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隐写董小宛入宫——破解董鄂妃身世之迷(二)

2021-01-17 21:50 作者:洪升红楼梦  | 我要投稿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本篇继续来分析《红楼梦》与董小宛。在上一篇,我们详细对比了《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与冒辟疆笔下的董小宛,对两人之间的病况以及从发病到病死的全过程进行了细节上的比较,得出了秦可卿就是影射董小宛这个结论。

根据上述这个结论,我们从逻辑上来推理,可以认为董小宛就是董鄂妃。因为不是这样的话,作者就没有道理大张旗鼓地去映射一个冒辟疆的地位不高的小妾。

那么这里存在一个问题:这仅是推理,尚还不算直接有力的证据。就算加上元春和冯紫英身上的相关影射,也显得太过隐晦间接。那么董小宛与董鄂妃之间,是否存在如同秦可卿与董小宛之间那样直接的文字上的对照,来证实两人真的就是同一个人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些文字早就存在并一直流传至今。本篇中,我就结合《红楼梦》,对这些史料文字再来作一个详细对比。相信大家看完后,就能确定董小宛和董鄂妃真的就是同一个人!

其中,董小宛的资料来自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和《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董鄂妃的资料来自顺治皇帝亲自写的《端敬皇后行状》。

先说说《影梅庵忆语》所用的文体,被称为“忆语”体。请大家注意,这是冒辟疆为写这篇文章而首创的。也就是说,冒辟疆为了董小宛,专门创造了一种文体去纪念她。而且洋洋洒洒四卷,共一万多字,绝对的前无古人,同时代也无人可比。

那么冒辟疆为什么要特意用一种新的文体,又用这么长的篇幅来记述董小宛呢?我们细读《影梅庵忆语》,就会发现董小宛其实没什么太突出的事迹。无非就是她苦苦倒追冒辟疆,在友人帮助下解决了脱籍和债务问题,嫁入冒家。然后在冒家成为一个非常贤惠的小妾。

这些都是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非常普通的故事,也许董小宛就优秀那么一点点而已。至于冒辟疆如此用心去纪念她吗?要知道还不仅如此,冒辟疆的许多友人也一起写了很多诗文来共同纪念她。这种纪念诗文一直延续到董小宛死了的多年之后。

这些细节性的东西稍加考究,就知道其中大有问题。只有以董小宛就是董鄂妃来解析才最合理。那么下面我就对两人的史料结合《红楼梦》来进行分析。

《影梅庵忆语》共有四卷。第一卷记述冒董两人怎么相识以及董小宛怎么苦追冒辟疆,最后各种曲折终于搞定脱籍与还债的事情,嫁入冒家;第二卷记述董小宛本人的性格行事的特点,尤其是详细写了许多董小宛嫁入冒家之后的待人处事的日常生活细节,体现她是如何贤惠的一个人;第三卷记述董小宛的多才多艺的各种才能;第四卷记述董小宛与冒辟疆一起经历的一些磨难以及两人相铭于心的一些闺房往事。

随便一提,其全文最后结尾的一句话,就是写董小宛梦遇强人被劫去:姬曰:“甚异!前亦于是夜梦数人强余去,匿之幸脱,其人尚狺狺不休也。”讵知梦真而诗谶咸来先告哉?

冒辟疆的用意当然就是很明显的嘛!

那么本文重点来关注第二卷中,从董小宛入冒家后的连续的一大段文字。这一大段,就是对照着《端敬皇后行状》中记述董鄂妃入宫后的性格行事的文字来写的。那么我们再加上《红楼梦》中对秦可卿的描写,综合从多个方面来对比三者。

一、对待长辈:

《红楼梦》: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

《端敬皇后行状》:事皇太后,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

《影梅庵忆语》:侍(母亲及家人)左右,服劳承旨,较婢妇有加无已。

二、对待同辈

《红楼梦》:平一辈的,想他平日和睦亲密。

《端敬皇后行状》:宫闱眷属,长者媪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少有诟谇。

自入宫掖数年,行已谦和。(对其她妃嫔)善则奏称之,有过则隐之,不以闻。

《影梅庵忆语》: 幼姑长姊尤珍重相亲,谓其德性举止均非常人。

越九年,与荆人无一言枘凿。

三、对待晚辈及仆从老小:

