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九州志·狮牙之卷》(41)(全文完结)

2021-02-02 20:39 作者:绚梦幻音  | 我要投稿

资料(8)天启生活

       天启地理优越,物产丰富,因扼守南北通途,商业机会巨大,行商走卒,多有云集。天启身为帝都,内城所居多为公卿贵族,形成巨大的奢侈品消费中心,王域周围游民则形成了庞大的供给体系。

       天启并不似南淮一般自由,也不似厌火般迷离,她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庄重而富有人情。居住在天启的人虽然有着更多的规矩要遵守,但同时由于盘根错节的人脉都纠结在这个百年帝都,反令这里的居民相处宽厚,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刚刚踩到脚的老头是否是一个居住在仁厚坊养老的御史。所以天启的黑街虽然同样存在,但却不会如同那些边荒城市一般一手遮天。这使得很多人认为天启的人民已经失去了明锐的进取心,成为老大顺民,这种说法也有他的道理。

       胤朝有很多节日,其中每年之初的“元日”和明月最盛的“明月”两节,最是为天下共庆。

       元日是一年之初,皇帝会下诏宣示百姓,多是道德劝谕,亦有农耕消息,大多语言平实,称为“元初诏”,如修文四年的诏书道:“传谕百姓每,当孝敬父母,恭顺兄弟,以迎新春。”

       元日有灯会,与宫廷中灯会不同,民间灯具多比较粗糙,没有很多华丽复杂形状,但往往绘有很多故事。还有一些走马灯,最为儿童所喜。比较著名的有东市“花灯孙”和“花灯张”的作品,都是制灯世家,便宜又精美,孙家花灯据说还掺杂了河洛技术,一旦点燃,风吹不熄。虽然华族与河洛交恶,但他家的花灯却从没有受到冲击。

       灯会上各市还有表演,空场之上各地百戏云集,耍杂技的、变戏法的、唱书的、演戏的各自占据场子,有的变戏法的甚至是正派秘术士——但他们往往并没有那些手艺人更能吸引观众。

       元日并无宵禁,但巡视并不放松。金吾卫往往混杂在人群中,和五城治防司的同僚们时刻准备拿人,毕竟在这种时候,犯罪率也会大幅上升。

       明月节是民间俗称的相好节,很多青年男女在此刻互诉衷肠,甚至成其好事。每年明月节前后去明月坛拜祭者络绎不绝,管理人早准备了大量的香囊与挂饰,高价出售给这些男女,获利极丰。

       明月节有吃团圆饼的习俗,这种饼油脂丰富,内馅甜美,卖饼者多在其中夹以字条,书以吉祥话,如“郎才女貌”、“佳偶天成”之流,以博买者欢喜。青年男女多以此饼互赠,也有自行制作的,则用料更加精细,手工更加用心。

       此外天启还有独有的一些风俗节日,比如每年的依窗日,夏末秋初,秋风乍起,人人凭窗远眺,皇帝往往出城狩猎。此时天启之内多悬挂蔷薇图案的旗帜,虽与王室体例略有不同,图案却差相仿佛,称为“依窗旗”,临街商肆如有不挂者,以大不敬论。依窗日风起时,万千蔷薇旗飘扬,皇帝西狩,百姓亦多出门放纸鸢为戏。


资料(9)京尉

       胤朝主管天启城防的官员称为京尉,统领五城治防司。五城治防司是东、西、南、北、中五成治防司的统称,每个治防司设指挥一人、副指挥四人,并属吏若干。五城治防司负责巡逻、捕匪捉贼、禁赌、消防甚至清理沟渠等任务。由于五城治防司是天启除金吾卫外最大的武装力量,故其指挥大多都是皇帝的亲信。

       因五城治防司实际上负责对案犯的初审工作,曾云:“五城治防司官,宜取科贡正途,职检验死伤,理刑名盗贼,如两京知县。不职者,巡城御史纠劾之。”故其指挥多为文官,而副指挥则多为武官,文武之间,矛盾颇丰。

