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星球》科普短片背后的科学依据分析

《史前星球》纪录片自播出以来,其精致细腻的画面吸引了众多人对古生物的关注。当然,最为古生物爱好者们乐道得莫过于镜头中史前生物复原形象背后的充实科学论据。官方除了正片外,每集还围绕剧集中的一种古生物的行为制作了配套的科普短片,并由大卫·爱登堡爵士和多位古生物学家为观众们讲解其中的科学依据。借此机会,我通过查阅相关论文并进行整理,总结了每集短片内容所涉及的部分相关论文,并简要分析了短片内容背后的科学依据,希望这样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领略《史前星球》纪录片的科学与艺术美感。
其实当真正读到作为科学依据的论文时,我们面对得更多的是大段的文字、残缺不齐的化石照片以及大量复杂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而古生物学家们正是利用这些化石中的有限信息对古生物的形象和行为进行了最为缜密的推断,并联合动画特效团队将这些史前生物再度生动地复活于大家的荧幕之上。从晦涩的论文表述到绚丽的视频画面,中间过程的不易可想而知,因此我们有理由向《史前星球》纪录片制作团队的所有成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好了,言归正传,下面开始分集进行解读。

一、恐龙游泳行迹的化石证据

《史前星球》第一集开篇描绘了霸王龙游泳跨海的场景,恐龙会游泳让很多人十分好奇。但当我们去查阅论文时就会发现,有关恐龙游泳行为的分析其实很早就有在古生物学界讨论过。
1.1 Swimming Ability of Carnivorous Dinosaurs
1980年,《Science》期刊上报道了在美国康涅狄格落基山的下侏罗统岩石上发现的恐龙的足迹。这些足迹是由一种漂浮或半淹没在水中的动物用脚趾尖沿着底部推动留下的。造迹者应是一种体型巨大的三趾两足动物,即大型兽脚类恐龙。这亦是兽脚类恐龙游泳的首个证据。

该足迹与实雷龙足迹(Eubrontes)相似,可能是像斑龙或巨齿龙这样的大型兽脚类恐龙所留下的。游动的足迹表明游泳行为在体型庞大或体型娇小的兽脚类恐龙中很常见,会游泳对于兽脚类恐龙而言并不是一项特殊能力。

1.2 A Large Collection of Well-Preserved Theropod Dinosaur Swim Tracks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Moenave Formation, St. George, Utah
2006年的一篇论文描述了美国犹他州Moenave组存在保存异常完好的大量恐龙游泳轨迹。该组足迹中存在大约3200个单独爪印,主要由小型兽脚类恐龙造迹形成的。保存完好的沉积构造与湖泊边缘相关的古环境表明,多种动物曾在河流中自北向南游动,并在富含粘土的基质上留下游泳轨迹。由于这些轨迹得到快速掩埋,使得皮肤印痕、鳞片划痕以及爪尖角质层上的精细细节得以保存。
研究人员推断在早侏罗世,生活在湖畔的巨殁龙(Megapnosaurus,原名“合踝龙,Syntarsus”)或类似巨殁龙的恐龙曾冒险进入了湖水中,大群的小型恐龙在水流中挣扎,并最终留下了大量的游泳轨迹。


1.3 Were Non-Avian Theropod Dinosaurs Able to Swim? Supportive Evidence From an Early Cretaceous Trackway, Cameros Basin (La Rioja, Spain)
2007年,研究人员在西班牙La Rioja的早白垩世Cameros盆地的湖泊近岸沉积物中发现了一条由 12 个连续足迹所构成的完好恐龙游泳轨迹。这些足印由2-3个细长的沟槽组成,为造迹者的爪尖在沉积物上留下的划痕。划痕显示恐龙的脚爪曾刮擦过沉积物表面,而在沟槽后端沉积的沙堆表明,沙子是从沟槽的前面被爪子拖到沟槽的后部分,而这正是爬行动物常见的游泳轨迹特点。

