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籍摘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罗伯特·戴博德
156个笔记
第三章 初见咨询师
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如果我们约定要合作,就需要拟一个合同,咨询结束时,我会把收据寄给你。你看,这并不是钱的问题。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每周我们面谈一小时,整个咨询周期多长视情况而定。我建议咨询从下周开始,每周二上午十点。最后一次面谈将回顾我们在之前的咨询中做了哪些事,你学到了什么,你也可以考虑制订将来的计划。”
第四章 抑郁的原因
可要说蛤蟆从第一次面谈中学到了什么,那一定是这个道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蛤蟆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他最好尽快“长大成人”。
自我分析
“情绪温度计”
儿童自我状态[插图]’
“你应该记得学生时代学过,‘自我’来自拉丁文,代表‘我’这个词。而当我们问‘他处于什么状态’时,我们其实是在问
‘他存在的模式是什么’。所以当我说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我想我明白了,”蛤蟆说,“可处在‘儿童状态’是件坏事吗?”“没有好坏,”苍鹭答道,“只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实际的状态。也许更好的一个问题是:‘处于儿童状态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第五章 成长的寓言
如果我要告诉你什么是儿童状态,就得切换到老师的角色去。老师不同于
咨询师的一个地方就是,老师用讲解模式,而咨询师用倾听模式。如果我能成功教会你理解‘儿童自我状态’,你就能用这些概念来探索自我和你个人的经验了。记住,能实践的理论才是好的理论!”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
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
我们的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就好像红黄蓝三原色,对所有婴儿来说都是类似的。然而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
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蛤蟆说,“如果我看到有人非常深情,或者发怒、悲伤和害怕,我就能说这人正处在‘自然型儿童’的状态里。是这样吗?”
正是如此。不过愤怒更复杂,我们会在之后进一步了解这种情感。”“不论人们年纪多大,都可能处在儿童状态吗?”“确实如此。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比方说,婴儿为了获得食物和关注会尖叫,尽可能多地吮吸乳汁,吃饱后就心满意足地睡觉了。从出生第一天开始,这些天生的情感就开始运作了。随着这个孩子的身体逐渐强壮,他的情感世界也丰富起来,能量也更加充沛。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其他的因素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这个孩子的意识产生影响。婴儿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母亲或父亲的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
“面对哭闹的婴儿,母亲通常的反应是给予爱和安抚。但也有父母会做出缺乏爱心的举动。母亲可能累了,甚至病了,就会表现得很严厉。又或者,父亲的育儿观念可能非常严苛,就会故意无视婴儿的哭闹,怕‘宠坏’了他。”
“这让人想到孩子是多么容易受伤啊,”蛤蟆若有所思地说道,“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
“你说得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婴幼儿确实不能用逻辑或有意识地去想明白这些问题,”苍鹭说,“但他们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头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幸运的话,我们就能用余下足够的精力来享受生活。
这意味着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
无法忘记它们。”
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这贯穿我们咨询的全过程。弗洛伊德曾说,‘本我所在,自我相依。’
这是个科幻故事,所以你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
“想象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都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是那么的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很无助。你怎么看这个故事?”