       太平世道,贼盗罕见。至修文年间,五城治防司守备大不如前,各巡城官吏仗势凌人,欺压商贩,实为一害。

       修文四十五年某日夜,东城治防司接到巡卒报告,称泺水有无头浮尸。因为京尉有令“天启城内,命案必破”,而无头浮尸案属于所有疑难案件中最难侦缉的,故东城治防司指挥亲自率领巡卒赶赴现场,却不组织打捞,静待浮尸漂至下游,两个对时后,浮尸漂出东城治防司管片,中城治防司指挥遂欣然打道回府。中游由中城治防司和南城治防司的划河而治,以河中央为界,南城治防司指挥于是命令巡卒用竹竿趁黑推至北岸,中城治防司指挥如法炮制,又将浮尸推回南岸,几个来回之后,浮尸最终漂进了西城治防司的管片,中城治防司指挥与南城治防司指挥大喜,于是各自散去。西城治防司指挥无奈,派巡卒将浮尸捞起弃之于北城。翌日,北城治防司指挥到京尉处告状,京尉召来其余几位指挥对质,五指挥在京尉府吵成一团。最终被巡城御史参劾至仁帝处。仁帝大怒,着革去五城治防司指挥职务,永不叙用。

       五城治防司每司均有巡卒八十余人,五司合共四百余人,是天启城内除金吾卫外最大的武装力量。京尉叶引弓是白慎之的表弟,对白慎之死心塌地,难以收买。公山虚遂秘密安插宋义等人到各治防司任职,并发给大量银两,供其上下活动之用。至修文五十六年左右,这些人已经悄无声息地窃居了五城治防司的高位。

       另外,金吾卫的内城巡街队和巡城御史都有缉捕惩治现行犯的权力。


资料(10)稷宫

       稷宫在成贤坊,前身是上清苑边的木料库,主体建筑占地16亩,旁接上清苑,禧帝年间辟校习场,景帝年间天启大火后,校场暂时废置,重新修缮时更将上清苑的东南角划归稷宫,称承恩演武场。稷宫与东城集贤坊的太学遥遥相对。如果用一个简单的词来形容,它就是军事方面的太学。

       稷宫有三门,正门名为宣武,南向,学子出入皆由此门。在稷宫东北、西北各有一门,东边的叫做貔貅门,西边的原本名为专黎门,但在上清苑部分划归稷宫之后,此门改名为承恩门,取承受皇帝恩赐之意。

       和太学正中的辟雍不同,稷宫正中是一个坛型建筑,被称为武仪台,分三层,圆形。青石为底,最上层铺以擎梁山的落羽木三层。这种木材不但结实,而且弹性适中,除了教师会在上面讲课外,武生们也在上面进行比试。每过十二天,木头会撤换一次。换下来的木头会先堆放在西北的仓房,然后刨成木屑用来引火。但有些木头会被私自倒卖给匠作,终胤一朝,不曾断绝,学监亦睁一眼闭一眼,这些被换下来的木头被称为过梁木,获利颇丰。

       到胤仁帝登基后,将素王府划分一半作为稷宫新的学舍,稷宫遂被分为南北两个校区,素王府的校区被称为南稷宫,为学习兵法、律法等学问之处,原来的稷宫则专用于学习武艺与操演,于是经常可以看到中午时分,很多穿着金吾卫衣服的青年从成贤坊跑出来,穿过崇贤坊和普宁坊之间的石板路,跑到观素坊的南稷宫去上下午的课。有些身家较高的子弟会骑马,但更多的学生会直接从崇贤坊内穿过去,搞得住在里面的显贵怨声载道。


学生来源

       稷宫的学生大都来自金吾卫,事实上,稷宫的设立正是为了训练这些未来的军官。金吾卫的高级军官会在稷宫兼职教学,事实上,这是他们必须承担的义务,每个金吾卫在升职前,必须有在稷宫教课满三十天,而且不能被学生所投诉。稷宫的学生大多是世家子弟或世代军人,身份了得,也因此傲气过人。但是由于稷宫的历任首脑都是威信极高的老将,这些以未来将军为目标的少年亦大都服膺。

