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专访』文物保护中心:“以心焕新”是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2021-08-24 09:19 作者:云南省博物馆  | 我要投稿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成就展”已经开展,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这个大展有一个怎样的呈现?有哪些亮点?策展过程有哪些闪光的点滴?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在不同角度为展览工作做出努力的人们……


受访人:刘洁(云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Q:请您介绍一下文物保护中心为本次“成就展”修复的文物。


A:我们为本次“成就展”修复了共7套13件文物,分别是:

1)   1950年昆明新旧政府移交清册、4册、纸本

2)   守城部队借用枪支借条、1页、纸本

3)   昆明市政府统计各医院收治伤员表、2页、纸本

4)   地下党组织护国中学慰问昆明保卫战工作站战士传单、1页、纸本

5)   昆明市通知各界临时军政委员会正式成立广播稿、3页/套、纸本

6)   昆华中学毕业证明书、1页、纸本

7)   红军过宾川令山镇公告、1页、纸本

Q:这七套文物修复用了多长时间呢?


A:本来文物修复是“慢工出细活”,但为保障布展工作,有机质文物修复组四名工作人员在两天之内完成了全部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加班加点是肯定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必须保证修复的质量和文物的安全。


Q:文物修复是很细致的工作,你们是如何保障按质按时按量的?


A:文物修复坚持“最小干预”和“可逆转性修复材料和技法”原则,手稿、档案类文物的保护修复还需要保证其文字内容在处理后不受影响,能够正常翻阅和使用,让纸张载有的文化、历史信息长存。

在正式进入修复动作前,使用纸张厚度仪对文物进行测量,依此来选择补配用纸和调整粘接剂浓度;通过使用色度仪和便携式显微设备对文物进行测量和观察,比对现有修复用纸的各项数据,仪器的介入缩短了人工比对的时间并提高了补配用纸选择的准确性。

文物修复仍然需要依靠修复师的个人经验,有机质文物组的老师有着丰富的纸质文物修复经验,熟练地运用“飞托”、干揭、湿揭、固色等技术,确保此次修复工作按质按时按量完成。


Q:此次修复有哪些难点,如何攻克的?


A:这一批待修复文物多为机制纸,普遍存在脆化、褪色、缺失、撕裂等问题,不适宜直接展出,纸张褶皱严重、机械强度弱,也会影响展陈效果。要在短短几天内既完成本次修复工作的全部内容又要保证修复效果,需要有机质文物组全体成员勠力同心,将自身正确掌握的修复理念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使用先进仪器设备匹配修复用纸,运用熟练的传统技法认真细致地进行每一项修复工作。在48小时内完成13件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离不开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另外能够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从种类繁多的修复用纸中挑选出匹配的材料,也离不开日常工作中对不同修复用纸的材料积累。

红色文物记录着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延长档案文书寿命,保持原貌,满足长期利用的条件,这是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云博文保人用专业和专心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供图:文物保护中心 摄像:郭帧   制图:施蕾  编辑:陈金珊、刘思琪

校对:陈一览  审核:刘洁  叶之声


『专访』文物保护中心:“以心焕新”是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