《红楼梦》: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

《端敬皇后行状》:宽仁下逮。于朕所悦,后尤抚恤如子。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亲。

《影梅庵忆语》:视众御下,慈儿不遑,咸感其惠。

四、节俭的性格:

《端敬皇后行状》:后性至节俭,衣饰绝去华采,即簪珥之属,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饰。

《影梅庵忆语》:姬不私银两。不爱积蓄.不制一宝粟钗钿。

五、日常行为举止

《端敬皇后行状》:晨夕侯兴居,视饮食,服饰曲体罔不悉。即朕返跸宴,后必迎问寒暑。

《影梅庵忆语》:当大寒暑,折胶铄金时,必拱立座隅。

《端敬皇后行状》:(朕)或意少乱,则曰:“陛下归且晚,体得无倦耶?”趣令具餐,躬进之。居恒设食,未尝不敬奉勉食,至饫乃已。

《影梅庵忆语》:烹茗剥果,必手进。开眉解意,爬背喻痒。

《端敬皇后行状》:或命共餐,即又曰:“陛下原念妾,甚幸!然孰若与诸大臣,使得奉上色笑,以沾宠惠乎?”朕故频与诸大臣共食。

《影梅庵忆语》:强之坐(共)饮食,旋坐旋饮食,旋起执役,拱立如初。

《端敬皇后行状》: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

《影梅庵忆语》:余每课两儿文,不称意,姬必督之改削成章,庄书以进,至夜不懈。

六、对三个人死时的描写:

《红楼梦》:(众人)想他素日……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小丫鬟名宝珠者,乃甘心愿为义女,按未嫁女之丧,在灵 前哀哀欲绝。

《端敬皇后行状》:故今宫中人哀痛甚笃,至欲殉葬者数人。

后尝育承泽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于宫中,朝夕鞠抚,慈爱不啻所生。兹三公主,擗踊哀毁,人不忍闻见。

《端敬皇后行状》:后谓朕曰:“妾亡,意诸王等且必皆致赙。妾一身所用几何?陛下诚念妾,与其虚蘼无用,孰若施诸贫乏为善也。”复嘱左右曰:“我逝后,束体者慎毋以华美。皇上崇俭约,如用诸珍丽物,违上意,亦非我素也。

《影梅庵忆语》:一身之外,金珠红紫尽却立(都拿开),不以殉,洵称异人。

《端敬皇后行状》:后曰:“恶可以妾兵遗皇太后忧。我死,乃可闻之耳。”

“吾体殊委顿,殆将不起。挈没后,惟皇太后慈衷肫切,必深伤悼,奈何?思及此,妾即死,心亦弗安耳。”

《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泣讯老母,恐增凄伤。姑与迟迥,

《影梅庵忆语》:死能弥留,元旦次日,求见老母,始瞑目。

《端敬皇后行状》: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化,颜貌安整, 俨如平时

《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意寂声吞,不语销魂,耳边诵佛,呼吸泉室,神犹姽婳。

好了,上面列出了好多个方面的三人间的行为性格对比。我们仔细对比一下这些文字,应该就能看出,三人之间好多的细节之处几乎一模一样。尤其是董小宛和董鄂妃之间,更是惊人的相似。

例如董小宛服侍冒辟疆母亲,比之婢妇犹有过之;董鄂妃服侍皇太后,也象侍女一样。

董小宛与冒的正妻九年间从不争拗;董鄂妃也是入宫数年间对于其她妃嫔从来只说好话不说坏话。

还有象董小宛临死前一定要求见冒的母亲才死;董鄂妃死前也说最担心皇太后伤心。两人死前都念佛等等。

冒辟疆选择记录的日常细节,完全是跟《端敬皇后行状》中记述的内容对照着来选的。例如顺治写赐座让董鄂妃一起吃饭,董鄂妃借口推辞。冒辟疆也写让董小宛坐下一起吃饭,董小宛就赶快吃完又站起来继续服侍在侧。

又如写董鄂妃服侍顺治批阅奏章,一直服侍到晚上。冒辟疆就换成董小宛督促孩子修改文章直至夜晚;董鄂妃当顺治心情不好(意少乱)时,就体贴温柔地问安,亲自令人备好夜宵,侍奉看护。冒辟疆就用“开眉解意,爬背喻痒”来对应(冒的文字功底是强得多了)。

另外还有些内容由于文字太多,我没有列出来。实际上写的也是同样的意思。例如:

顺治写董鄂妃如何辅助和督促自己要坚持认真批阅奏本案宗,如何劝勉自己要勤政上朝。最后感叹:“唉!我每天要亲自处理很多政务,多亏了皇后这个贤内助,才得专意综理朝政,今后又能依靠谁呢?那里还有像皇后一样合我心意的人?

