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口气看完孟子,战国第一嘴强王者:虽千万人吾往矣

2023-06-12 23:08 作者:聪明的一xiu哥  | 我要投稿

一口气看完孟子

他是国家队顶级辩论选手,一张巧嘴杠遍天下无敌手,他是生不逢时的理想主义者,是扛起时代大旗的先锋,年少成名却最终遗憾退场。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孟子的一生,公元前372年,孟子在邹国出生(今山东省邹城市),这时候没人想得到,这个小孩的未来是多么耀眼又满怀遗憾,孟子这时候也想不了这么多,他虽然是鲁国大豪门孟孙氏的后代,但是他出生时家里已经没啥资产了,为了生活,他们家这一支就从鲁国搬到了邹国,孟子三岁的时候他爹就去世了,由他妈妈抚养长大,说起孟子的母亲,大家都不陌生吧,她可是教育届的大红人,中国“虎妈”的老祖宗,家长心里的Top 1偶像,大名鼎鼎的拉开学区房序幕的孟母三迁,我不信你没听过,毕竟孟母这超前的投资眼光,可是让我们这些背着房贷压力的社畜羡慕坏了。

公元前357年,孟子15岁,他在鲁国跟着子思的学生进行学习,子思是谁呢?他可是大有来头,是孟子的偶像孔子的嫡孙,受孔子教导,孔子去世以后,子思又跟着孔子的学生曾子学习,所以孟子也算是蹭上了孔子的关系网,对外界也称自己为孔子的私淑弟子,孟子读书时可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牢牢坐稳年级第一的宝座,作为家长挂在嘴边的别人家的孩子,孟子在教育圈里名气可是很大,所以毕业以后,年少意气风发的孟子直接回邹国开始自己创业了,听说他要自己办学校了,各路家长纷纷响应,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个重点学校读书,作为当红明星,他的学校的招生门槛可是很高的,可谓是延续了他一贯的狂妄风风格,觉得自己地位高贵的,觉得自己有才的,觉得自己有功劳的,觉得自己可以走后门的,就连觉得自己年纪大的他都不要,不愧是大佬,一点都不担心生源问题,因为太红了,孟子就被当时的国家领导人看在了眼里,想签他去当宣传部代言人,孟子心里可有自己的小算盘呢,他觉得邹国太小了,自己的才华在这里实在是施展不开,他的目标可是星辰大海,一路走来顺风顺水、意气风发的少年,总是对未来对征途满怀期待,于是已经40岁的孟子就怀揣梦想,开始了自己的周游列国之旅。

公元前329年,43岁的孟子来到了齐国,齐国在当时可是业内龙头老大,实力强横,齐威王任邹忌为相进行政治改革,没错,就是你想的那个“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邹忌和齐王,齐威王非常重视人才,听说邹国的大明星孟轲来齐国了,立刻想请他去宫里坐坐,想和大明星交流交流合个影,但是碰面以后,两人发现对方的主张和自己不太吻合,齐王是个猛男,喜欢能为他冲锋陷阵的猛将,或者是依法治国的贤者,但是孟子主张实施仁政,俩人是二饼碰八万,对不上眼,所以孟子并没有被齐威王所重用,虽然政治上不太合拍,但孟子好歹也是享誉天下的大明星,齐威王还让人给孟子送去了稷下学宫的offer,在这里孟子的思想真正与“诸子百家”进行了碰撞,稷下学宫可是全天下的学术中心,有各行各业的大牛,稷下学宫的老师工资高,包分配还送豪宅就不说了,重点是还能直接见到国家领导人,这资源人脉,不说了不说了,都快羡慕哭了,不过稷下学宫也不是那么好待的,各个学派为了一较高下,没事儿就举办辩论大赛,输了就麻溜滚蛋,孟子到了稷下学宫后,碰到的第一个挑战者就是齐国的学术大咖淳于髡(kun),两人展开了著名的“男女授受不亲”辩论大会,这个就是儒家所说的“礼”,孟子在稷下学宫碰到了无数的“抬杠专家”,经常被穷追猛打,孟子好辩的传闻就是从这里出来的,但是根据孟子本人辟谣: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才不是真的喜欢辩论,我是被迫的!在稷下学院的这一段经历,神奇的打通了孟子的任督二脉,“性向善”论横空出世,“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仁、义、礼、智,这不是外界磨砺出来的,而是我自己本身就拥有的,我从来就没想过离开这些)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4种,即仁、义、礼、智,他用这一理论打遍稷下学宫无敌手,随后他对性善论不断完善,逐渐开启了儒家思想的新纪元,孟子在稷下学院待了4年,虽然思想境界和名气都提升了一大截,但是还是没办法让齐威王采纳他的仁政思想,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用算了,我换个地方从头再来,正巧他听说了宋国想要实行仁政,于是孟子准备离开齐国前往宋国,孟子到了宋国以后,发现宋王是个光说不练的家伙,于是骂了宋王一顿,直接跑回了他的家乡邹国。

