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与人造物的关系:陷阱、对抗或继承 | 公开课

2021-04-19 21:29 作者:未来事务管理局  | 我要投稿


为期一年 | 每周一课 | 全部免费 | 名师教学


为你提供理解科幻、创作科幻、使用科幻的完整工具系统

文末扫码报名



课程笔记

科幻完型手册29期

主题:制造我们自己的命运:如何换个角度描写人类?


今天讲科幻的十三个大主题之一:人和人造物。

《弗兰肯斯坦》是一个经典的展现人和人造物关系的作品,相当多的学者和爱好者也将《弗兰肯斯坦》视作科幻起源之一。

 

对此有人有不同定义,当然,定义服务于目的,每个定义背后也有不同目的。如果一个人认为科幻应思考人的定义,强调何以为人的哲学主题,那他自然会将人和人造物视作核心象征。而在传统文学中,常常将人视作自然的产物,阐述人和自然、神的关系,极少数情况下,才会讨论人与造物问题。

 

技术时代来临后,我们又意识到,人和人造物的关系的重要性远超《弗兰肯斯坦》中的宗教比喻,所以人与人造物也成为一个经典的议题。

 

除了博士和怪物弗兰肯斯坦,人和人造物还有其他关系,人造物也还有其他形态,比如说机器人,机器管家,机器猫等等。

 

甚至,人和汽车也属于人和人造物关系。比如说14课我们曾讲到一篇科幻小说,里面一派是开车的人,身体已经萎缩,只能生活轮椅在车椅上,另一派是行人,他们互相敌视、攻击、杀死。作品中,车这种人造物反向影响了人和社会。但在这个例子中,最核心的主题还不是人和人造物,因为在其中,人和人造物不是直接对立的。

 

典型的人和人造物主题的故事,还有机器人奴役人类之类故事,或是在《人猿星球》里面,猴子作为人类主观意图和客观条件下造就出来的文明继承者,与人的对抗。

 

总之,人和人造物作为十三个科幻大主题之一,主题的确大到可以覆盖到很多极其不同的故事、情景、段子设定。今天,我们就从三个主要角度来探讨一下人和人造物的主题。

 

一、技术陷阱

 

一百多年前,大概与威尔斯同时代的科幻作家E·M·福斯特,写出了《机器停止运转》这篇小说。小说写出了人与人造物从一百多年前至今的一种典型形情况:在远未来技术的实现下,技术变成人类的陷阱,或者说技术促使人类走向极端情况。

 

实际上任何技术的极致性情况,我们都可以从这方向处理,使之变成简化的思想实验式的形态,但前提是这个技术有足够延展空间。如果写的是近时代的技术,就很难被我们接受。

 

回到《机器停止运转》,小说就展现了人是如何主动或被动困于技术的温柔乡或说陷阱。

 

很早前,我们还讲过冈恩的长篇《造梦人》,那也是一个技术陷阱的故事。在故事里,人们身体插着管沉浸于梦中,就像《黑客帝国》里的情景,在这里,技术再次将人类推向极致化的情景。

 

在技术陷阱式的作品中,展现的常常不是某个人的具体命运,而是通过典型人物的情景、看法、悖论,反衬出人物们对这种技术陷阱的不自知状态,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操作方式。

 

这类型的故事能够脱颖而出,常常在于它设置出一个足够极端化、凸显出人性特点的困境。比如说,人人都想有好奇心,但好奇心是否会被某种技术利用,使人类无法自拔,将全部生活都投入到好奇心中呢?

 

总之,在技术陷阱中,往往会通过技术的极端化推演,设置出极端化情景,非常合理地展现人性特点的困境。

 

二、人造物对人类的全新对抗

 

第二个案例是阿尔弗雷德·贝斯特《令人多情的华氏度》,表现的人与人造物的第二个角度:人造物攻击人类。

 

很多人都想到过这个方向,原因可能在于,每个人,不论读者、作者,都有个预期:人类创造出的事物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对抗人类,包括竞争、攻击甚至杀害人类。

 

《令人多情的华氏度》这篇作品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表面上,他写了我们都会想到的机器杀死人类的模式,但实际上,故事中的机器人的心灵对人类的心灵进行了反向影响,这是一种双重的反抗。

 

只写一个人造物反抗人类的故事是不足够的,需要注入新的竞争、关系、讨论等等。比如说,机器人比人类更人性,替代甚至消灭人类。

 

而在《令人多情的华氏度》中,这种新的东西,在于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是疯狂的机器人影响了人的心理,还是人影响了机器人,而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攻击方式,有区别于自然灾难、动物的生死竞争和人的社会性冲突。

 

这类型的故事一般都很难成立,除非提出人与人造物对抗的一种新的底层的理由或独特的方式。

 

三、人造物的继承

 

再来看王晋康《水星播种》。这是一篇很有王晋康特色、带点90年代经典科幻氛围的作品。90年代的创作就很流行作宏大性的、整体性命运的思考。

 

这正是我们要说的,从人类整体命运出发看人与人造物关系,当然,不一定非要宏大性命题。之前曾说过一个案例,人类把自己的命运交付给狗人,让狗人培养猩猩来继承人类。今天要说的第三个角度,就是人造物成为人的继承者。

 

从继承者出发,可以是人造物继承人类,就像前面狗人的例子,人造物继承人类整体性命运,当然也可以是无法继承,像有些作品那样,最后让人类文明结束。

 

讨论的可以是人类层面的,也可以不一样,就像《水星播种》,他们继承的是人类文明吗?并不是。作品看起来是写人类与文明的关系,在新创造的水星文明看来,人类创造者都是神一样的形象。很多作品都有类似的设定,文明通过信仰、神话、人造物的方式留存下来。

 

但《水星播种》继承的实际不是人类文明,而是个体性的感受、想法、寄托等,在创作层面上,这种窄化使得我们不用再构建水星文明对地球文明的看法,只需要去构建传承人和之前的文明的个人化关系。

 

然而,正因如此,我们更容易去塑造具体的人物、场景、感受,呈现更精确的文明间的对照物。

 

有趣之处在于,这种个人化关系更能使我们能去看到文明对自己起源性的看法,更能启发读者对人类文明的反思。

 

所以,在传承这个主题下,我们还能分出很多小的变化的可能性,切入的角度可以是从人类看待异星、继承者看待人类、外星人看待我们人类等等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选择也会带来具体处理方法的不同,这就需要你自己的考虑比较,而前提是你必须清晰了解各种各样的案例和效果。

 

所以最后还是这个问题,一个好的作家必须要去大量阅读,在脑海中积累大量的差异性的文本,找到对笔下输出效果的选择。


技巧只是一个方面,但要是你有了这种积累,你会对自己的文本创作形成清晰判断的逻辑。


......
本文为课程片段摘录。想获得完整内容,请加未来局接待员微信(faa-647)入群,关注每周三晚8点的直播课程。

文字整理:圈圈


人与人造物的关系:陷阱、对抗或继承 | 公开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