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历史学科整理七月一日

2023-07-01 20:48 作者:拿笔杆子的  | 我要投稿

“天”最初是周天子论证其政权合法性的依据,到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开始频繁使用以歌颂祖先,反映了周天子地位衰微,诸侯势力坐大的史实,体现了政治权力由周天子向诸侯转移的趋势。

《郑伯克段于鄢》大概意思是说共叔段身为郑庄公的胞弟而反叛,被郑庄公镇压,这寄托了孔子的君君臣臣的政治思想。

在郡县制下,县是郡的下级,重大事务都需要向郡里汇报,接受郡的管辖。而郡又向中央汇报,接受中央的管理。中央通过对郡县官员的考核来掌握他们的政绩,决定他们的升降任免。

汉初制定卖爵令,爵位因时论价,每一级约值千至两千钱,百姓买到爵位,则获得相应政治地位,可免除徭役,并可以抵罪。汉初制定的卖爵令并不等于卖官令,所以百姓买爵位不会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也不会冲击国家正常的选官制度。

中国最早的文明是长江中游的盘龙城文明,距今7000年左右。该文明的发现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原生文明之一。

井田制下,私田三年重新分配一次,这意味着私田是建立在公田基础之上的,即土地国有是最基本的原则。

“大成若缺……大巧若拙”体现的是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反映的是道家小国寡民的思想主张。“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与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体现的是墨家“尚贤”的思想主张。“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体现的是法家的法治思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反映的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方面的主张。

《管子》中提及“法”是“道”的延伸,还强调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由此可以看出《管子》中包含了法家、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说明齐文化兼容开放。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在经济逐渐发展,边疆日益开发,人口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各诸侯国敌对倾向加强,春秋后期,战争越来越频繁,渐渐就有陈兵守境之势,战国时期边境概念形成,城邦国家已转化为领土国家,各国之间战争频繁,目的就是扩大自己的领域,争夺霸权,边界概念逐渐明确。

东汉地主庄园的主要特征:重视儒学教育,经营形式多样,与市场保持联系,有军事力量,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

在运用《四民月令》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时应注意,《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各个时间农业生产组织情况,适用于东汉时期的洛阳及周边地区,研究其他时间和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应慎重使用。《四民月令》在宋代后散失,后人重新编辑成册,但有些版本存在问题,使用时要注意不同版本的相互对照和印证。

秦王朝实现了制度的统一。在政治制度上,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在中央确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由此可见,秦朝在政治制度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在经济制度上,秦统一全国后由于原来七国的度量衡,货币,车轨等都是混乱的,这不利于国家统一后的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为此秦以法律形式统一了度量衡,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车轨并修驰道。通过这些措施,在经济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文化制度上,统一文字为小篆,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取消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由此可见,由于统治时间短暂,秦朝仅是在制度层面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未消除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实现价值观的真正统一。

西汉王朝继续统一,将统一推进到价值观的深度。经过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在秦统一的基础之上,继续推进国家的统一。首先在政治层面,汉承秦制,有所损益,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到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等解决王国问题,通过设立中朝削夺相权,强化皇权,通过对匈奴和岭南的用兵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在政治上进一步推进了国家的统一。其次,在经济层面,汉初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汉武帝采取盐铁官营,进行币制改革。把半两钱改为五铢钱,收铸币权于中央,在经济上进一步巩固国家的统一。在文化层面,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整合关中文化和秦文化以及南方的楚文化,使人们的价值观也大致趋于一致,所谓“行同伦(人们的日常行为要遵从统一的道德与规范)”及价值观的统一,只有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才真正实现。由此可见,中国的统一虽始于秦灭六国,但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深层的统一则在汉代。

人民是否知晓荣辱、争讼现象的多少作为对官方考核的重要依据,体现了德政教化对官员考核的重要性。

汉武帝四处聚敛,但唯独不敢增收田租,说明汉武帝认识到农业的本业地位不可动摇。

历史学科整理七月一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