       稷宫的学生大多拉帮结派,根据父辈的交情、在金吾卫中的职位、所居住的地点,甚至喜欢的姑娘都可以让这些人分成一个个小团体,当然,根据分类法的不同,小团体之间也有着各种交集,这也使得他们之间的矛盾化解得很快。有可能“印池水门团”和“东市队”正要因为谁的水性好争斗时,会发现其实大家各有一多半的人是“青阳魂同好会”的成员,便化干戈为玉帛地去一同吃酒了。

       稷宫学生每年招收一次,分三个学序。到第三年时学生离开稷宫,其中成绩优秀的回到金吾卫后前途一片光明,在军界也往往春风得意,虽然并没有实际的直接好处,但积累下的人望却是不可小视的无形资产。


管理者

       稷宫的标准设置是一名最高官长,两名从属,以及十二名教师和几十位不等的杂工,稷宫最高官员称为稷长,从三品,由兵部与吏部共同商议人选,皇帝亲自批准,多由军队中资历和人望都出众的老将担任。从属二人,名为主事,四品,一掌教官、学生、奖惩,一掌课程、事务。教师不入官阶,但有从六品规格俸禄。杂工们有掌门禁、司车马、供伙食等不同职责,均为各行业之翘楚——或者原则上如此——有很多时候他们会是一些官宦的关系人士,毕竟这里的待遇相当丰厚。

       稷宫的教师们很多来自金吾卫的高级军官,他们会被称为稷师,待遇相当优渥,每月除了4枚金铢和6石米的补贴之外,在任教期间,还可享受伙食、出行、衣着方面的各种便利。每年稷宫从金吾卫中招揽4到6名三十岁以上的军官作为教员,他们可以不在金吾卫当值,任期为一至两年,金吾卫军官均视此为优差,争夺十分激烈,很多稷宫毕业的学生回头成为稷宫的老师,享受着当年想像中教师的感受——其实并不见得多么美妙。

       稷宫的学生们每年都有一次大比,分为书、射、兵、御、体五项。

       书是兵法考试,学生有半天的时间可以用来答题,题目多为兵法解说与战例分析。卷子大多为胤朝经典战例,也时有怪异题目,将敌人设想为河洛或羽人,胤穆帝十一年,题目为如何一举歼灭河洛,是年考生马铁战洋洋万言,述及兵发宛越、包抄北邙的战略构想,在朝廷掀起一阵暗流。第二年,马铁战官拜中郎将,亲自完成了这一构想,将河洛屠杀殆尽,虽然他之后死于雁返湖大战中,但这段血腥的轶事,一直在稷宫中流传:“稷宫的大比题,就是大胤未来的用兵方向”。

       射为箭术,共有三项。一是原地射靶,共有十箭,需在考官十屈指内射完;靶离考生一百二十步,十中七乃合格,有中红心者加分。二是马上射箭,共五箭,学生需策马在栏前来回奔跑,在七个来回内射完五箭,靶在百步外,中三箭合格。三是战阵突射,这是白胤亲自定下的规矩,要求学生在各种环境下均可射中敌人,学生须以各种非常规姿势射箭并命中靶子,有反手射、半张射、马上仰射等规定动作,并鼓励学生做出一些自选动作。

       兵是武器测试,胤朝武学兴盛,此项测试旨在测试学生的格斗能力。第一项是学生用长枪策马突刺草人,刺中多者为优。第二项是学生以长木杆顶端裹布,沾以白灰,相互格斗,检验身上白点多少决定胜负。由于学生多身大力强,虽然杆头裹了白布,亦多有重伤,更有双方殴斗性起,撅了木杆乱打者,后来测试,多要求穿厚棉甲。第三项是马上格斗,规则与第二项相同,只是需要骑马作战。

       御为马术,分竞速、越障、上下马、马上动作、战车等项目,学生需穿以重甲而能镫里藏身为上。

       体为体能测试,学生要举起等同体重的石锁,并抛接三次,还有身着重甲游泳十丈、快速攀登云梯等项目。

       能通过这些题目的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军士,但在胤前期曾有舞弊风潮,不但请人捉刀代笔,更有场上假打事件发生。一次在胤信帝亲自前往监考的大比中,竟发生去年射术冠军三箭脱靶的事件,皇帝震怒,革除稷宫从上至下凡十六官员,那学生更被杖一百,逐出天启。之后每年大比,皇帝都会派亲信携印前往观看,当场赏优罚劣。这个传统被一直保持下来。