“我不太喜欢这个故事。如果那个人是我,我会造一艘宇宙飞船,以最快的速度逃离那两个家伙。”
“不幸的是,你没法逃离。所以你只能忍受这个状况,同时学习如何尽你所能地去应对。”
想象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都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是那么的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很无助。你怎么看这个故事?”“我不太喜欢这个故事。如果那个人是我,我会造一艘宇宙飞船,以最快的速度逃离那两个家伙。”“不幸的是,你没法逃离。所以你只能忍受这个状况,同时学习如何尽你
所能地去应对。”蛤蟆已经明白了故事的内涵:“那也就是说,我得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很好,”苍鹭回应道,“你现在真的在学习了。正如你所理解的那样,刚才的故事是一则关于婴幼儿时期的寓言。从呱呱落地起,我们的生命里只有两个人陪伴,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个人。和我们相比,他们是那么的强大,而我们则全然依靠着他们。因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我来画一个图形进一步解释。”
“我们都会因为某些词或某些场景而触发童年的感受。我猜大家最有共鸣的触发词就是‘牙医’吧。”
“回想一下你的童年,想想那些过往还有最初的记忆,然后我们再看能不能在咨询中一起悟出些什么来。再会,蛤蟆。我期待下周再见到你。”
第六章 探索童年
“你看,悲伤的原因是真实可见的:你想起了不快乐的时光,你自然会有悲伤和不快乐的情绪,所以你哭了。你能接受这个解释吗?”“应该可以,”蛤蟆哧哧地吸着鼻子说,“可我不喜欢像刚才那样号啕大哭。”“你肯定不喜欢,可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我觉得,当我回想早年的日子,我想起的是我父母的愤怒,而不是我自己的。总有人对我指手画脚。父亲经常在我表现不好时冲我发怒。”“所以父母若是严厉挑剔,这个孩子就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他们,他会将自然行为调整为最能适应现状的行为。所以这个孩子最有可能做什么?”
,就像是画家调色板上的红黄蓝三原色一样,每一个‘自然型儿童’都具备基本情感。但随后我们必须学习调整自然行为来适应特殊情形。我们会将三原色的色调调暗,使它们看上去柔和,以利于生存,同时也借此保护我们个体的完整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得学会处理愤怒,包括父母的愤怒,还有我们自己的。”
要找到答案,”苍鹭说,“我们要用头脑和逻辑思考。我来问你个问题:倘若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许多倍还无法逃离的人欺凌和伤害,他可能会做
出怎样的反应?”蛤蟆想了一会儿说:“如果这个人确实没有力量,就必须学习顺从压迫者。不然可能无法生活下去。”“正是这样。所以在你还是个孩子时,是不是也一样得学习如何顺从你父母严苛的要求和心愿?”半晌后,蛤蟆表示认同这个解释。
“我猜,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不与他争辩。你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蛤蟆缓缓地说。
蛤蟆沉思了一会儿说:“除了顺从我父母的意愿之外,我还总是想要取悦他们。我不确定自己有没有成功过,但我记得很清楚,我想让他们对我满意,为我骄傲。”他又停下思索了一会儿,接着说:“也许这就是我变
爱炫耀的原因。他们对我的所作所为从没有满意过或被打动过,所以我就放任自己用浮夸和愚蠢的行为来博得他们的关注。会是这样吗,苍鹭?”苍鹭紧紧注视着蛤蟆,他意识到,此时此刻,蛤蟆的声音和样子与说出的话完全吻合。蛤蟆看上去、听上去都那么悲伤,连他的情绪也明显像个极度悲伤的孩子。这种悲伤深深感染了苍鹭,他静静坐着,尽力走进蛤蟆的回忆,去体验蛤蟆的悲伤——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这便是所谓的“共情”。蛤蟆也感觉到了,这无声的支持和理解带给他直击灵魂的力量。
“噢,要的,”蛤蟆的声音比之前有力了,“你还可以加上另一条:‘道歉’。我知道我现在是这么做的,小时候也是这么做的。几乎在我做任何事前,我都会为了安抚父亲而先道歉。”“由你来把这一条写上去怎么样?”苍鹭问。
:“你知道吗?我开始意识到这个列表描述的不仅是我的过去,也是我的现在。我在过去学会的事情,和我现在的行为出奇地相似。不知道我该不该觉得惊讶。”
我想,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你只要想一想,就会发现这其实非常明显。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或许就是这个意思。”苍鹭又说,“另外,我想在列表里再加一条,如果你同意的话。”
蛤蟆愣了一下,说:“你确定吗?我是说,所有孩子不都是依赖着父母吗?在你弱小而无助时,这难道不是很自然的行为吗?”
