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理念产生的根源

2022-06-16 14:10 作者:batmandy一招制敌  | 我要投稿

在《格斗理念的分歧》里说过了,可以穿越多个格斗游戏的,有一个共通的“简单打法”。这个简单打法,是抽象提炼出来的一个核心主线或叫框架。练习、对战,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演化。


练什么招?在ggst(罪恶装备-奋战)这款游戏中,角色ky,连招难度没提升,只需要换个顺序组合,伤害就会增加。那么找到常见情形的优化组合,胜率就可以提升一点。类似的,在多个“情境”、“节点”进行优化,每一处优化1%,10处加起来就是10%,20处就是20%,而且是累积增长,优化无止境,这也符合“摩尔定律”(每过一阵实力翻倍)。可惜对战水平难以量化,虽然有“段位”,隔了时空就没法准确对照。


这里都是指格斗游戏实战中所发生的情况。

  • 百度百科——情境:意思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

  • 百度百科——节点:在电信网络中,一个节点是一个连接点,表示一个再分发点或一个通信端点。在格斗游戏中,指代用招数打到对手时那一刻,那个打到对手时的连接点,包括连接点前后很短时间的范围。


每次对战时积累的是什么?是发现可优化的“情境”、“节点”,发现并改进的效率决定了水平提升的速度。一些“情境”、“节点”在多个格斗游戏中都存在。这些是可以积累,可穿越格斗游戏的。


当围观者看到的是粗陋的连招,单调的打法,会按捺不住内心想要"指点"的冲动,却没看清这背后隐含的信息。


在街机时代是没多少机会练招的,某些格斗游戏受一些因素限制,只有少量机台,每次去玩都得排队对战,直到关门也少有单独练习的机会。还有那种玩的不咋样,专挑“弱鸡”对战的猥琐玩家,先在背后站着看,一瞧玩的不咋样,眼睛一亮,立刻投币上去对。当然,这种属于少数。


有个朋友,小时候好不容易攒点零花钱,去机厅买了几个游戏币,看到别的孩子打的热火朝天,各种招数咣咣出,也不敢上去对战,一直在后面围观,心里想着,这都看一下午了上去挑战试试吧,币都攥热乎了,结果招还没发几下就被干下来了。摸摸兜里的几个币,只好继续在后面围观,时不时的问问身边的小朋友:“这招咋发的?”终于等到饭点,人群散去没人玩了,心想着这下可以尽情的玩一会了。没成想,刚打了没几下就有人投币挑战,原来这个“弱鸡”早就被猥琐玩家盯上了。结果可想而知,心里一边骂娘一边不服气,把仅有的几个币都投入了战斗......(这段可以代入老罗的口吻脑补一下)


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下,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局部粗略优化,挑选回报比更高的“情境”与“节点”。


想在实战中提升,就会有选择,有偏重,有时却是被动的。那些发现的“情境”、“节点”,有出现次数的区别(这可能与地区、人群偏好有关),对战中经常遇到的“情境”、“节点”就会不断被强化,对手也会升级对策,这个“情境”、“节点”再继续深入的被发现,这些常见的“情境”、“节点”是可以持续优化下去的。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经常对战的氛围会给予反馈,加上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慢慢的就会演化出个人风格,群体风格。


想要刻意练个招,需要合适的时机。需要在实战中创造机会,把握机会。等后期机会多了,也不需要了,风格慢慢固化,对战理念一点点形成,这些受时代与环境的影响。


有人提议可以换个角色练练,更好的体验一下ggst这款游戏的特色。“生有崖,格无崖......”还有别的呢。这也是格斗理念浮现的因素之一。




老邓

2022.6.16


理念产生的根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