根据足迹分析恐龙的后肢运动,显示兽脚类恐龙与包括水禽在内的现存两足动物有着相似的游泳方式。该游泳轨迹同时说明一些兽脚类恐龙会经常出没于沼泽地带。

1.4 A New Early Cretaceous Dinosaur Track Assemblage and the First Definite Non-Avian Theropod Swim Trackway From China
2013年,在四川省下白垩统飞天山组所发现的早白垩世恐龙足迹中,首次确认了兽脚类恐龙的游泳轨迹。这些游泳轨迹显示兽脚类恐龙能够适应中等深度的水体。且由于游泳轨迹和行走足迹同时出现,表明该河流的水深在不同的时间跨度内存在波动。

1.5 A Lower Cretaceous Dinosaur Track Assemblage From the Taoqihe Formation in Central Heilongjiang, China
2019年在黑龙江中部淘淇河组下白垩统恐龙足迹报道中,GH-T1和GH-T2两组轨迹被认为可能是恐龙的游泳轨迹。GH-T1 和 GH-T2 轨迹由细长、平行和逐渐变窄的趾爪印痕组成,但在轨迹的后部没有发现细长的沙丘。这种沙丘构造是由造迹者的足趾将水底的沉积物向后耙拉形成的,也是兽脚类恐龙游泳轨迹的典型特征。GH-T1 和 GH-T2 轨迹中缺少该特征可能是由于后来的风化所导致。

1.6 Basic Avian Pulmonary Design and Flow-Through Ventilation in Non-Avian Theropod Dinosaurs
在第一集有关霸王龙游泳行为的解读中,古生物学家也提到了兽脚类恐龙具备良好的游泳能力,与其中空的骨骼结构同样存在关系。有关兽脚类恐龙的中空骨骼和气囊结构在很多论文中均有讨论,较为经典的一篇论文可参考2005年发表于《Nature》上有关玛君龙的研究,该项研究在玛君龙的脊椎与肋骨中发现了大量空腔,类似于鸟类的肺和气囊呼吸系统。


因此,综合兽脚类恐龙的骨骼结构特征及保留在地层中的游泳足迹化石证据,包括霸王龙在内的多种大型兽脚类恐龙具备游泳能力的可能性是极大的(棘龙就另说了,恐龙家族在水生生态位上到底能有多大的造化都看它了)。相信随着更多遗迹化石的发现,未来我们有望对恐龙在水生环境中包括游泳在内的多种行为认识得更加充分。

二、翼龙头冠与其性二态的关联

第二集中,“女装大佬”巴巴里翼龙的求偶行为参考了现生鸟类流苏鹬,巴巴里翼龙的巨大头冠也在纪录片中被描述为大个体雄性展示其魅力和地位的工具。撇开该头冠有无皮膜这个争议不谈,其实巴巴里翼龙现实中已被发现的化石并没有包括完整的头冠结构,纪录片中的复原形象和求偶行为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而翼龙头冠大小的差异与其性二态之间的联系,伴随着翼龙头冠实际作用这一科学问题,也一直被古生物学家所关注。
2.1 Sexual Dimorphism of Pteranodon and Other Pterosaurs, with Comments on Cranial Crests
无齿翼龙应该是多数人最为熟知的翼龙,其形象几乎已成为翼龙这一物种的标准名片,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头上具有很高辨识度的后倾头冠。1992年,古生物学家对大量无齿翼龙的化石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小体型和大体型无齿翼龙个体在颅顶和骨盆的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小体型个体的头冠较小,但耻骨较深,骨盆较管,而大体型个体则正好相反。


无齿翼龙存在雌雄二态,雄性个体身躯更大,且拥有更为复杂的展示结构。无齿翼龙可能是一夫多妻制,大体型雄性的等级更高,能够吸引更多的雌性。雄性的大头冠可以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可在视觉上吸引雌性。此外,头冠还可能还是等级统治的象征,仪式化的展示具有一定取代实战打斗的作用。为了获得更高的交配成功率,交配上的竞争最终促进了雄性翼龙个体巨大头冠的演化发展。

