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24年考研上岸攻略
一、院系介绍 首都师范大学建于1954年,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通州师范,是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市与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实力雄厚,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获得A-等级,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行列,并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合作共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之“甲骨文研究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共同启动实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教育部语用司、国家语委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北京市语委研究基地“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等。 二、招生信息 050108(学术学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1(全日制)不区分方向 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710中国语言文学 ④808文学理论与中外文学史 复试科目: 006008比较文学 招生人数:参考2023年招生 10人,其中推免5人 三、参考书目 初试参考书 ③710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不限; 《古代汉语》(第1册),王力,中华书局,1998年校订重排本;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邱运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808文学理论与中外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60年》,张志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外国文学史》(上、下册),郑克鲁,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不限(注:请多阅读文学史上经典作品);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历代文学作品选》(6卷),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文学理论》(第二版),文学理论编写组(首席专家王一川,胡亚敏,谭好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邱运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陶东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 复试参考书 006008比较文学 《外国文学史》(上下册),郑克鲁,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不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四、复试分数线 2023年 总分:363,政治:54,英语:54,数学/专业课:81,专业课:81 2022年 总分:367,政治:56,英语:56,数学/专业课:84,专业课:84 2021年 总分:355,政治:53,英语:53,数学/专业课:80,专业课:80 复试细则:参考2023年 复试内容及成绩计算办法 复试内容 考核方式 复试成绩计算办法 1.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 随面试一起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录取参考,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2.外语听说能力测试 随面试一起测试 占复试总成绩的 10% 3.专业笔试 笔试 占复试总成绩的 50% 4.专业面试 面试 占复试总成绩的 40% 录取成绩计算办法 1.初试、复试成绩权重分配 初试总成绩占 70%,复试总成绩占 30%; 2.录取总成绩合成 录取总成绩=初试总成绩折合成百分制×70%+复试总成绩×30%; 3.录取办法 对复试总成绩及格的考生,按录取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录取。 五、备考指导 1、零基础复习阶段(6月前) 本阶段根据考研科目,选择适当的参考教材,有目的地把教材过一遍,全面熟悉教材,适当扩展知识面,熟悉专业课各科的经典教材。这个期间非常痛苦,要尽量避免钻牛角尖,遇到实在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先跳过去,要把握全局。系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对各门课程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弄清每本书的章节分布情况,内在逻辑结构,重点章节所在等,但不要求记住,最终基本达到一定水平。 2、基础复习阶段(6-8月) 本阶段要求考生熟读教材,攻克重难点,全面掌握每本教材的知识点,结合真题找出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有相配套的专业课知识点笔记,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同时多练习相关参考书目课后习题、习题册,提高自己快速解答能力,熟悉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 3、强化提高阶段(9月-11月) 本阶段要求考生将知识积累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动手做真题,形成答题模式,做完的真题可以请考上目标院校的师兄、师姐帮忙批改,注意遗漏的知识点和答题模式;总结并熟记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