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小品三十年风雨路

如今之春晚的小品,食之无肉,弃之亦不觉得可惜!
但是曾经春晚的相声、小品,年年都出精品。直到今日,某些电视台还会播放。今天就带大家捋一捋往昔小品的峥嵘岁月。
第一阶段:初创,小品从雏形到诞生。

1983年第一届春节晚会,节目策划者绝不会想到,春晚会成为连绵不绝的最大综艺节目,持续了36年,捧红了无数歌星、笑星,诞生了无数种新的艺术形式。从无到有,从发展到辉煌,最终走到衰落。是否有一天会完结,不好说。但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八三年春晚。
这一年喜剧类节目的主流依旧是相声。马季、姜昆、侯耀文等人纷纷出场,可惜的是并没有留下脍炙人口的段子。

反倒是话剧演员王景愚的哑剧《吃鸡》,在喜剧小品正式诞生前夕,进行了喜剧表演最佳尝试。这之后他又创作过其他喜剧哑剧,比如《举重》等。
但这一年春晚最让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是喜剧表演,而是李谷一的《乡恋》等歌曲。北京等地区的观众通过热线电话点节目,投票率高的,直接返场表演,这可是绝无仅有。随着发展,未来的春晚也不再有。
1984年第二届春晚,相声方面马季的《宇宙牌香烟》流传甚广。

喜剧哑剧又有发展,话剧演员游本昌(老版济公扮演者)表演了《淋浴》。但可惜的是,喜剧哑剧并没有发扬光大。另一种相近的喜剧表演形式却一发不可收拾。
这年的重头戏: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吃面条》横空出世,风头一时无两。 此时此刻,春晚上,喜剧小品这种表演形式正式诞生。

小品,本是演员的一段即兴表演,剧情简单,道具简陋,主要体现演员的表演功力,是考核其表演基本功的一种大作业或考试。
陈、朱两人,在普通小品的基础上,将喜剧元素增加进去,改变了“小品”的目的,使其成为娱乐观众的一种全新喜剧形式。从此开始,其后数年,他们的节目一直都是春晚最受欢迎、最受期待的保留节目。直到现在,很多人回忆起最喜爱的喜剧搭档依旧是他们两人。

1985年的《吃面条》的续集小品《拍电影》。那句“王老五,我,我,我浑身发热”,你可还曾记得?

1986年春晚小品的《羊肉串》。看完之后,每个人都能学两句新疆吐鲁番~番~番儿孜然味的普通话。

80年代最后一届春晚小品《胡椒面》,仿佛早年的喜剧哑剧又回来了。全剧只有不到十句台词,全靠演员表演来塑造人物,人物性格制造情节冲突。两人科班出身的功力,可见一斑。这也是两人为数不多的非语言纯表演式喜剧。
喜剧哑剧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也是因为它太依靠演员的表演,因为无台词,剧本设计必须更加出色,利用戏剧冲突制作笑果。对剧作家与演员要求都巨高。无法广泛复制这种表演形式。所以被更活泛的小品取代,也是正常。

“队长别开枪,是我,是我!”
“是你小子把鬼子来带的!”
“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儿”... ...

1991年春晚小品《警察与小偷》:“站住、别动、举起手来”,紧接着飞起一脚直奔其要害。
1992年春晚小品《姐夫与小舅子》:“整个剧院里黑漆漆的,就你哪儿亮”,此篇终成绝响。此后两人偶尔也上春晚。但作品也不没有巅峰时期的巨大影响力了。

陈佩斯、朱时茂开创了喜剧小品这种表演形式,此后三十多年的春晚,小品一直是扛鼎类节目。两人是都是表演科班出身,作品多是自己创作。表演以人物刻画,故事情节冲突、人物性格对比、肢体表演等制造笑料。亦有京油子似的语言笑料。在小品界来说是最全面的,喜剧包袱也是最精心设计的。