2.2 An Egg-Adult Association, Gender, and Reproduction in Pterosaurs
尽管头冠的大小差异可能是翼龙性二态的指示,但其并非判别翼龙性别的直接证据。倘若能够将头冠的大小与翼龙其他与性别相关的特征性状相关联,那么基于头冠大小差异判断翼龙性别的推论将更加可靠。而这一关键性的证据来自中国。
2011年,《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一件发现于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中侏罗世髫髻山组的达尔文翼龙化石。这具标本(ZMNH M8802)不仅保存了近乎完整的骨骼化石,连同骨骼一同保存得还有一枚蛋,蛋和母体同时保存实属罕见。

由于该标本保存的个体具有相对较大的骨盆以容纳输卵管,但不具有头骨脊,这两点与雄性个体相对小的骨盆和非常发育的头骨脊存在明显区别,研究人员由此确定该个体属于雌性。保存在一起的蛋化石说明化石中的雌性达尔文翼龙可能是在准备产卵的过程中遭遇了突然死亡事件。该达尔文翼龙化石标本的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头冠大小的差异及发育程度作为翼龙性二态的判别依据。
2.3 Sexually Dimorphic Tridimensionally Preserved Pterosaurs and Their Eggs from China
2014年以来,我国古生物学家在对新疆哈密地区哈密翼龙动物群研究后,相继报道了雌雄个体共生的天山哈密翼龙以及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三维立体保存的蛋与胚胎。如今,这一地区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龙化石产地,相关学术成果更是被誉为“翼龙发现200多年来最令人激动的发现”。

天山哈密翼龙属于大型群居翼龙,其独有特征是其头骨上发育有明显的骨饰——前上颌骨脊。头饰可分为两类:一类较大,前缘向上弯曲;一类较小,前缘向后延伸。哈密翼龙头上发育的大小、形状和厚薄不同的头饰是鉴别雌性个体的标志,代表了翼龙的性双型,其中头饰较大的为雄性,较小的为雌性。这一性双型现象与无齿翼龙具有相似之处。

翼龙头骨脊所组成的头饰广泛出现在进步的翼手龙类中。多样化的头饰结构已成为不同翼龙的形态鉴别特征。在对翼龙头冠作用的多项研究中,除本文讨论的性二态内容,更多论文则侧重于其在翼龙飞行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并通过建造人工模型开展了精细的空气动力学实验。因本文篇幅有限,加之相关内容讲解难度较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论文阅读。这里推荐一篇关于古神翼龙的研究,仅供大家参考:
The Flight Dynamics of Tapejara, a Pterosaur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Brazil with a Large Cranial Crest,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2012, 86, 1377-1388 (DOI: 10.1111/1755-6724.12007)

三、驰龙科恐龙覆羽的化石证据

羽毛化石过去被认为通常只有在德国索伦霍芬和中国辽宁地区的特异性埋藏沉积物中才能得以保存。而这些沉积物对小型动物具有明显的埋藏学偏好。以驰龙科为例,尽管中国鸟龙等小型驰龙科物种已被证明体表覆羽,但人们对中型和大型驰龙科成员是否身披羽毛依然存疑。尽管古生物学家未能找到所有驰龙类,特别是大型驰龙科恐龙的羽毛化石,但近年来不少化石证据间接支持了相关推论。

3.1 Feather Quill Knobs in the Dinosaur Velociraptor
2007年,《Science》期刊上报道了在标本编号为IGM 100/981的伶盗龙化石中,其尺骨尾缘保留有六个低位乳状突起,间隔约 4 毫米。这些乳状突起可与现生鸟类的羽茎瘤结构相对应,可视为伶盗龙体表覆盖羽毛的化石证据。尽管尺骨上附着的次级飞羽并不能够让伶盗龙滑翔飞行,但这种羽毛具有展示、用于热控制或在倾斜面上奔跑时产生负升力的潜在作用。该发现明确了中型体型且无飞行能力的驰龙类的前肢后部存在羽毛的特征。

