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后期为啥“老挨打”
满清后期为啥“老挨打”
满清后期为啥“老挨打”
中英《南京条约》在历史上很有名,《南京条约》又称“万年和约”、“白门条约”、“江宁条约”。
《南京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满清战败求和而签订的条约。
条约内容有十三款,按中国人理解的主要内容有:(1)割让香港岛;(2)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3)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4)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5)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
此外,也规定双方官吏平等往来、释放对方军民以及英国撤军等事宜。
然而,有人指出,由于翻译上的漏洞和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巨大差异,中国人理解的主要内容,没有包括英国人特意放在第一条的内容。
《南京条约》第一条中英文本描述的涵义差异很大。
《南京条约》第一条的英文翻译版本为:自今往后,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与中国皇帝陛下,以及他们尊敬的臣民之间和平敦睦,双方臣民在各自的领土内得享人身、财产之完全的安全与保护。
而该条清廷的文本是这样的: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英国人之所以要把这些内容放在第一条来明确,是因为它是责任对等的限制性平等规定,它所传达的核心内涵,是西方的个人权利意识。
人身权和财产权是现代文明的基石,这是英国从大宪章运动时代以来就最引以为豪的文化传统,也是西方现代化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英国人想以条约的形式,将这一全新的观念透露给清廷和清人。

英国人之所以如此重视这一点,还有一个原因是,在战前的中英交往中,英国人的人身及财产长期无法得到保护。比如,满清海关有个暗规则就是对财产的随意侵吞;一些地方官不要程序正义对人“就地正法”,完全无视人的生命权和司法正义。
可惜的是,英国人太不了解清廷了,天朝方面从皇帝到谈判大臣根本就不明白、也不可能理解英国人的真实动机和这一条所包含的重大历史文化内涵。
条约签订后,这一条基本上也没有被人所关注、提起。“很少有人能够想到,国运兴衰、民族荣辱的规律,其实就隐藏在《南京条约》的第一条之中”。
除了第一条,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9条的内容也涉及到了人的财产和生命权:“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俟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誊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英国人要求满清政府保证那些曾经和英国人接触过、打过交道、帮英国人做过事的中国老百姓,已经被监禁的,要免罪释放。
也就是说,英国人在替中国的老百姓说话。这再次体现了英国人对人的权利的重视;无论英人或清人。
当然,跟第一条一样,满清朝廷根本没把这一条当回事,皇帝依然是皇帝,臣民依然是臣民,臣民在皇帝眼里如同蝼蚁一般,予杀欲夺,随心所欲。
《南京条约》签订过去了刚十年,据资料,英国因“亚罗号船员事件”,法国因马神父被广西一知县处死,两国联合组成联军,杀进广州,继而杀向天津。
清廷求和不成,掳去英国派往负责洽谈停火之谈判代表巴夏礼和士兵等39人,对其刑讯逼供致多人死亡。
1860年9月18日,英法侵略军攻陷通州。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清军全军覆没。
此役3万清军伤亡过半,英军死2人,伤29人,法军死3人,伤18人。
9月22日,咸丰帝等则以北狩为名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
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团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报复清廷之野蛮行为,以及教训清皇室以后不得蔑视英国及法国。所以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跟之前一样,清廷虽然调兵遣将阻挡,但屡吃败仗,不得不先签订《天津条约》,后签订《北京条约》;不得不又赔款又割地。
此后相安无事三十年,战云再起。
1894年,以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中国请兵为契机,日本也派出大军进入朝鲜,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中日两军在陆上的主要战役有成欢之战、平壤之战、鸭绿江江防之战、金旅之战、辽东之战等;海上的主要战役有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等,日军基本上节节取胜进逼。
其中,清军在1894年9月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中的相继失利,使战局急转直下,战场亦由境外转移到中国境内。
而1895年2月的威海卫之战,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至此清廷已无心恋战,从1894年10月起,不断透过欧美列强向日本求和。
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了《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又是割地赔款,开辟通商口岸。
有人说严复跟伊藤博文是在英国留学时的同学,而且严复比伊藤博文的成绩好。其实这是杜撰的谬传,没有这回事。
严复虽然博学,但年老时记忆衰退,错把他人当伊藤。
伊藤博文没有留学过英国,曾两次到英国考察学习:第一次时在1863年,没有进入任何一所海军学校学习。第二次于1872年初至英国考察宪政四个月,也未进格林尼次海军学院学习。这两次均早于严复,没有和严复在英国碰面的可能性。
据说,在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时曾问起过严复,那时严复只是马尾船厂的翻译。
在李鸿章为甲午战争失败找借口时,推脱清廷责任,说大清之所以败给日本,是因为没有人才。
这时伊藤博文就说严复就是个人才,可惜不能被重用。
尔后,伊藤博文还不忘再挖苦一下李鸿章:贵国不是没有人才,就是天才地才,一遇到贵国的体质,俱成了奴才,腐败成灾。
1900的那个庚子年,爆发了著名的“拳匪之乱”,也被称为义和团运动。
当时,把列强支持的光绪帝软禁后,慈禧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权威,将义和团收编为“神武营”,鼓动义和团并派出官兵协同攻打外国驻清使领馆,从而引起外交纠纷。
慈禧等顽固派还宣称要对外开战。
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交部)大臣兼工部左侍郎的许景澄,与另一反对排外的大臣袁昶联名上了个《请速谋保护使馆,维护大局疏》,反对围攻外国使馆,反对对外宣战。
1900年6月17日,慈禧在仪鸾殿主持第二次御前会议,许景澄说“春秋大义,不斩来使,围攻使馆,世无先例,万万没有以一国敌万国的道理。”
这一番话深深刺痛了慈禧的小心肝,遂命人将其收监,并在7月28日,将许景澄以“勾结洋人,莠言乱政,语多离间”等“莫须有”罪名,与袁昶同时问斩。
6月21日,慈禧和清廷向各国“宣战”,并且在北京贴出赏文悬赏杀洋人。
然而,不足两个月,8月14日,北京城就被“八国联军”攻陷,慈禧带着光绪等人仓皇出逃。
在和光绪等一帮人逃往山西等地的途中,为了讨好八国,阻止联军追击,慈禧给李鸿章、奕劻等人发了个上谕,要他们向洋人求和。
上谕中是这样说的:“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
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
之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由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国外交代表,在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的。
这次除了赔款,开辟通商口岸,还有禁止满清人排外,向德国、日本道歉,惩处主战的顽固派,等等。
据说,庚子赔款那一年,列强们原打算肢解满清的,但“多事”的美国佬坚持要保证大清领土完整,结果没有肢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