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春秋争霸下的贵族内卷化,为胜利引入平民力量,推动郡县制诞生

2021-06-13 14:07 作者:热带榕树  | 我要投稿

上篇文章我们分析了周王朝的运行逻辑,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分封制度,天子给诸侯地盘,诸侯给卿大夫土地,卿大夫负责给士分地方。跟汉朝推恩令差不多。

军事方面,周朝是典型的贵族军队,就算普通士兵最少也得有国人身份,因此打不起持久战。

从历史上看,周天子丧失权威的直接原因其实是与犬戎等部族拼消耗,而不是地方诸侯势大难制。

一、礼崩乐坏

言归正传,周天子丢失天下共主地位的标志性事件是西周的灭亡。

这件事是很丢脸的,首都被犬戎攻陷,周幽王被杀,性质之恶劣和后来宋朝“靖康耻”也差不多了。

然后怎么办?如果是后世郡县制帝国,官僚们会找个皇室血脉另立新君。

接下来可能会出现权臣或者几个王爷争皇位的情况,但最终不管谁胜利,社会体系不会变。

因为官僚的权利来源于君主任命,郡县制下他们是皇权的天然盟友。

类似的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出现,那么当时诸侯、卿大夫、士等贵族的权利来源于哪里?

如果说郡县制的权利体系是自上而下构建的,分封制则刚好与之相反。

周王室把地盘分给诸侯,军队、税收、建设什么的自己想办法。

诸侯接着把自己的地盘分给卿大夫,你再搞个国中之国对我负责就行。

平常有天子在上面压着,大家还能老老实实遵循周礼的上下尊卑行事。

现在这种约束突然没了,你不想利用手中的力量做点什么吗?

这段历史就是儒家痛心疾首的“礼崩乐坏”。所谓“春秋无义战”,你们个个不讲武德。

早期儒家致力于恢复周礼

大国家想要吞并小国家,《史记》曰:

“亡国五十二。”

与此同时诸侯国内部也不稳定,你君主不把周天子放眼里,那么我们卿大夫凭啥对你无条件效忠?《史记》又曰:

“弑君三十六。”

明白了这点很多历史事件的背后逻辑也就很容易理清了,比如“三家分晋”。

晋国这么厉害的诸侯,咋就突然分裂成韩、赵、魏三国了呢?

你把这些诸侯都看成迷你版西周就可以了,晋王就是低配版周天子,韩、赵、魏还不是自己分封下去的。

讲到这里,大家对春秋的印象恐怕只剩下一个“乱”字了。

生活在这样的年代,平民的生活一定非常艰难吧?

事实恰好相反!春秋时期的战乱不但很少波及到平民,甚至反而将他们推向了历史的舞台!

著名学者赵鼎新教授在《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将其高度概括为:

“低烈度的、局部的、非毁灭性的战争。”

低烈度很好理解,上篇文章(蓝字为链接)也已经详细讲过了。

西周是典型的贵族军队,想参军最低限度也得是国人,日常学习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内的君子六艺。

春秋时期贵族需要学习包括文科、理科、军事在内的诸多科目

这种高培养成本的战士可能很厉害,但绝对经不起消耗。

春秋时期周朝体系惯性下,诸侯国也全盘继承了这种军事制度。

大国灭小国可能没这么讲规矩,可双方力量对等情况下,沾亲带故的就很少有人会下死手了。

例如晋国和楚国著名的邲之战,《左传》记载晋军大败,逃跑时战车陷入泥坑动弹不得。

楚国士兵不但没有乘机追杀,反而停下来指导敌人如何逃跑。

那么局部性和非毁灭性又该何如理解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将目光转向当时的经济基础。

二、平民力量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毕竟贵族一级级的封邦建国总得先弄清楚自己有多少土地吧?