3.2 The First Giant Raptor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from the Hell Creek Formation
达科他盗龙作为整个驰龙科中生存年代最晚的末代种群之一,尽管体型上比生存年代更早的犹他盗龙略逊一筹,但将近6米的体长使其依然是当之无愧的大型驰龙类。相比更加粗壮结实的犹他盗龙,达科他盗龙在灵活度和身体比例上都更接近那些小型的驰龙类,其身体构造同时兼顾了力量与速度。众多的特点使达科他盗龙自命名后一直拥有不下于犹他盗龙的热度。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与伶盗龙类似,达科他盗龙的尺骨上同样发现了羽茎瘤的痕迹,而该结构的主要功能便是用于羽毛的附着。且这些羽茎瘤的最大直径约有8-10mm,表明附着于此的羽毛尺寸也相当大。这不仅使达科他盗龙成为目前已知的体型最大的带羽毛的驰龙类,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身体覆羽这一特征广泛存在于驰龙科家族各种体型成员中的学术观点。

除伶盗龙和达科他盗龙外,羽茎瘤结构在一些其他驰龙科物种的化石中也有发现。例如:胁空鸟龙(The Theropod Ancestry of Birds: New Evidenc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adagascar, Science, 1998, 279, 1915-1919)和纳瓦霍猛龙(New Dromaeosaurid Dinosaur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from New Mexico and Biodiversity of Dromaeosaurids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10, 5105)。


3.3 Pterosaurs As a Food Source for Small Dromaeosaurs
在第三集对伶盗龙行为的刻画中,浑身覆羽的伶盗龙一改往日在戈壁滩上追捕原角龙的形象,转而去捕食生活在悬崖上的翼龙。身体轻盈、动作灵活的机敏猎手,真得会去猎杀捕捉难度更大的翼龙吗?这一点的化石证据来自于伶盗龙的胃内容物。
2012年,古生物学家在编号MPC-D100/54的蒙古伶盗龙化石标本中发现了翼龙的长骨。根据化石的保存方式和骨骼相对位置,所发现的翼龙长骨位于伶盗龙存活时的胃肠道上部,很可能是胃。

这根骨头表面光滑,没有显示出可归因于胃酸消化的异常或变形痕迹。但边缘是破碎的,且不光滑,表明骨头的破损发生在摄食之前或过程中,且骨头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不长,这说明该伶盗龙在摄入翼龙骨头后不久就死亡了。这根骨头的骨壁很薄,结合该骨头的特征和该地附近所发现的翼龙种类,几项间接证据支持该骨头属于神龙翼龙科物种。

研究显示该伶盗龙还未成年。由于神龙翼龙科物种的翼展本身就能超过伶盗龙,因而未成年伶盗龙去主动捕食该翼龙的可能性较低,除非翼龙正处在生病或受伤的虚弱状态。因此,这块骨头更有可能是伶盗龙在吃翼龙尸体时直接完整吞入的。尽管过去人们普遍将驰龙类视为主动捕食者,但食腐似乎也是它们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发现也意味着驰龙类和翼龙类可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生态联系。

应该说,第三集中伶盗龙捕食翼龙的场景是在现有化石证据上的联想,将带羽的驰龙科恐龙形象带入了一个生动的捕猎场景中。此外,过去人们提到恐龙羽毛的功能大多都是用于识别、展示、保温和飞行,但羽毛在驰龙类运动过程中起到得平衡作用和应对外力碰撞的缓冲作用却是首次在荧幕上呈现。尽管驰龙科物种一改往日身披鳞片的冷血蜥蜴形象,转而变成了毛茸茸的中生代“走地猛禽”,但它们依然是敏捷凶悍的盗羽刺客。

四、暴龙科恐龙群居行为的依据

第四集的最后,我们看到了三只白熊龙在冰天雪地的北极一同围猎厚鼻龙的场景。对于身型庞大的暴龙科成员,它们真得会组成一个“恐怖群体”一同捕猎吗?暴龙科恐龙是否是群居动物,它们之间存在着比我们预想要复杂的社会关系吗?这背后有什么化石证据可以支撑,请继续阅读。
4.1 A 'Terror of Tyrannosaurs': The First Trackways of Tyrannosaurids and Evidence of Gregariousness and Pathology in Tyrannosauridae
2014年,古生物学家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北部的上白垩统地层中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可归属于暴龙的足迹(Bellatoripes fredlundi),这也是本集复原场景的直接科学参考。这些三趾足印构成了三条行进轨迹,其中一条轨迹由三个足印组成,两条相邻的轨迹分别由两个足印组成。根据足迹化石的所在地层,该足迹的潜在造迹者可能来自加拿大西部的上白垩统沉积物中所发现的暴龙科物种,如阿尔伯塔龙、戈尔冈龙和惧龙。