“是的,”苍鹭答道,“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那这跟顺从行为有什么关系?”蛤蟆略带谨慎地问。
“我的意思是,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苍鹭说。
,“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第七章 愤怒的表现
事实的确如此。现在,蛤蟆意识到那时在獾面前的忏悔只是表象,其实他是在防御獾对他的攻击。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就像所有好问题一样,答案会让你产生痛苦的自我觉察。
“好的。虽然你的提问全部同感受和情感有关,但最好的方法还是用我们的头脑和理性来思考。我们从这里开始,想象一下这个情景:你被两个仁
慈的独裁者给俘虏了,他们完全掌控了你,同时,又对你倍加关心照顾。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可能我对他们的感受会很复杂。”蛤蟆说。“正是这样!而这就是你小时候所体验到的。这样仁慈的独裁者,也就是你的父母,显然占了上风,而你又完全依赖着他们,你怎么能对他们生气呢?何况你还爱着他们。”
蛤蟆一动不动,沉思后说道:“的确像是个两难处境。不过,如果我的愤怒真的遇到了我父母绝对的权力,会发生什么呢?”“在我看来,只存在一种可能的答案。”
是什么呢?”蛤蟆问。“你得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
愤怒是我们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压抑下去。我们换一个比喻,这次用科学来打比方。想象一个煤气罐开始发烫,压力越来越大,有爆炸的危险,怎样可以迅速减压?”“很明显,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尽可能把阀门开到最大,让气体能以最大强度喷射出来。”
是这样的,这也是有些人应对愤怒的方式。他们像喷射气体一样,瞄准一个选定的目标释放愤怒,然后再恢复常态。可是,他们忘记或者故意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样的方式会造成伤害,还会对人际关系造成不利。”
就是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你采取的方法就是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让别人几乎觉察不到,这样就不会让任何人不安。”
,“关键就在这里。撒泼正是表达愤怒的一种幼稚的方式。就像孩子听到大人说‘不行,你不能这样!’这让孩子非常愤怒,同时又感到无助,因为对那个让他生气的大人,孩子没法用暴力或者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去回应,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躺倒在地,又踢又叫。而当成年人也这么干的时候,我们会说他在‘无理取闹’。”
“怄气的人是总绷着脸、阴沉沉的样子,而且安静得很反常。蛤蟆,在我看来,‘适应型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通常这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成年人或许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力斗争而生闷气,也是同样道理。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你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适应各自童年的特定情形,所以就产生了各种行为模式,关联着各种情感和情绪,就像马赛克的色彩一样繁多复杂。”
蛤蟆问道。
“当然可以。我画一张图你就知道了。”苍鹭回答。
图形如下:
[插图]
苍鹭继续说道:“当然,这个图的关键在于,我知道你也开始认识到了,就是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这危害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出来的。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当然,这个图的关键在于,我知道你也开始认识到了,就是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这危害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出来的。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
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在道德层面上,是没有‘错’。心理分析不做道德评判。但这类行为会导致两个后果,都是负面的。第一个就是会被人嘲笑。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是件蛮好笑的事情,但也让人尴尬。而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类行为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
第九章 秘密协议
“是的,就是这个意思。”苍鹭的回答让人惊讶,“不过,我说的‘不诚实’和平时的意思有些不同,我是说,你可能对自己不诚实。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儿?”
‘共谋’是什么意思?”蛤蟆问。“意思是达成一种秘密协议。我用‘共谋’是想说,你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
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苍鹭的话听着有些高深莫测。
听着,苍鹭,”蛤蟆的口气很强硬,想要抗拒这些说法,“我没有参与你所谓的‘共谋’。我根本不知道老獾要来,也不知道他要我辞职,而且我很想保留校董一职。整件事儿完全在我意料之外,所以我怎么可能偷偷地或用别的什么方式去配合獾?”看得出来,蛤蟆很生气。
苍鹭接下来的话在蛤蟆听来非常像是在道歉,也是他头一次听到苍鹭用这样的口吻说话。“我很抱歉,蛤蟆。很显然是我的观点解释得还不够充分,不然你也不会
没准备好探讨这个话题。你觉得我是在指责你,但这完全不是我的本意。所以我们是否可以先放一放这个话题,之后再来讨论?”