伙食

       学生都是金吾卫的年轻人,大多锦衣玉食,为了照顾这些生龙活虎而且很不好伺候的青年,稷宫将伙食标准订得很充裕,虽然不够精致,却足量按时,但唯独不备酒,只有当皇帝大婚、国家春秋祭典、军队出征、稷宫大比发榜等少数几种情况,方可在稷宫内饮酒。但是学生们多为天启子弟,无论是回家还是出门作乐,都可轻易饮酒,故而这条规定亦不过是门面之事罢了。

       胤景帝时候的一个账本记载了稷宫一次采买材料的情况:“白面九石,米五升,油六斗,苏七升,椒一升,草豉三升,麦九斗,醋三斗,净猪二口,羊一口,蛋一百五十,酒八斗。”这是一次招待下唐军方的小型聚餐,发生在胤景帝十七年,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稷宫食谱还是比较朴实的。到了仁帝年间,稷宫的伙食得到了长足改进,夏季的一次以“奖掖先进”为由的会餐,厨房就去购买了“野鸡二十五只,野兔十八对,鹿肉十束,羊肠二十副”,普通饼饵亦有上百,其中有多少回扣贪腐,已经不得而知。

       稷宫有专门的用餐仪式,虽然简单,但是也很有威严,用餐之前全体要唱军歌,多为《登云台》或《凯旋乐》,也有时会有《蔷薇》、《跃马雷眼》等,端看战事与国事如何。

       稷宫有专门的食堂,可供二百人同时用餐,官员在上首,学生们依年序在下面的条案用餐。有专门的值餐官在席间巡视,不准有喧哗、欹侧、不依食礼等不雅行为出现。他们同时还有一个云板,在入座、唱歌、行礼、用餐、结束、起立时敲击,规范用餐时间和步骤。

       一般来说,学生的伙食标准是两道肉食,多为一畜一禽或一鱼,一道素食,一杯汤,主食有米饭或面食任选,原则上主食可以任意呼叫值餐官添加。不准剩菜和挑食是基本的规则。由于这些学生都是金吾卫中人,家世大多显赫,学生自己亦多孔武有力,十分难缠,故而厨师从不敢克扣粮食,而且在烹饪质量上也不敢放松,这一点上,稷宫的学生比太学的学生们要幸运得多了。


资料(11)神寝殿

       “神寝殿”名虽堂皇,却是太清宫中一个不起眼的偏殿,所谓“神寝”,是指“神思安宁”。前朝太子幼小的时候可以自由出入宫禁,皇帝觉得太子生性顽劣需要示以惩罚的时候,就会把他关在这座偏殿里思过,强迫他安静下来,以此可想这座偏殿的荒僻孤凉。数十年后胤喜帝白鹿颜偶然间来到神寝殿,命令内监打开殿门,喜皇帝怀念祖先的武功,身受诸侯的压制,感慨帝朝光辉不再,忍无可忍地在神寝殿中放声大哭,泼墨行草写下他书法作品中数一数二的名帖——《十二月初三临神寝殿想先皇往事嚎啕丧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恸,命酒痛饮以浇胸中块垒。这张名帖总共就那么十九个字,但是每个字都如怒龙行云,而筋骨如铁,落笔之重导致墨丝纵横飞溅,数次笔迹都行出纸外,纸面根本一塌糊涂,可观者无不受帖中气骨所感。当时占据天启城的诸侯霸主嬴无翳很欣赏这张字帖,击节赞叹说:“白氏男儿气宇今从笔墨中见。”喜皇帝带领战车冲击他的府邸,被反叛的部下诛杀之后,嬴无翳还表示很可惜这位皇帝在笔墨上的才华,从宫里搜罗了大批喜皇帝的书画带回离国珍藏,却不理会喜皇帝写下这张丧乱之帖的时候,心里想得最多的只怕是把他这个诸侯霸主碎尸万段。


【The End】

《九州志·狮牙之卷》(41)(全文完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