尽管暴龙科恐龙的足迹很少见,但这些足迹在深度和保存方面具有诸多相似的特征。鉴于暴龙科物种通常只占动物群组成的5%,三个彼此毫无联系的暴龙个体并排行走的概率很低。因此,三条轨迹表明这是由三个个体在同一时间沿同一方向移动时造迹而成。这增加了这些造迹者彼此存在关联的可能性,由此提供了首个暴龙科恐龙群居行为的足迹化石证据。此外,这些足迹还首次记录了暴龙科恐龙的行走步态,极大支持了过去骨学研究提出得有关暴龙运动和行为的假设。

4.2 Possible Evidence of Gregarious Behavior in Tyrannosaurids
在上述暴龙足迹化石发现之前,有关暴龙科恐龙群居行为的推论依据更多来自对骨骼形态和单一优势骨床的分析。其中最为著名的暴龙科骨床莫过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红麋河附近采石场处发现的阿尔伯塔龙骨床(TMP L2204)。

该骨床中至少发现了12具阿尔伯塔龙个体的部分骨骼,但却几乎没有找到植食恐龙的化石,也没有牙印或其他有关捕食的证据,因此研究者认为这可能并不是一个捕食者陷阱。由于这些阿尔伯塔龙是集群死亡的,这表明它们在死亡前曾因某些原因聚集在一起生活,故暗示暴龙科恐龙可能是群居动物,但化石记录中并没有足够的信息去解释它们集群死亡的原因。

此外,古生物学家发现未成年暴龙的后肢比例与似鸟龙相似,意味着未成年暴龙个体拥有更快的行进奔跑速度。因此,如果暴龙科恐龙群居是为了团队捕猎,那么它们也有可能像狮子、狼或许多其他现代食肉动物一样进行分工。成群捕猎不仅会进一步放大暴龙类在体型大、速度快等方面的优势,还能够有效降低单独个体的受伤可能性。
4.3 On Gregarious Behavior in Albertosaurus
2010年,古生物学家对TMP L2204阿尔伯塔龙骨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并围绕上述骨骼形态、骨床组合、足迹位置、系统发育推断以及与现代生态系统比较这五个方面对阿尔伯塔龙的群居行为进行了推断。论文指出复杂的社会互动如合作捕猎和共同进食行为的存在,可能是阿尔伯塔龙聚集的原因之一;也存在这些阿尔伯塔龙受到如洪水上涨等物理环境因素影响而被迫聚集的可能;或者两种可能兼而有之。

但目前仅依靠化石证据来推断兽脚类恐龙的群居狩猎行为仍然是困难的。多种假设的提出使古生物学家认识到,暴龙科恐龙群体中个体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更需要关注。在该论文中,古生物学家认为阿尔伯塔龙可能仅仅形成了一种很基础的聚集模式。在这种聚集模式中,它们容忍了同类个体的密切存在。此外,群体中存在年轻且未达到性成熟的个体这一事实表明,阿尔伯塔龙合群的目的可能与繁殖无关。由于当地存在大量成群的角龙和鸭嘴龙,阿尔伯塔龙的聚集更可能是为了利用丰富食物资源所做出得一种响应。
4.4 Geology and Taphonomy of a Unique Tyrannosaurid Bonebed from the Upper Campanian Kaiparowits Formation of Southern Utah: Implications for Tyrannosaurid Gregariousness
2021年,一篇论文描述了来自美国犹他州南部凯帕罗维兹彩虹与独角兽采石场的怪猎龙骨床,骨床中包含了介于4至22岁的4或5只个体,包括两只幼年、一只亚成年和一只成年恐龙,一起出土的还有鸭嘴龙类恐龙、龟类和恐鳄的化石。这些生物可能遭遇了一场如洪水、中毒、干旱、火灾的大量生物集群死亡事件。