对应地,冒辟疆就写自己汇编唐诗是如何繁杂困难,董小宛又是如何协助自己稽查抄写,细心商订,甚至抱着《唐书》睡觉。最后同样地感叹:“将来我的编校古籍之志,谁能一直伴随辅佐呢?只有一叹而已!

最后再强调一下,上面列出的对照文字,在《端敬皇后行状》中是比较分散的,而在《影梅庵忆语》中是全部被有意识地集中在卷二中部的连续的一大段文字中。

所以,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和《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写的时间应该是在《端敬皇后行状》之后。

因为董小宛的身份太低了,不适合为她写《行状》。《行状》这种文体,通常是死者的学生晚辈,或者同辈好友为其所写的传记。这个死者得是个有身份的人。

故此,冒辟疆就特意创造这种“忆语”的文体,就是为了要跟顺治写的《行状》来对应。他就是想告诉后世的人,董鄂妃其实就是董小宛。

为了这个目的,冒辟疆不仅仅是要跟《端敬皇后行状》去对照这么简单。他在里面还耍了很多心眼,隐藏了很多东西的。

例如我们来看冒辟疆写第一次见董小宛的场景:

姬母秀且贤,劳余日:“君数来矣,予女幸在舍,薄醉未醒。”然稍停,复他出,从花径扶姬于曲栏.与余晤。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五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余惊爱之,惜其倦,遂别归

可能大多数人看到这一段,心中都无非是想,董小宛果然是个美人,而且还是个性格美女。

但不知有没有人会联想到杨贵妃“海棠春睡”的典故呢?我们来对比看看这个典故是怎么样的:

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

大家对比一下两者,这也太一致了吧!董小宛是“薄醉未醒”,杨贵妃是“卯醉未醒”。一样都是由人扶出来,一样的满脸醉颜,一样的没有仔细化过妆的天然美色。出来后一个“懒慢不交一语”,一个“不能再拜”。最后一样的被见到的男方赞美,并且都因爱惜其娇美而没有怪罪对方。

很明显嘛,冒辟疆这是把董小宛比作杨贵妃,暗示她后来的宠妃身份。

所以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卧房会挂着《海棠春睡图》?后来宝玉再去探望可卿时,为什么会重点再次提到,宝玉看着《海棠春睡图》而“万箭攒心”?这里面秦可卿影射董鄂妃的含义就非常明显了。

关于这点,其实冒辟疆在全文的开头第一段,也早做了这样的暗示:

爱生于昵,昵则无所不饰。缘饰著爱,天下鲜有真可爱者矣。矧内屋深屏,贮光阒彩,止凭雕心镂质之文人描摹想像,麻姑幻谱,神女浪传。近好事家复假篆声诗,侈谈奇合,遂使西施、夷光、文君、洪度,人人阁中有之,此亦闺秀之奇冤,而啖名之恶习已。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很多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其实是从狎昵(情色)中产生出来的,这些故事是夸张的修饰,是假的。天下很少有真正的爱情和真正可爱的人。那些文人靠描摹想像,编造虚幻的神女浪漫故事,甚至把西施、夷光(夷光就是西施,这是她的名字)、卓文君、洪度(即薛涛)这些女子,都编入故事之中,弄得人人阁中都有这样的书。这真是上述这些闺秀的奇冤,她们的名声就是被这种啖名之恶习所累的。

言下之意,就是说他跟那些编故事的文人可不同,他所写的都是真实的。他对董小宛的爱不是出于狎昵而是真爱,董小宛就是个真正可爱的人。这个意思他也在后文中直接写明了:区区泪笔,枯涩黯削,不能自传其爱,何有干饰?矧姬之事余,始终本来,不缘狎昵。

因此秦可卿为什么会起名叫“可卿”,小名“可儿”呢?冯紫英又为什么唱“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呢?书里书外都是有呼应的。

那么这段话中,有个地方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自古美女多的是,为什么冒辟疆单单会拿西施、卓文君、薛涛这三个人来说?

