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笔记1
书中收集的句子:
能指越是什么都不表示,它就越是不可破坏
能指就是为另一个能指表示主体之物,符号是为某人表示某物之物
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人不能与现实打交道,而只能通过符号的中介来应对自己置身其中的世界
索绪尔所认为的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组织在声音物质中的思想,语言符号链接的是概念和声音形象,即所指和能指。两者都是心理的。
语言对思想所起的独特作用,不是为了表达观念而创造一种物质的声音手段,而是作为思想和声音的媒介,使他们的结合必然导致各单位间彼此划清界限。
符号构成了语言,符号的意义包含了概念(所指)与价值,概念(所指)与能指对立,而价值在于与符号系统的其他的符号对立。宏观上,正是一个符号的独特规定与其他符号之间的差异性赋予了符号的价值。价值的具体构成:(1)能与价值有待确定的物交换的物;(2)能与价值有待确定的物相比的类似的物。
总的来说,语言只有消极的差异即不具有先于语言系统而存在的观念,而只有由这个系统发出的概念差别和声音的差别。
对拉康来说,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仅是能指,不是符号

语言符号的两个基本原则?
1、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当然意识层面,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约定俗称,是语言文化圈内所有人所必须遵守的。但无意识层面,一一对应的关系就被颠覆。
2、能指链的线形特征
拉康的符号概念和索绪尔的有什么不同?
对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对称性和平衡性提出了质疑。他把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规则都倒过来,能指在所指之上,以此来显示能指对所指的优越性和本源性。能指对所指具有一种积极地,统治的力量,而所指只能在能指的下面悄悄的滑变,并成功抵御着我们给他们试图做的定位和边界。
索绪尔那里,所指是概念,不是实际事物,而是事物对应的心理实体。拉康认为所指不过是能指游戏的结果,所指不是给定的,是制造出来的。
比如在某个语境下我轻浮的说一句:你真是可爱,这句话如果没有语境的话,它没有任何意义,这话的能指没有我们想象确定的所指。它的意思受制于我如何说,“轻浮地”或者“冷笑地”等。我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就会改变。(我也不知道我理解了没敲脑壳)
共时性和历时性概念是什么意思?
共时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状态中各项共存要素间的关系,是语言领域中的集体性的语法;而历时语言学研究的是在实践上彼此代替的各项连续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构成言语领域的个人性的语音。

纵轴表示共时性,横轴表示历时性。共时性构成了语言学上的隐喻,历时性构成了换喻。
列维斯特劳斯将原始社会定义为“共时”社会,它只有时间,可能有历史,但没人知道发展过程;进化的社会是一个”历时“社会,有客观化的历史。神经官能症患者就是茫然处于共时状态中,被自己的症状,历史反复无意识的复述,而常人处于历时状态,即被自己的历史叙述,也能叙述自己的历史。
列维斯特劳斯对无意识的阐述?
个人的无意识来自于集体传统,是被给定的结构模式。这些结构在神经官能症和常人都存在。这种无意识结构本质上是一种符号结构。
无意识根据无意识规则对词汇(人的记忆词典即前意识)加以组织,意象才有意义。前意识是字典的话,无意识就像支配词汇的语法,语法来自集体,无意识是超越个人的,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个人的心理是社会结构无意识地决定的。个体心理与社会结构的矛盾性质,所有的心理学现象都是一种社会学现象。社会学现象只能以心理的的形式表现。当矛盾激化时,人们不应该从心理学去解释,而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解释心理学现象。社会学相对有优先性。
穿越幻想什么意思
穿越幻想→幻想的穿越→主体的罢免
幻想的穿越
1、并不只是意识到大他者不存在,对于大他者的种种幻想是基于对象a的移情,对象a不是外在于你的,而是由你赋予了大他者的。
2、穿越幻想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面纱揭开之后什么也没有。
主体的罢免
“基本规则(1)的目的正在于此,通过将自己置入语言的漂移(2),分析者将语言的纯粹效果与已确定的效果联系起来(3),于是一个被定义为话语效果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让自己接受了自己的罢免(4)”
(1)自由联想,这是分析者的义务;
(2)能指是无根的、漂浮的;他发现是他本人通过想象将能指建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一个自恋的自我形象。
【研讨班I:分析旨在破坏这种为自己提供一致的、整体的想象,自恋的形象】
【研讨班II:通过分析破坏了这种想象,发现了他的真理】
一个人的真理就是他特定的命运,对于一个人而言独特的意义。主体对大他者(能指库),对能指的不同操作,对于世界的不同认识,这种命运来自于家庭,早年经历。
主体与他的命运,一个阶段命运,对于意义的认同,【人与他所不知道的命运(无意识的话语)的最后一个关系:死亡】
(3)分析者发现能指链并不是严丝合缝的,他以为的应该必须是没有那么严格的
(4)当否定一阶段的命运,否定一串原本认同的能指,就罢免了一个由能指回溯性建构的你,接受了自己的死亡。
“ Wo Es war(5), soll(6) Ich werden(7)”是弗洛伊徳的一句话。玛丽波拿巴的同事安娜伯尔曼将其译为“自我必须驱逐本我”,无意识必须接受意识思维的修正。拉康质疑这个翻译,将其变形为“本我在哪里,自我就应当去到那里”。强调“我要敢于接近我的真相的位置”,在“那里”等待着我的并不是一个我不得不去认同的深刻真相,而是一个我不得不学会与之共存的不可忍受的真相。
【研讨班VI:在它所在的地方,在它绝对所在的地方,我出现在那里,这是我的责任】
(5)过去;未曾遗忘的、有意义的过去,在未来完成。过去不是遗忘的过去,如果完全过去就等于不存在,不会对主体有任何的意义。
(6)应当,强调一种责任;在这个不曾过去的过去,我应当回到它曾经所在的这个位置,我出现在那里,在那里成为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