“那好吧,不过我倒想再听你说说这些所谓的游戏。我猜,你认为我玩的游戏还不止一个吧?”蛤蟆气呼呼地说。“是的,我认为可能还有别的。但如果你对这个理念还那么抵触,那暂时就没办法去分析。我想我们该继续后面的讨论。”在片刻的沉默中,蛤蟆意识到自己对苍鹭的那番话反应特别强烈,却又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好吧,也许你是对的。在你说到‘共
谋’,说到我想让自己不快乐的时候,我的胸口直发烫。我在努力让自己活得悲惨,这听着也太蠢了。”“蛤蟆,咨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概念,乍一听会显得愚蠢、不合逻辑,甚至让人害怕。但是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它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我想你现在也感受到了。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
心。所以蛤蟆,你现在应该懂了,为什么你会拒绝打开这扇学习之门,因为它通向一条艰苦之路。”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记住,他们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他在挂纸板上写了标题“父母自我状态”,在下方画了一个圈,用竖线把它一分为二,在右半边写了“挑剔型父母”。苍鹭问:“蛤蟆,你会用什么词来描述处在‘挑剔型父母状态’的人?”“我想我们说到过。”蛤蟆拿起蜡笔写
下了“爱批评人”“愤怒”,还有“严厉”这几个词。“我猜还有很多别的词吧?”他问。“肯定有,不过这几个词很能概括‘挑剔型父母’的特点了。”苍鹭回答。
先前,我不确定自己可以。但你刚才告诉我的‘父母自我状态’真的帮我打开了思路,比如能帮我很好地解释獾的行为。他来我家时说的话几乎都在对我挑剔、对我评头论足。难怪他总让我想到父亲!明白了这一点,我
差不多就能预测下次见面时獾会怎么说、怎么做了。”
。这个问题就是:我的‘挑剔型父母’去哪儿了?你说过,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这来自年幼时父母的言行和对待我们的方式。这很好地帮我解释了老獾和其他人的做法。那么我呢?我的‘父母状态’在哪儿?说实话我觉得我压根儿没有。我几乎从不发火,是真的,苍鹭。我不跟人生气,我不责备别人,也不训斥别人或
是挑人毛病。实际上,情况通常正相反,我看到的都是别人的优点,还鼓励他们。这么说显得我弱了点儿,我知道,可这就是我。”
接着,苍鹭说:“现在,我们来界定一下这个问题。”他写道:1.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2.似乎没有证据显示蛤蟆有“父母自我状态”。
我们可以问‘它是怎么运作的?’”蛤蟆想了一会儿,终于说道:“我不明白。我以为你也觉得我没有‘父母自我状态’。既然如此,又怎么谈得上如何运作呢?”“我并不认为你没有。实际上,我认为你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父母状态’。
“在我看来,困惑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这说明固有知识的局限开始被打破了。你要直面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会挑战你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由此产生的焦虑是让你改变的动力,很可能也会开启你的创造力。”
那么,我们换一种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个‘父母状态’想象成
一个法官,这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这么说你能理解吗,蛤蟆?”“当然能。”
“噢,绝对像。他就是那副样子,搞得我觉得自己像个囚犯。这都是我的经验之谈,你懂的。被人定罪已经很糟糕了,可更糟糕的是连自己都觉得有罪!”“所以你在审判谁,蛤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啊,”蛤蟆恼怒地说,“我不审判谁。我就不是那种人。”
“蛤蟆,请你再想一想好吗?问问你自己,‘你在审判谁?’”在良久的沉默后,蛤蟆低声说:“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我在审判我自己?”苍鹭静静坐着,不言不语。又过了一会儿,蛤蟆说:“我猜,我判定了自己有罪,然后谴责自己。是这样吗?”“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苍鹭答道。
“天哪,你是说我们会惩罚自己?”“会严厉地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
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那我能做什么?”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儿。苍鹭,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第十章 午餐聚会
他了解了自己在“适应型儿童状态”里待了多久,也开始明白他真的会批判和惩罚自己,正如小时候父母对他做的一样,这甚至是在满足他的需求。他想起苍鹭所谓的“共谋”——“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别人”。一个人能同自己共谋来谴责自己吗?而且不自知,连潜意识也没能察觉到?
