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蝙蝠

以下文字不存在任何导向、隐喻,或者任何立场,单纯是阐述我个人的记忆。

上图是90年代广州洪德路与同福路的交界处。
我小时候,每逢寒暑假,都会过去洪德路的外婆家“寄养”。而每天吃完晚饭,他们就会带我去江边散步,此时就会经过图中的地方。至于说有什么特别,就是我记忆中,图片中央两个拱顶位置上面的一块天花板上,一直住着一群蝙蝠。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海珠区,江南西尚在发育,而洪德路女人街一直延伸到江边这一段路,商铺林立,就是当时河南地(海珠区自古被称作河南,一是它在珠江南边,二是广州人民纪念古代一位来自河南的好官,于是把这地也叫河南)最旺的地方,而在这个地方的中心,抬头就能看到一窝蝙蝠。
老人们说这群蝙蝠几十年都在这里,也没有人去赶它们,它们也不会骚扰到下面逛街购物的行人,就好像蝙蝠有自己的生活,人们有人们的逛街,大家互不干涉,互不侵犯,你可以理解为一种很特别的和谐。它们甚至被看做这里的一个风景,当然,不会有人特意过来打卡拍照就是了,要知道那时候拍照的成本是很高的。如今,这个风景已经在大拆大建下被抹去了,蝙蝠消失了,而这曾经最旺的地方,也变成了海南地最不旺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曾经在890年代住过这里的人,你们是否还记得。
以前市区的夜里,时不时会看到有些飞行动物在空中盘旋,它们会发出类似老鼠的叫声,但是,用现在的话来讲,应该说是类似老鼠的叫声被处理过后的电音。问了爸妈,我才知道它们是蝙蝠,而长辈口中,蝙蝠算是益虫,因为晚上它们会飞出来吃蚊子吃白蚁什么的。这话大抵不假,因为据我了解的蝙蝠习性大部分是以吃昆虫为主的。现在市区的天空已经看不到了。
以我的印象当中,蝙蝠对于广州人类说绝对不是食物的存在,甚至野味都不是,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理解,我意思是一说果子狸,虽然很多广州人都不会吃,但他们会觉得有人会去吃果子狸,而如果说蝙蝠,他们就会觉得“这玩意怎么可能有人吃?!”就是这样的情况。
我臆想原因大抵有三个:其一,一部分广州人认为蝙蝠是瑞兽,因为蝠和福是谐音,所以不能吃;其二,一部分认为蝙蝠是邪物,吃了会撞邪;其三,一部分觉得蝙蝠这么丑,怎么吃得下。
所以,我也鲜少听说过有人吃蝙蝠,除了纪录片里面一些东南亚的地区。
现在反思起来,蝙蝠身上存在无数病毒,是客观现实,而洪德路这群蝙蝠和热闹的行人竟安然共处了几十年,当然,也极有可能只是偶然,但是当做鸡汤我也得说,是因为“不逾矩”,大家不侵犯彼此,这种和谐才能达成,要不然,以当时的医疗技术,发生如今的疫情,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今天新闻说了可能是因为有人吃中间宿主穿山甲。可我的观点依旧没变,有些界限,是人不能更不应打破的。这是自然界的法律。可惜少部分人违法,总会让大部分人受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