先看卓文君,这个容易理解。因为她的著名事迹就是倒追司马相如,还连夜跟司马相如私奔。这点跟董小宛倒追冒辟疆相似,故此冒辟疆拿她作类比。

薛涛也没问题。因为她也是妓女出身,并且文采很好,在官府中担任“校书”的职务。这自然也可以类比董小宛。

剩下的西施就奇怪了。从公开的身份来说,董小宛跟西施,除了都是美女外,无论出身还是归宿,两人毫无相似之处。冒辟疆干嘛拿她说事?更为奇怪的是,明明夷光就是西施,冒辟疆干嘛要多写一遍这个人?

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我相信大家很容易能猜到。自然还是暗示董小宛象西施那样,后来成为皇帝宠妃嘛。那么为什么冒辟疆要多写一次“夷光”呢?

大家注意到“”字没有?满清人不就是“夷”人嘛!董小宛成了满清皇帝的人了,所以她就成了“夷人”。而对于“夷光”这个词,大家不妨留意同是这段话中的前面那句:矧内屋深屏,贮光阒彩……

这句话是说闺中情事都隐藏于深闺之中,外人根本不得而知。因此那些文人都在瞎编。那么这里面的“”字,《说文》:积也;《玉篇》:藏也。

这个字既有隐藏的含义,也有储藏的含义。那么我们就容易关联到“储光”这个词。这个词指的是太子的风采或美德。出自南朝齐谢朓的《永明乐》诗之四:“储光温似玉,藩度式如琼。

如果这样来类比“”字含义的话,“夷光”就是指夷人的风采或美德,这就是说董小宛是个夷人中的贤妃嘛。这也就是董鄂妃成为皇贵妃之前的封号。

所以,冒辟疆特意用了“贮光”这个词,就是用来呼应那个奇怪的“夷光”的。怎么样?是不是很有《红楼梦》的风格?那个时代的文人,玩这些都玩得很溜的。可惜后人的国学水平每况愈下,没人能看得懂。

《影梅庵忆语》中,还有不少地方看得出来是跟《红楼梦》有关联的。例如卷二的第一段:

秦淮中秋日,四方同社诸友感姬为余不辞盗贼风波之险,间关相从,因置酒桃叶水阁。时在座为眉楼顾夫、寒秀斋李夫人,皆与姬为至戚,美其属余,咸来相庆。是日新演《燕子笺》,曲尽情艳。至霍华离合处,姬泣下,顾、李亦泣下。一时才子佳人,楼台烟水,新声明月,俱足千古,至今思之,不啻游仙枕上梦幻也。

这个场景中,大家一起看戏听曲,曲尽情艳。然后冒辟疆说“至今思之,不啻游仙枕上梦幻也”。这不就是对应于《红楼梦》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听演《红楼梦》曲么?

接着第二段:

銮江汪汝为园亭极盛,而江上小园,尤收拾江山盛概。壬午鞠月之朔,汝为曾延予及姬于江口梅花亭子上。长江白浪涌象,姬轰饮巨叵罗,觞政明肃,一时在座诸姬皆颓唐溃逸。姬最温 谨,是日豪情逸致,则仅见。

董小宛酒量很好的。在此聚会中,她“轰饮巨叵罗,觞政明肃,一时在座诸姬皆颓唐溃逸”。真是风流文采,令人神往。对这个场景,大家太容易想到是对应《红楼梦》中的哪个情节了——自然是芦雪广联诗,湘云喝酒吃鹿肉,豪兴大发,大展诗才,碾压其它诸钗。

所以,湘云自然也是在影射董小宛!故此为何湘云的经典画面是醉卧青石板?她的花签诗是“只恐夜深花睡去”?这句诗是出自苏东坡的咏海棠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那么苏东坡写的这首诗,就是以“海棠春睡”为典的呀!因此大家看到了,无论冒辟疆还是《红楼梦》作者,都在拿这个典故来影射董鄂妃。因此《红楼梦》中,作者还特意安排了一场“海棠诗社”来咏海棠,这个其实就是咏董小宛,咏董鄂妃。