他发现自己边走边检视着内心的感受,就像飞行
员升空前检查设备一样仔细。
第十一章 蛤蟆先生的选择
我们称它为‘成人状态’。加上它,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成人自我状态[插图]’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苍鹭回答。
“意思是,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种状态肯定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不过,我们可以说的是,‘成人状态’有它的特殊重要性。”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我认为不行。在‘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
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我认为答案还是‘不行’,但原因不同。当你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沉默片刻后,蛤蟆问:“所以你是说只有当我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才能
更好地了解自我?”“是的,我想你说对了。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你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
我不知道你这么说是不是认真的,假定你是认真的,我会这么回答你:其一,没人能强迫别人进入他们的‘成人状态’。你只能鼓励他们,就像我一直在鼓励你一样。但我没法强迫你,只有你自己能决定要怎么做。”苍鹭停下来,凝神看着蛤蟆。
苍鹭想了一下说:“难,是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戏一样。”
就好像出演一个我们最喜欢、最了解的角色,台词和动作都烂熟于心。比方说,有个角色叫‘生气鬼’。‘生气鬼’很懂该怎么表达愤怒。遇到适合他演的剧目,他能一字不差地说出台词,而且他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奇怪?他能不假思索地切换到愤怒的语调和音高,自动筛选出合适的用词,他的整个姿态都在表达愤怒。总之,他演的‘生气鬼’接近完美,而关键在于,甚至都不用动脑子!就好像为了这场演出他排练了一辈子,而频繁地出演这个角色也使得他每一次表演都更传神。”
责怪是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做的事情,好像你最喜欢待在那个状态里。但一个处在‘成人自我状态’的人,可能会有怎样恰当的做法呢?”蛤蟆试着让脑子转起来,可他心里满是矛盾的情绪,而他下意识地知道,自己正处在自我探索的重要时刻。“我不确定自己知不知道。”他说。
“相比责怪,负起责任听着如何?”一阵长久的沉默之后,蛤蟆终于平静地说:“我不确定是否懂你的意思,你是说,我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还包括你自己的情绪,这才是成年人会做的事情。毫无疑问,这很难,但相比于责怪别人,它还真有个天大的好处。”
什么好处?”“就是,你能开始对此行动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第十三章 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但现在,他渐渐获得了一种能力,让他在回忆时不再谴责自己。他能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客观地去看,而不再感到内疚。慢慢地,他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以及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蛤蟆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学习领悟。
蛤蟆认定,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他决定要让自己活得更真实一点儿。
“所以你看,苍鹭,我现在可以把我的人生连成一个整体来看了,还能思考我的剧本,还有我经历过的剧情。可我还是不太明白,这些都是从哪儿来的?有没有办法让我了解我的人生剧本是怎么写出来的?因为我不太喜欢我在剧本里的角色,到目前为止,这出剧我也演得不怎么开心。要是知道剧本是怎么来的,也许我就能改写它。我还是更喜欢结局圆满的戏剧。”苍鹭微笑着说:“我明白你的意思,蛤蟆。人生的剧情若能避开‘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插图]’,该多
好。我们在之后可以探究一下怎样应对那样的状况。不过,我理解你的意思是说,你想探索你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源自哪里,对吗?”