当然两人也有比较“普通的”搞笑方式,咬文爵字式的。《拍电影》中导演给演员交待对白时的“你说:什么什么什么”,两人就对白中有没有“你说”两字,争论许久,以此为笑料。其他几个作品中也有类似笑点。这些包袱细琢磨起来,并不高明。这点也许是两人小品中唯一的"黑点"了。之后因为与央视那场著名的官司,两人不是在演小品。陈佩斯先是去开电影公司,后又自己做小剧场话剧,经历堪称传奇。
第二阶段:东北帮二人转小品称霸春晚二十多年。
京派小品鼎盛时期,东北小品也春晚初露头角,日后二十多年成为春晚小品界的顶梁柱。
1990年,东北帮正式打响第一炮,多名日后的东北笑星,一起敲开春晚的大门。

赵本山小品《相亲》,东方卓别林,初露头角。赵本山早期的徐老蔫系列开始,从此那顶本山帽伴随这赵本山一步一步开始统治小品界。

同一年,黄宏主打《难兄难弟》——《超生游击队》的续篇,与海派滑稽剧艺人严顺开一起上春晚。黄宏一年前也上过春晚,但只是配角。而他成名的《超生游击队》并没有上过春晚,其在同年的元旦晚会上一鸣惊人后,为春晚赶制了续集。不过精彩程度大大逊色。

【扩展海派小品】
上海滑稽剧代表人物严顺开,第一届春晚上就表演过《弹钢琴》与《阿Q的独白》两个节目,同喜剧哑剧一样是喜剧小品正式诞生前的探索。

1993春晚的《张三其人》,及同年元宵晚会上的续作《张三过五十》,成为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严顺开作为海派滑稽剧小品的代表人物,在之后也多次上过春晚。

1993年春晚潘长江的《桥》,开启了潘长江的春晚之旅。直到今年这个“浓缩的都是精华”的小个子笑星,依旧活跃在春晚。
潘长江自创了音乐剧小品,96年春晚的《过河》成为其最为脍炙人口的节目。潘长江将二人转唱功引入小品,其独特的音乐剧式小品,是其重要标志。

巩汉林在90年上春晚演了《打麻将》,91年与蔡明一起合演了《陌生人》,但真正开始崭露头脚是与赵丽蓉女士一起的小品《妈妈的今天》。那句“探戈就是趟呀趟这走,三步一停,两呀两回头”。跟随者赵丽蓉女士,巩汉林开始在春晚占据一席之地。
至此,东北帮基本全部到齐,早期代表作出齐。
说到巩汉林,则不得不提他的老搭档,被其称为“赵妈”的赵丽蓉老师。
赵丽蓉是本山之前最受欢迎的喜剧演员。90年之前的作品《英雄母亲的一天》,与侯耀文一起合作,初露喜剧才华。那句“司马缸砸光、司马缸砸缸”、“咣当”路人皆知。

1995年春晚赵丽蓉与巩汉林的《如此包装》,是两位合作的巅峰代表作之一。“麻辣鸡丝”的艺名响彻中华大地。赵式评剧RAP“这样包装,实在太难受。我伸不开腿,跟不上溜,你说难受,不难受”,成为流行语。

1996年《打工奇遇》更进一步。“我做的是爆肚炒肉溜鱼片,醋溜腰子炖排骨。四凉四热八碟菜,白干老酒上一壶”。“群英荟萃、萝卜开会”。

赵丽蓉女士的表演作品风格:以慈祥敦厚的老太太形象,一针见血指出商业社会的虚伪与可笑。利用人物性格与社会风气制作矛盾冲突,引发笑料。笑后又带一丝思索。做到此,除了演员的表演外,剧本足够深刻是这类作品成功的关键。
进入90年代中后期,东北帮小品开始逐步占临春晚,几大笑星开始走向巅峰。

1995年《牛大叔提干》开始,这一时期赵本山讽刺类小品开始出现,范伟开始登陆春晚。1996年的《三鞭子》更是讽刺深刻。但这一时期,最受欢迎语言类节目属于赵丽蓉。

这段时间范伟一直是其作品中的配角,包括1997年的《红高粱模特队》。到了1998年的《拜年》,赵本山、高秀敏、范伟铁三角第一次聚齐。
1999年的《昨天、今天、明天》,又开启了赵本山与宋丹丹二人转模式。也开启了谈话节目式小品这种新模式。