对化石和沉积物的研究显示这几只怪猎龙可能是死亡后被水流带到这里,并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被埋藏的,尽管这些恐龙也许是在短时间内陆续被同一场洪水冲到该地区的,但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暴龙科恐龙的化石均只存在较少的侵蚀和风化痕迹,显示这些恐龙死亡的时间基本一致,很可能原本就来自同一个群体,因此推断怪猎龙与阿尔伯塔龙和惧龙类似,均是存在一定程度社会行为的暴龙科物种。

尽管目前古生物学家通过足迹化石和单一特异性骨床推断暴龙科恐龙可能会存在群居活动的可能,但这些大型暴龙究竟是受到某种原因驱使而主动成群,亦或是因环境因素而被迫聚集,依然不能确定,造成多个暴龙个体集群死亡的原因也有待进一步分析。同时,有限的化石证据也只能将群居行为锁定在对应的暴龙科物种中,目前尚未有充分的证据认定群居是暴龙科恐龙的普遍生活方式。如果暴龙科恐龙真能像现代的狮子、狼等肉食动物进行成群捕猎,正如第四集中三只白熊龙围猎厚鼻龙的场景,那么大型暴龙类成员的社会行为将会比我们想得更为复杂。

五、兽脚类恐龙前肢功能的分析

为爱而张开双臂!雄性食肉牛龙向雌性食肉牛龙挥舞短小前肢的场景无疑成为了第五集,乃至全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也是整部纪录片最为大胆的复原想象。在众多大型兽脚类恐龙中,尽管霸王龙以其短小的两指前肢而闻名,但阿贝力龙科恐龙的前肢退化程度更高。面对食肉牛龙小到夸张的前肢,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前肢究竟有何作用?它真得能被用于示爱求偶吗?
5.1 Myology of the Forelimb of Majungasaurus Crenatissimus (Theropoda, Abelisauridae) and the Morp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Extreme Limb Reduction
2017年,在一项对玛君龙前肢化石标本的研究中,古生物学家分析了其前肢的骨骼形态并进行了肌肉组织重建。研究显示玛君龙的前肢短而健壮,并表现出许多脊、结节和疤痕。其桡骨和尺骨上相当大的肌肉疤痕表明阿贝力龙科恐龙存在发育良好的前臂肌肉组织,并且指骨上的结节表明其手指可能做出弯曲的动作。此外,肩部附着的肌肉显示阿贝力龙类能够在大范围的移动过程中拉动前肢。因此,尽管阿贝力龙科恐龙的前肢十分短小,但并非功能上的完全退化,仍然具备种内展示、刺激伴侣或交配期间互相拥抱的功能。

正如第五集对应科普短片所描述的内容,这篇基于玛君龙前肢骨骼和肌肉的研究便是食肉牛龙挥舞双臂的主要科学依据。作为同属阿贝力龙科的成员,食肉牛龙的前肢应当也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下可能确实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5.2 New Giant Carnivorous Dinosaur Reveals Convergent Evolutionary Trends in Theropod Arm Reduction
在2022年目前已命名的新种恐龙中,巨型米拉西斯龙作为一种新型大体型鲨齿龙类恐龙,无疑受到了人们最多的关注。难得的是,米拉西斯龙保存了几乎完整的两侧前肢,这就使得古生物学家能够对它的前肢进行详尽的分析。米拉西斯龙的前肢化石让人们在多个大型掠食性兽脚类恐龙的谱系中观察到了相似的前肢比例,这为大型非鸟兽脚类恐龙前肢退化的趋同异速生长趋势提供了证据。


目前有关兽脚类恐龙小比例前肢潜在功能的推断包括辅助交配、捕食行为;为身体从俯卧位上升时提供支撑等。研究人员认为米拉西斯龙的前肢化石表明单个物种身体构造的功能应与宏观进化过程区分开来。宏观进化过程可能解释了这些物种前肢退化的原因,这可能是对其他特征的选择结果。而像恐手龙和巨盗龙这样重达数吨的兽脚类恐龙,它们拥有较长的前肢,但头骨却很小。这进一步说明兽脚类恐龙的前肢退化程度与其体型大小并非呈现简单的函数关系,而是与其他一些特征有关,对于大型掠食性恐龙来说,这可能与头骨大小相关。

