样方能自在有为。
第五题
让理想之花在基层绽放
*****“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基层条件相对艰苦,工作相对复杂,但同时也是我们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的舞台。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以实干建设基层,让理想之花在乡村绽放。
建设基层,要坚持为民情怀。毛主席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就告诉我们要擅于接近群众。要有用双脚丈量基层每一寸土地的激情,并且不畏艰难困苦,保持这份激情。只有深怀感情地服务于人民,只有做到走心入情,才能让群众满意。我们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甩开膀子,擅起袖子,发扬钉钉子精神,扎根基层。我们要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充分了解基层所需,群众所求,深入基层。我们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坐百家板凳,解千家难题,服务基层。
建设基层,要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积极寻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带领群众、推动经济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建设基层,要坚持增收致富。我们要有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与群众共创美好生活的理想。一方面是把已建成的产业项目做好做强,力求最大效益,对计划发展的产业项目跟踪指导,争取不落空,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省、市、县驻村工作队的助推作用,因地制宜积极求变。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培育绿色种养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发展的格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物质基础。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我们要不忘初心,做基层这片沃土上的追梦者,为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确保乡村振兴有序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六题
在商量中寻求最大公约数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治国理政、管理社会。",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触及到深层次矛盾和重大利益调整,涉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共商共议,找到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形成最大合力推动社会发展。
寻求最大公约数,要发挥党的引领作用。通过商量寻求最大公约数,是从有分歧到达成共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要有一个引领的主体,否则会没有方向,没有秩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商量的过程中发挥党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当然,各级党组织也要掌握好分寸,做到“统揽而不包揽",保证科学、有序协商,但不干预协商过程。例如按照“大事大议,小事小议,急事立议"的原则,鼓励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参与商议,涵养群众遇事协商的意识,遇事愿协商,能协商,善协商,渐成有事好商量的好局面。
寻求最大公约数,要坚持求同存异原则。有的问题并不易达成共识,有的问题需要反复协商才能达成共识,有的问题到最后也形成不了共识,我们不能为了达成共识而牺牲部分人的利益,应该尽量尊重每个人的权益。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人民内部商量好,要坚持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在商量的过程中,大家平等对话,面对面协商,通过反复沟通、多方论证,力求达成共识,推动问题解决。同时,协商结果要制度化,以此增强其约束性和执行力,让每个人的权益得到保证。
寻求最大公约数,要积极搭建商量平台。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商量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商量的平台。例如某市通过市政协与市日报社、市电视台、新媒体联合创建“商量"平台,让各方意见往来交锋,观点相互碰撞,促进多向沟通协商和多方互动交流。形成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生动局面,营造了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氛围,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并且积极回应,立说立行,认真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