孟子在邹国、滕国、魏国都跑了几遍,遗憾的发现这些国家的环境都不适合他去推行仁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孟子的民主思想无疑具有超时代的价值,但在那个战乱纷飞各国诸侯都需要在兼并战争里存活的时代,很难说孟子到底是千里马遇不到伯乐,还是该说他是一个可爱的理想主义者。

公元前319年,孟子第二次来到齐国,虽然第一次没能合作,但今时不同往日嘛,经过了一圈旅行,孟子的名气又上了一个台阶,这时的国君齐宣王给了孟子很高的待遇,让他担任“卿大夫“一职,在这段时间,孟子多次和齐宣王论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些耳熟能详经典言论都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孟子还经常把齐宣王说到“顾左右而言他”,可见孟子虽然倡导仁政,但他本人显然是进攻型选手,这一年,孟子虽然和齐宣王交流得很和谐,但他的仁政还是不能满足齐宣王当下富国强兵、开疆破土的需求,所以齐宣王也仅仅是询问他的意见,但并不采纳。公元前317年,孟子五十五岁,孟母去世,孟子返回鲁国为母亲守丧,等他回到齐国时,齐宣王已经暗戳戳的向燕国伸出了黑手,齐宣王询问孟子能不能占领燕燕国,孟子说你对人民好就可以占领,如果不能就不占领,齐宣王下令占领燕国,齐军都杀红眼了,哪儿还能顾得上什么人民,在城里大肆杀戮和掠夺,孟子因为这个对齐宣王很失望,而且很多齐国人都觉得这个是孟子的主意,这一大口黑锅扣下来,我老祖宗是真冤枉啊,到现在孟子都还因为这件事挨骂呢,虽然替齐宣王背了这么一大口黑锅,但是齐宣王还是把孟子当作一个招生部部长,不真正重用他的思想主张,孟子直接玩了一手欲擒故纵,假装要走,实际上在齐国临淄城西的一个画邑上停了三天,等齐宣王来挽留他,最终齐宣王也没来,于是孟子心灰意冷,直接辞官回家编书去了。孟子在画邑上的三天想的是什么?是对自己无法被采纳的思想的反思,还是对这个国家这个君主的期望,我们也不得而知,孟子政治上不得志,但是在文学造诣上那可是全面开花,“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些听的耳朵都要起茧子的就不说了,苏洵在《上欧阳内翰书》中所说,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chan)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孟子的文章,语言简约而意思详尽,他不说尖刻与斩钉截铁的文辞,然而话的锋芒却谁也不敢侵犯)。

孟子在大众视野里虽然是个儒生,但他笔锋犀利,言辞也非常有攻击性,孟子真不愧是国家队里磨练出来的天才辩手,真的很想问问我老祖宗,您老考虑一下发展跨时代代骂服务吗?公元前290年,孟子82岁,《孟子》一书也是在这个时期编纂的,公元前289年,孟子去世,这位在诸子百家纷争的战国时代,以一己之力扛起儒家大旗的新时代棋手就此谢幕,许多人讲孟子,讲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孟子,讲的是“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的孟子,但在我看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孟子更有别样的魅力,他从来不缺从头再来的勇气,刚刚学成毕业的孟子鲜衣怒马,少年满怀希望,就像无数个怀揣理想出发的我们一样,满腔热血,却被骨感的现实撞得支离破碎,他推行仁政屡次碰壁,希望一次又一次落空,但孟子的心中依然豪情万丈,周游列国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那就换一条道,他把思想当作利刃,划破了时空的维度,陈独秀、梁启超、孙中山等大家都深受孟子思想的影响,扛起了不同时代的大旗,这又何尝不是孟子的另一种成功呢,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把人生的维度拉长,你会发现什么事情都不过如此,就算明天天要塌了,那也是明天的事,今天也总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认真对待眼前的每一天,努力之余,接受完美或不完美结果的发生,只要你不缺从头再来的勇气,那么剩下的一切都可以交给时间。

一口气看完孟子,战国第一嘴强王者: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