“好,如果我告诉你,想要理解你的现在,就必须回顾你的过去,你应该不会觉得意外。实际上,我们得回顾你生命最早期的阶段,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牵涉到你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就这样,你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特有的看法,对你而言,这就是你看待事情的唯一方式。从那时起,你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
同一个视角看待一切事物。”
蛤蟆想了一会儿说:“你是说,就好像一个天文学家从某个特定的角度看宇宙,仅仅从这一个局限的视角里得出所有的观点和计算结果?”“正是如此,”苍鹭说,“只不过我们现在讲的是你个人世界的心理视角,这个视角在你心里深藏不露,可以说,是来自你灵魂的深度。”“那么,我看到了什么?”“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有时候,人们看到的世界如此不同,连信念和预设都不尽相同,最严重的时候,这些人在之后的人生里只能经过流血冲突才能达成和
解。”
,我们说的不只是物理世界,而是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
。“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此时,苍鹭直视着蛤蟆,“你决心要改变。”
“恐怕没有别的办法。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是生命本身,特别是你体验到的生命。”
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好,‘不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坏。”
“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是‘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你说得对。但‘自证预言’的意思是,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
“确实如此。这类游戏的发起基本上都不是出于真诚,不像正常游戏那样只是让人觉得兴奋好玩,而是会产生非常戏剧化的结果。表面看起来实事求是,其实真正的意图却并不正大光明。游戏体现在两个层面:在社交层面上,似乎一切都是公开诚实的。而
游戏玩家的真正动机却隐藏在心理层面,同时也隐藏着欺骗。至于游戏的必然后果呢,全都是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一阵长久的沉寂。蛤蟆感到非常疲惫。一方面,他努力想要在理性层面上理解这些理念,可在更深的潜意识层面,它们却也触动了他的自我,让他情绪混乱。他想一个人静静地让这些理念慢慢渗透,让思绪跟随到该去的地方。他不知道会探索到哪里,但肯定是去往成长的方向。
第十四章 赢了游戏 输了自己
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地说,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
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
比方说呢?”“‘我真不幸。’”“你说什么?”蛤蟆有些吃惊。“这是游戏的名字。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比如,有些人会把不幸的原因怪到住房上,甚至怪地理位置不好,他们会想到所有和霉运相关的迷信传言,比如摔碎了镜子或打翻了盐之类的。”
‘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有些人生活一团糟,或者有意无意惹上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接着他们就会说:‘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愚蠢。’”
在我看来这些游戏很危险,因为如果你尊重或你爱的人放弃你,你肯定会觉得痛苦,孤零零一个人。”“我同意。你现在开始明白这些游戏有多危险了,它们会严重伤害你的健康。”
“这是人们经常在工作场合玩的游戏。首先,有个人犯了错,可以想象,这种情况很常见。然后上司发现了,把犯错的下属叫进来好一顿训斥,小题大做,对下属大声咆哮。所
以你看,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他们会说:‘要不然,那帮人会觉得犯了错还能侥幸逃脱!’”
很不幸,这种游戏似乎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在机构组织里,权威人士很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严厉的父母,把
员工当成顽劣的孩子来惩罚。新闻报道里似乎也充斥着霸凌的案例。在你的案例里,你当然更是求助无门。”苍鹭接着说:“处在‘我好;你不好’坐标上的人还会玩其他游戏,你或许也能看出来。比方说,‘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老天啊,还是我父亲,他总说这句话。”“或者说,总玩这个游戏。”苍鹭插话。
“而且永远都是‘挑剔型父母状态’。这些人动不动就指责,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当然了,有时候他们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的姿态,说些诸如‘我比你更心痛’或‘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但大部分人都能听出这是虚情假意。不过,关于这类人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他们从来不会抑郁。”
“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这些理念不是用来给人贴标签,攻击羞辱别人的。它们只是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
实话说,蛤蟆对刚才的所作所为感到有些害怕。他不仅仅是言辞粗鲁,还顶撞了苍鹭,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把苍鹭打倒在地,而这不知怎么又和他父亲有关系。他突然感到再也不用扮演那个卑躬屈膝的角色了,他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还能说得掷地有声。虽然他明白,这么做免不了会引发新的状况,需要他来面对和处理。比如,此刻他得怎么面对苍鹭?
