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孔子的儒家学校都开设哪些课程,又各有哪些等级,修身又分为哪些科目和步骤?

2023-05-08 00:23 作者:清尘道人  | 我要投稿

14 儒家的“孔门六艺”是哪六艺?

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认为,我国古代对“六艺”的说法不一,其中《周礼·保氏》中有言:“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另外一种说法是六经的别称,即《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别称。而儒家最终取信的是《周礼·保氏》,并将其对“六艺”的阐述进一步总结,分别为“礼、乐、射、御、书、数”。

“礼”即礼节,包括对思想和行为的共同规范。

“礼”可以分为“五礼”,分别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不管是对婚、丧、嫁、娶,还是对祭祀、拜师、出行、入学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绝对权威的指导。

“乐”主要是指音乐、舞蹈和诗歌方面的技艺。

在我国古代,这三样东西是不分家的,都是用于贵族阶级的祭祀或者享乐。

其中,舞蹈的部分还可以细分为“文舞”和“武舞”。“文舞”包括“勺”,舞者在表演时空手或拿一些羽毛和丝带等轻盈物品;“武舞”包括“象”和“大夏”,舞者在表演时会使用刀和盾等道具,并在舞蹈动作中融入武术动作,饰演武官。

我国古代的“乐”又可以细分为“六乐”,分别为: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濩”音同“户”)、大武。

“射”就是射箭,在我国古代又有“五射”之说,分别为:“白矢、参连、剡注(“剡”音同“掩”)、襄尺、井仪”,分别代表弓箭手的五个境界。

“白矢”是指箭支中靶后穿出靶身,在后面露出白色的“箭矢”,说明弓箭手不仅射箭准确,而且力道十足;

“参连”是说弓箭手可以在“白矢”的基础上连续发射箭支,发射的过程可以在瞬间完成,通常情况下弓箭手背后的箭筒内有多少箭,弓箭手就可以一气呵成地射出多少箭;

“剡注”即箭支在空中飞行的速度非常快,已经可以发出嘶鸣声了,说明箭支射出的力道更足;

“襄尺”实际上是相对距离而言的一种说法,意思是说弓箭手的有效杀伤范围更大;

“井仪”是弓箭手的最高境界,意思是说在以上四种境界之上,弓箭手可以一次发射四只箭支。也就是说,可以四四连发,箭箭中的,距离够远,力道也够足。

“御”指的是驾驭,主要指的是驾驭马匹,在军事中也包括战车或其他武器。

“御”同样有“五御”之说,分别为: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鸣和鸾”,是说行车(马车)时挂在车上的铃铛响起来很有韵律,说明驾驶者对行驶的节奏掌握得很好;

“逐水曲”是说驾驶者转弯的能力非常强,可以在水沼遍布的地方行驶而不使车子沾水;

“过君表”是说驾驶者可以在接受君王检阅的时候腾出手来行礼,而仍然使车驾前行自如;

“舞交衢”的意思是可以在道路非常艰险的情况下如舞蹈般优雅地前进;

“逐禽左”是指驾驶者可以乘车与猎物并驾齐驱,并腾出手来从侧面将其猎杀。

“书”是指书法,包括认字和解译,而从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又分为“六书”,分别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象形”是认字的过程;“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都是用字的过程;

而“假借”是说可以在别人用错别字的情况下,仍然知道他要表达的意思。

“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数学,但算法都是中国古算法,其中多数都已失传,现在我国通用的数学,多为西方引进。

“数”从低到高共有“九科”,分别为:“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

这些都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从中可以看出,部分古算法一直沿用至今,如方程和勾股定理。当然,现代的算法和古代算法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基本原理是不变的。

15 儒家的自我修身方法是什么?

北大教授翟鸿燊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儒家修身的总纲领分为八个科目,分别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修身是根本,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是修身的具体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实践过程,也是修身或者说儒家思想的终极目标。

儒学中的修身,就是让人们的行为逐渐符合道德标准,并让每个人都能了解整个社会,了解各种行为标准和社会运行规律,以“人人自治”而达“天下大治”。但是孔子同时指出,修身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修行者必须能够抵御各种欲望的诱惑,并且持之以恒,最终养成习惯,才可以领悟到自然超脱的境界。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坚持奉行君子之道,就可以成为圣人;一个人坚持好的习惯,就可以成为完美的人(君子)。孔子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示,那些“临时抱佛脚”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是无法洞悉大道的。

至于修身的具体方法,儒家著作中也有相关的阐述,总体来讲可以称为“十修”:

第一,孔子认为修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目标和计划,其中目标尤其重要(“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论语·子罕》),计划也必须完成。这两者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缺一不可。

第二,人们修行的目标可以分为利己和利他,儒家思想认为利己者有害于社会发展,君子应该具备利他精神。利他不是害己,而是和谐共存,也可以称之为行善。孟子认为,君子和小人都在忙碌,不同之处只在行善和求利有别(“鸡鸣而起,孜孜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孜孜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

第三,人们在修行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儒家思想认为,怨天尤人是修身大忌,遇到问题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第四,修身过程中“自省”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人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要见不同的人,处理不同的事情,言行举止难免受到影响,如果不及时纠正不好的方面,不仅自身会偏离正轨,还可能因此对别人造成不良影响。孔子说“见贤思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君子必自反”;朱熹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都是这个意思。

第五,是自信自强,但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这个自信必须建立在“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人与人的天资条件和后天环境必然存在不同,但最终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思想认识。一个人可能在某些方面优于别人,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劣于别人,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认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因优越而自满,也不因不足而自卑,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不断发展。

第六,理智克己同样十分重要。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孟子·鱼我所欲也》),当我们认定了某个目标的时候,就一定要明白,虽然很多东西难以放弃和割舍,但一定要理智地克制自己,也唯有如此,才能尽快达成所愿。

第七,安贫乐道和安分守己是正身之道。所谓“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欲望是无止境的,人们往往会在追名逐利中迷失本真,忽略自己内心的声音,而若是静心自问,其实太多的人所需并不多。当一个久经世故的人退出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一定会由衷地感叹一句“平淡是福,简单是真”。

第八,实现自我价值。这种上升到一定高度的修为,必须已经具备了上述各种条件才可实现。用儒家的思想来说,实现自我价值就是一个“成己”和“成务”相结合的过程。以青年人的理想为例,在确定这个理想时要考虑到大环境的需要,如国家,然后将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上善之选。

第九,灵活善变。这里所说的善变不是让人们做“变色龙”,在儒家思想中,一直都很重视个体的随机应变和整体的与时俱进。《孟子·公孙丑上》中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大锄头,我国古时的一种农具),不如待时。”意思就是修身者在没有遇到合适时机的情况下,要像雾豹和冥鸿(我国古书中善于隐遁的动物名)一样潜心修为,而一旦时机出现,就可以像云龙和大鹏(善于腾冲的神兽)那样直上九霄。

第十,人际关系。这一点实际上是综合的阐述,在具备了上述条件后,人际关系的建立并非难事。这里单独提领出来,是要说明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完成一件大事,推行一种思想,都必须依靠众人的力量,而如果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最终是难以成事的。

孔子的儒家学校都开设哪些课程,又各有哪些等级,修身又分为哪些科目和步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