随着各种兽脚类恐龙化石的发现,人们发现伴随着体型的不断增大,特别是头部比例的增大,那些被称为“巨头”的兽脚类恐龙都表现出了前肢退化的特点。古生物学家目前已对暴龙科、鲨齿龙科、阿贝力龙科中多个物种的前肢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其功能的解释也愈加多样,同样碍于篇幅,本文便不再展开了。尽管这些大型肉食恐龙的“小短手”常被人们所调侃,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背后的生物学信息将是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这些史前猎手行为习性的重要窗口。

好了,本次针对《史前星球》科普短片的科学依据分析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耐心读完全文的朋友。其实《史前星球》每集中的很多场景都浓缩了多项科学研究成果,值得去查阅论文深入了解的内容还有很多。尽管纪录片将科学结论以最生动美观的方式呈现给了我们,但结论背后的科学依据以及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样值得我们去用心学习了解,如此方能领略古生物学这门学科独有的魅力与价值。
最后再说一句,因时间有限,本文所列举整理的参考论文未必系统全面,所选择的论文也存在一定的个人主观性,大家可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充;另外,解读文字中有不严谨规范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期望未来能把古生物科普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本文所涉及的参考文献如下:
[1] Swimming Ability of Carnivorous Dinosaurs, Science, 1980, 207, 1198-1200.
[2] A Large Collection of Well-Preserved Theropod Dinosaur Swim Tracks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Moenave Formation, St. George, Utah,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2006, 315-327.
[3] Were Non-Avian Theropod Dinosaurs Able to Swim? Supportive Evidence From an Early Cretaceous Trackway, Cameros Basin (La Rioja, Spain), Geology, 2007, 35, 507-510.
[4] A New Early Cretaceous Dinosaur Track Assemblage and the First Definite Non-Avian Theropod Swim Trackway From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 58, 2370-2378.
[5] A Lower Cretaceous Dinosaur Track Assemblage From the Taoqihe Formation in Central Heilongjiang, Chin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9, 532, 109275.
[6] Basic Avian Pulmonary Design and Flow-Through Ventilation in Non-Avian Theropod Dinosaurs, Nature, 2005, 436, 253-256.
[7] Sexual Dimorphism of Pteranodon and Other Pterosaurs, with Comments on Cranial Crest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2, 12, 422-434.
[8] An Egg-Adult Association, Gender, and Reproduction in Pterosaurs, Science, 2011, 331, 321-324.
[9] Sexually Dimorphic Tridimensionally Preserved Pterosaurs and Their Eggs from China, Current Biology, 2014, 24, 1323-1330.
[10] Feather Quill Knobs in the Dinosaur Velociraptor, Science, 2007, 317, 1721.
[11] The First Giant Raptor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from the Hell Creek Formation, Paleontological Contributions, 2015, 14, 1-16.
[12] Pterosaurs As a Food Source for Small Dromaeosaur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2, 331-332, 27-30.
[13] A 'Terror of Tyrannosaurs': The First Trackways of Tyrannosaurids and Evidence of Gregariousness and Pathology in Tyrannosauridae, Plos One, 2014, 9, 1-13.
[14] Possible Evidence of Gregarious Behavior in Tyrannosaurids, Gaia, 1998, 15, 271-277.
[15] On Gregarious Behavior in Albertosaurus,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10, 47, 1277-1289.
[16] Geology and Taphonomy of a Unique Tyrannosaurid Bonebed from the Upper Campanian Kaiparowits Formation of Southern Utah: Implications for Tyrannosaurid Gregariousness, PeerJ, 2021, 9, 11013.
[17] Myology of the Forelimb of Majungasaurus Crenatissimus (Theropoda, Abelisauridae) and the Morp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Extreme Limb Reduction, Journal of Anatomy, 2017, 231, 515-531.
[18] New Giant Carnivorous Dinosaur Reveals Convergent Evolutionary Trends in Theropod Arm Reduction, Current Biology, 2022, 32,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