这种制度最早见于《谷梁传》,曰:

“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简单来说假如你是个贵族,好,这块地现在分封给你了。

我将其按井字形划分成九块,平民去耕作,收获季把中间这块公田的收成上交就行。

由此可见周朝税收挺高的,生产力更发达的汉朝史料记载最高也就十税一。

这里要补充一个重要情况,大家看古代地图时往往会错估诸侯国的实力。

比如楚国好大的地盘,看起来似乎比北方十几个国家绑在一块还要大。

这是一种错觉,春秋时期的楚国和今天的西伯利亚差不多,看着国土辽阔实际上相当荒凉。

除了少数城市和交通线外,其余都是百里无人烟的丘陵、沼泽和森林。

北方地区开发程度要高些,但也好不到哪里去。例如《左传》记载:

“宋郑之间有隙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戈、锡。”

宋国和郑国属于中原经济中心,即便如此两国间还有大量未开发的荒地。

诸侯们对此没有野心么?不是,只是受限于生产力和人口暂时没有能力罢了。

综上所述那个时候人比土地珍贵多了。两个邻国打仗可能都要面对漫长补给线,战争只能在局部进行。

后来战国时期那种白起坑杀数十万降兵的情况更是不可能的。

我打仗就是为了人口,人都没了要地盘做什么?这就是非毁灭性。

春秋时期很少出现高强度战争

春秋争霸下平民基本盘得以保存,技术进步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慢慢很多诸侯发现自己税收不上来了,别误会,没有人公然抗税,只是大家都不好好干了。

例如《春秋公羊传》注释中提到:

“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根据考古学结论,春秋中后期铁犁牛耕逐渐普及,一个人能干好几个人的活了。

既然如此,大家为啥还要守着井田制下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

出门到处都是无主土地,我把要交税的地抛荒了,然后随便找个地方开垦不是舒服得很?

最终结果就是诸侯打仗弄得财政枯竭,民间欣欣向荣出现了大批豪强富户。

平民舒服了君主不开心了,前线打仗你们在后方看戏,天底下没有这样的好事。

最先改革的是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简单来说无论是谁私自开垦的土地全部都得上税。

历史的变革自此而始,最重要的问题,私自开垦的土地向谁交税?怎么交税?

交给卿大夫么?不可能的,那样君主一分钱也捞不到,必须派人直接下去征收。

平民税收直接上缴君主,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想做到这点君主必须绕开贵族建立一套新的体系。

根据史料记载,县制源于楚武王熊通,郡制源于秦穆公嬴任好。两者即后世郡县制的源头。

春秋时期类似的官僚机构还很罕见,战国便已经大量推广了开来。

所以郡县制不是秦始皇一个人发明的,严格来说战国中后期华夏大地已是郡县、分封并行。

三、诸子百家

社会是个有机整体,权利义务对等,你享受权利的同时必然要负担义务。

封建贵族为了应付越来越频繁的战争,开始让平民多交钱,负担不属于自己的义务。

那么这些新建立的郡县机构谁来管事?只能是平民阶层。

贵族天然反对郡县制,这将大大削弱他们的地位,君主只能依靠平民对抗他们。

这时候平民阶层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还诞生了很多被称为游士的人。

这些人来源非常复杂,有富商大贾,例如吕不韦。

有因为亡国、非嫡长子等种种原因丧失封地的破落贵族,例如孔子。

他们中相当部分接受过贵族的文化和武术训练,属于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没地位的青年英才。

依靠向君主兜售富国强兵的理念来实现个人远大抱负,诸子百家多属此类。

以当时很受欢迎的法家为例,他们告诉君主,周朝那套已经不行了。

想要完成宏图霸业就必须最充分调动全国的资源。

方法是加强中央集权,最好能畅通无阻调动每个人,每个铜板,能者上,庸者下。

什么只有贵族才能参军,贵族官位世袭等等都是该被扫除的腐朽事物!

于是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动员能力直线上升,再加上人口大幅增长,战争烈度骇人听闻。《孟子》曰: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被总体战动员起来的平民可没有贵族这样那样的顾忌,家里没钱没地就等着战功致富呢!

总而言之,周天子丧失权威导致封建贵族相争,贵族相争内卷化后,君主为了取得胜利引入平民力量。

平民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最终凭借更高的动员组织能力扫除了封建贵族。

历史变革就是如此戏剧性,当然在此期间意识到危险的贵族也进行了很激烈的反扑,变法失败者比比皆是。

那么为什么只有秦国变法最终取得胜利一统天下?这个问题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史记》

《左传》

《孟子》

《谷梁传》

《春秋公羊传》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春秋争霸下的贵族内卷化,为胜利引入平民力量,推动郡县制诞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