此后春晚上又有了《小崔说事》,甚至《艺术人生》——冯巩的相声剧,相声剧,相声剧,不是小品,滑稽的话要说三遍。
2001年春晚《卖拐》,“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捏”。铁三角正式构成,此后称霸若干年。2002续集《卖车》,2003年《心病》、2004年《送水工》。

从《卖拐》开始,春晚小品进入纯搞笑阶段,小品不在有任何社会意义。此系列的笑点主要集中在被骗的老实人范伟身上,而对骗子则放任自流。使得剧本的主旨变的荒诞无意义,且世界观出现偏差。2005年《功夫》之后,铁三角彻底崩塌。赵式喜剧第一大系列画上句号。

2006年春晚《小崔说事》,是早年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续集。赵式喜剧的又一系列故事。此后若干年,赵、宋二人转,开始称霸春晚小品界。

1989年的《懒汉相亲》才是宋丹丹在春晚小品的成名作。“俺叫魏淑芬,至今未婚。俺娘说了,嫁人嫁个勤快人。”

之后,宋丹丹与黄宏在一起合作了《超生游击队》,两人迅速走红全国。该小品是90年元旦晚会作品。这之后,她才与赵本山合作,到达其喜剧小品的巅峰。
2009年《不差钱》开始,赵本山主推徒弟小沈阳等人。赵式小品进入末期,推出一批徒弟成为全国笑星。赵式喜剧逐渐转向电视剧。

本山大叔,二人转出身,其喜剧小品是从二人转说口表演形式转来。早年在东北就同潘长江合作过《大观灯》,与巩汉林合作过《如此竞争》等名篇。初期的他长处是在肢体表演与面部使相,最擅长模仿盲人——因此二叔就是盲人,他对二叔有过细致的观察,才能模仿的微妙维系。当然这种是很乡土的搞笑方式,而非高明的喜剧。初期之后,这种表演方式逐渐褪去。

春晚初期,主要以塑造徐老蔫系列,表现的是乡村生活与现代生活理念的大冲突。比如相亲找老伴,给徒弟送礼拜年、谋个生计等等。

中期,以犀利的讽刺题材为主,此时的《牛大叔提干》、《三鞭子》反应的农村社会的各种乱象。早期电视剧《刘老根》,亦有十分明显的讽刺。
后期,也是走向顶峰时期,以《卖拐》等作品做为重要转折。从此其作品不在具有现实意义,走入纯语言逗乐路线。
最后几年主要任务是捧徒弟,让徒弟来接班。将几个主要徒弟通过春晚与电视剧《乡村爱情》等推向全国。

本山大叔以二人转表演方式进入小品届,完全不同于戏剧派小品。表演特点是使相(面部表演),模仿,小品中穿插绝活(飞手帕等)。中后期将更多的二人转的东西引入小品中。
通过赵本山这杆活旗帜,东北二人转火遍全国。无论婚丧嫁娶,还是店铺开业,都要请个二人转班子来搞气氛。

东北帮二当家黄宏,多年在语言类最受欢迎节目中拿二等奖。从第一次春晚到2012年,从未间断,年年上春晚。为人所传颂的经典节目亦是不少。

1994年春晚黄宏与侯耀文合作的讽刺小品《打扑克》。是其作品中讽刺社会现象最强的小品,堪称小品中的讽刺相声,也是其最锋芒毕露的作品。至今亦是不可跨越的经典之作,其后再无如此大尺度的作品。
2005年《装修》,2006年续集《邻居》,算后期影响比较大的作品。也是巩汉林后期最主要的作品。

黄宏表演特点:四六八句式的台词,一套一套的。整的跟贯口似的。黄宏也是催泪型小品的发扬者之一。
小品发展到搞笑之极致后,四处寻求突破。催泪、煽情成为其尝试的一种方式。开始这套确实打破了小品的在人心中的固有形象,突然升华。但同类型的多了,就变成滥情、矫情了。小品盛极而衰的颓势显现,大家各显其能,寻求突破。

郭达、蔡明两人合作十多多年,年年上春晚。最初以西北生活小品开始,比如《黄土坡》、《越洋电话》等。但由于珠玉在前,每次春晚都只能陪跑,长期在语言类节目二等奖、三等奖之间徘徊。

