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非斩蛟
次非斩蛟
《吕氏春秋·知分》
【原文】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
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
船人曰:“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
舟中人皆得活。
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今译】
楚国有个名叫次非的勇士,一次,楚人次非来到吴国,他在宝剑之乡吴国干遂这个地方得到了一把非常锋利的宝剑(干han遂,吴国地名,一作邗队,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吴国当时生产宝剑)。
楚人佽非带着自己爱不释手的宝剑,从吴国的干遂高高兴兴地返回楚国,在他回家的途中,坐船过长江的时候,当船行到大江的中心,突然看见有两条异常凶猛的恶蛟龙从水底窜出,来到船的左右两边,夹绕在船的两旁。
次非便问舟人(驾船的人、船上的水手),说:“你们曾见过有两蛟夹绕着船旁,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
水手们都十分惊慌,吓得手足无措,声音颤抖着说:“没有见过。”
次非就捋起胳膊,挽上袖子,伸出臂膀,并且撩起衣服,从腰间拔出宝剑,说:“这蛟不过是江中一堆腐肉朽骨而已(意思是,两蛟必为自己所杀,而成为江里的臭肉烂骨头),如果丢掉我这心爱的宝剑给它,借以保存自己,抛弃宝剑来保全大家的性命,我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惜爱的呢?它们想要我所惜爱的宝剑,先问问这宝剑答不答应!”
于是就勇敢地纵身跳入江中去同恶蛟龙搏斗,终于把它们杀死,回到了船上。
全船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孔子听到这件事儿,说:“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意思是,好啊,不因为一些腐肉朽骨而丢弃宝剑的,大概说的就是次非吧)。
【赏析】
次非,楚国的勇士。《淮南子·应道训》作佽非。
蛟,古代传说蛟是龙属,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
“次非斩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最凶恶的敌人,进行突然袭击的紧要关头,只有不畏惧和退缩,要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才能转危为安。狭路相逢勇者胜。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知分》,《知分》了解、通晓生死的分量,面对厉害存亡就不会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