顺便请大家记住,冒辟疆是用了西施、杨贵妃两人,来类比成为宠妃的董小宛。那么《红楼梦》中的《咏白海棠》诗中,大家会发现,作者也同样是用西施与杨贵妃的典故来咏白海棠的。

这是白海棠,同时也是秋海棠。那么一方面,董小宛名“白”,因此要咏“白海棠”。另一方面,“秋海棠”也是有典故的。《影梅庵忆语》卷三讲到董小宛酿花露时,首先就特意重点提到这种花:

(各色花露中)最娇者为秋海棠露。海棠无香,此独露凝香发。又俗名断肠草,以为不食,而味美独冠诸花。

秋海棠又名为断肠草。《采兰杂志》记载:昔有妇人,思所懽不见,辄涕泣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緑反红。秋开,名曰断肠花,又名八月春。即今秋海棠也。

也就是说,秋海棠的象征含义,是妇人与喜欢的男人再也无法相见,故而伤心断肠。那么这就是生离,而不是死别。这就是暗示董小宛是被掳走的,而不是病死的。她在宫中还在日夜思念冒辟疆。

陈其年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访冒辟疆,住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这段时间中,他就写了一篇《白秋海棠赋》。他写道:

巢民先生斋中有白秋海棠花……布于阶砌。靡曼绵芊,柔明清丽。皎如好女,姿首异制。施粉太白,倚秋而缀。

客卿见而问曰:此非所谓秋海棠乎?厥名断肠,思妇所变。叶如其衣,花如其面。一云怨女泪染所成,生于墙下,海棠为名。洵哀离之微物,而闺襜之幽情也。……矧夫白者,逈出寻常。亭亭别馆,泫泫趄廊。南朝妙伎,西曲名倡……顔如虢国,色配何郎。

陈其年这里面写“名倡、妙伎”,说的就是董小宛,就是把董小宛比作白秋海棠,用的也是断肠草的典故。这里面虢国夫人即杨贵妃姐姐,同样恩宠非常。张祜说她“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

然后陈其年还写道:

化为皓魄,宛尔芳魂。至于蔡琰无家,王嫱作客,永诀京华,长依蛮貊。寄血泪于琵琶,写哀情于笳拍。紫台则山河俱缟,青海则关城尽白。

这是连用蔡琰、王昭君的典故,说得非常明白,董小宛就是被迫嫁给了胡人。而且,这时应该是董小宛已经死了。所以才有“山河俱缟、关城尽白”。这说的是董鄂妃葬礼的盛大。她跟顺治是葬在一起的,所以有“永诀京华,长依蛮貊”。

所以,陈其年在这篇《白秋海棠赋》里就说得非常清楚了,董小宛毫无疑问就是董鄂妃。白秋海棠是专门用来象征董鄂妃的。

那么关于《红楼梦》中的《咏白海棠》诗的全解,我将在下一篇中开始进行详细解释。

最后,再说说元春进宫所任的“女史”这个问题。我在写上一篇的时候,还没发现这个相关的信息。原来,“女史”其实就是董小宛所用的号!

董小宛流传下来的《蝴蝶图》,上面的落款就是“青莲女史”。另外,她的《小楷秋闺词自作七言诗十一首扇面》,上面的印章三方:青莲、董白、女史

《蝴蝶图》是她15岁时画的。也就是说,“女史”这个号,早她在进宫前就有了。那么她为何会起这么一个号呢?这里面有什么含义?

估计大家都想不到,这居然是跟《红楼梦》的海棠诗社那段情节中,宝玉送给探春的“鲜荔并真卿墨迹”,以及袭人送给湘云的“缠丝白玛瑙碟子”、“红菱”、“鸡头”、“桂花糖蒸新栗粉糕”等等这些东西相关。待下篇分析完《咏白海棠》诗,大家就会明白了。

另外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居然完全没有提到董小宛的这个号,是出于什么原因?大家不妨探讨一下。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董小宛15岁时画的这幅《蝴蝶图》。



《红楼梦》隐写董小宛入宫——破解董鄂妃身世之迷(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