1996春晚《机器人趣话》,是这对组合最为人所知的作品。两人小品的特点,比较喧闹,给人很“闹腾”的感觉。
后期郭达不在出现后,蔡明继续上春晚。与开心麻花合作过。
2012年与开心麻花“二队”合作过《天网恢恢》。

2013年《想跳就跳》,与潘长江合作,从此改走毒舌路线。2014年续集《扰民了你》又与新人合作,继续毒舌。那些年“毒舌”的蔡明,反而是最出彩的形象。

军旅小品
军旅小品一直是春晚的常客,但限于内容等原因,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并不多。

1999年小品《真情30秒》,在春晚上开启了“炊事班的故事”。班长孙涛,亦是多年的军旅小品主演。
这个小品直接或间接催生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诞生。小品中的各位也都在电视剧中露脸,个别人依旧是主角,比如毛孩。

2009年《吉祥三宝》让孙涛、邵峰(常年演军人)脱下“军装”穿上“保安服”。从此之后“我骄傲”,“很狂躁”,“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孙涛重新在春晚中找到定位。

【其他】

1991年春晚小品《乡音》让人记住了这个满口的“伙计、伙计”的山东大汉魏积安。

1993年春晚与黄宏合作《擦皮鞋》,1996年与郭冬临合作《路口》等。

郭冬临,也是春晚的常客,还与冯巩合作说过相声《旧曲新歌》,大谈"狗不理包子"。
1995年春晚小品《有事您说话》是其重要代表作。后又有续集《有事您呼我》。

2000年后几乎每年都上,但内容雷同,每年都在,印象却越来越模糊。

随着东北帮盛极而衰,小品界也同样经历了这个历程。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慨叹春晚越来越没意思。因为没有了顶梁柱。
相声衰落时,有小品接班,所以春晚依旧有看点。而随着小品亦衰落,无人接班。出现了2005年春晚《千手观音》是全场最佳,2006年《俏夕阳》,2007年《小城雨巷》等等,舞蹈成为春晚大亮点了。而语言类只有赵本山等在独撑。

小品最辉煌的几年,亦是创作最宽松的年份。相声的衰亡在于失去了讽刺的本质。讽刺虽不是小品的天生属性,但不在宽松的创作环境,制约了小品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于是:或走煽情路线,前笑后哭;或走纯搞笑路线,荒诞无厘头。剧本缺少厚度,无法让人回味,易被遗忘。
第三阶段衰败后的小中兴,京派戏剧式小品重夺阵地。
随着东北帮的衰落,开心麻花团队接过春晚小品的班。开始打响全国市场。

2012年,沈腾带领“一队”带来了《今天的幸福》,郝建系列开始。二队与蔡明合作《天网恢恢》。2013年,沈腾继续《今天幸福2》,“二队”《大城小事》。

2014年《扶不扶》无论从思想深度,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上,都是其在春晚作品的巅峰。让开心麻花的喜剧小品上了一个大台阶。也是2000年之后,春晚上的为数不多高峰。
而让开心麻花封神的《欢乐喜剧人》中的《热带惊雷》,全方位立体式小品。让世人知晓:小品不只是“小品级”表演,还可以走大片模式。极大发展了小品的深度、广度。

陈佩斯后期在小品创作中一直想引入电影式手法,却得不到节目组支持。20年之后,开心麻花做到了。剧情采用电影化叙事风格,将舞美、道具、声光电效果全方位立体式表演。这不是小品,这是一场现代话剧。近10年小品的巅峰之作。

小品诞生三十多年了,无数喜剧人在形式上进行探索。无数笑星通过春晚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打开了市场。同时,也给千家万户带来了笑声,带来了除夕夜,对于春晚的回忆。也许依旧不能完全放弃春晚,就是那些美好回忆依旧牵挂着我们。吐槽如今的春晚,也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相声回归小剧场活了,小品是否也该如此?回归话剧形式,走回民间。只有创作自由度大了,才会有好的作品诞生。而聚光灯下,万众瞩目,其束缚必然增大。从民间来,会民间去,也许是最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