第十五章 最后一次面谈
让他明白要继续成长和完善就得有目标,而要实现目标就必须好好工作。
我的意思是,‘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你不能说‘好了,我终于到了’,好像登顶珠穆朗玛峰一样。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而这个选择肯定不能给你庇护,免于‘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我明白了。你是说‘我好;你也好’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
是的。它非常接近于人本主义的信条: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你把它说得那么郑重其事。”蛤蟆说道。“如果‘郑重其事’是指非常重要,那么我不否认。”
“你当然教了我很多,对我非常有帮助,但你从没给过我答案。现在我明白了,你其实总在引导我回答自己的问题,引导我进入‘成人状态’。”他停了一下,补充道:“不过,最近我们的关系似乎变得轻松多了,尤其是从上次面谈开始。这好像已经是我成长之路的一大里程碑了。”
我想是这样的。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不仅用头脑去思考,也用情感去体验。虽然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是这样的。你在情感层面做了努力,也就从中直接学到了该学的东西。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在实践中学习。自出生开始,我们便是以这种方式学习任何一种重要的东西。”
“说得一点儿都没错。人们重视这些能力,也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才能。比方说,眼下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在处理技术问题,那些技术问题相
比过去要难得多。受教育的人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大学和商学院更是人满为患。智力与智商的世界欣欣向荣,我们从没像今天这样了解物理世界……”此时,苍鹭停了一下,然后平静地问:“可是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的世界如何呢?我们对此了解多少?”
“
我记得你之前提过一次,但那时我还不理解。情商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你也能看出来,这和智商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么高情商的人是怎么样的?”蛤蟆问。
“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确切的意思是什么?”“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在咨询中,学习一直是个双向的过程,只是彼此学到的东西不同。不过你可得走了,不然聚会真要迟到了。再见,蛤蟆。”
第十六章 道别与新生
“人们太容易让重要的事件就这么过去,忘记关注或为它们庆祝,也许是因为我们通常都只在事后才明白它们有多重要。”
不过,在经历过种种事情后,他们都从中了解了自己。改变早已发生,他们明白无论风险如何,都必须继续前行。他们都成长了,学会放下小孩子心性。所以每个人都做了计划,只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来得及彼此分享。
。杰出艺人、伪装大师、马路杀手,那样的蛤蟆是虚幻的,也是危险的。不论何时,只要那些角色上身,最后都以他痛哭流涕收场,甚至更糟。设宴那回,他表现得谦逊无私,不过是因为他惧怕老獾的怒气和不满,那时獾在他眼里就是个严苛挑剔的家长。而现在他有意地选择不再扮演滑稽丑角的戏份了,他想起在主日学校听到的波利卡普的故事。很少有人记得波利卡普这位可敬的圣人,在他即将殉道之际,一个声音对他说:“坚强点儿,波利卡普,你是个男子汉!”于是蛤蟆也告诉自己:“坚强点儿,你是蛤蟆!”
“你刚才说伦敦?”鼹鼠焦虑地问,“那不是在‘大世界’吗?我以为咱们永远都不会上那儿去,甚至不会提起那地方。”“胡说,”蛤蟆精神抖擞地说,“对‘大世界’的误传太多了。当然,如果你
体格小,又只住过弹丸之地,自然就觉得‘大世界’又大又可怕。但过一阵你就能在那里找到容身之处,能力也比之前大得多。我觉得在那儿我有更多的自主权,当然也就有更多的机遇。”
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