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上海卷·《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昔荀子记君子之训道:学不可以已。然儒林之外,减却道家,余不知根者,皆不行矣。何也?世之所识,内于道而外于儒,余者若非修技精术,则必学而得之,止一时之学,短以数载,长以逾十。其间之修精者,终是寡矣。如本道之至者,非灵动见之,则难成一世亦可。外解于诸儒,则百家学制,涵文至理,修艺备武,二十载可有成矣,明大道可终生矣。则学恒与否,易可知之。
《列子》有载孔子之东游,两小儿辩日,或晨或午之异若何,孔子之不能决,而诸子可有真思者乎?故屈原震天之问,旷古未有尽得解者;李、张之问月,唐诗飘逸于顶峰;苏、辛之问月,宋词慷慨在楼头。求之知者,属“问”之一途,幼子如是也,满目惊疑方兴。至若冠冕行年,眼见罕于提问者,此心火艾矣,而皆一时之小成,遂别于道,自离自在者也。
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然先师十有五而志于学,不觉半百之功,方修列五经。三代至简,亦多繁杂,况秦汉新纪哉?见文史之瀚邈,既阔于星海;然其法门精妙,出世纵横,必利于麦芒。昔越大夫文种献计策七者,越王勾践以其三遂伐灭吴,余有四策,可赐死以辅先王也。苟至于灼见之利,翻云覆雨,依李斯验荀子旧言,若处出世,则不可多乎求问也。
复以汗牛充栋,人力罕堪,国之宝典胜于人也。得且定成之字,尚未易也,何故会易求问哉?庄子言养生有语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又何故多知多问,求之以解乎?其夫众皆不问者,尔独以求;民皆不论者,尔独以认;国皆不觉者,尔独以问。悠悠哉苍天,此何人;浩浩兮江河,此何闻?其必曰:清醒乎淈泥扬波、餔糟歠醨,不知者而谓何求。乃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ps:
注1:为什么文中只讲儒、道,三家中缺了“释”?
佛教东汉才传入,而且是专门用来管理天竺人的,直到三国才有了世界上第一个信佛的汉家人(彼时未有“汉族”)。南北朝时期才算正式开始在我们华夏当中传播,真正形成“三家”要到隋唐,而且思想文化是中国化了的,诸如禅宗。
对比儒、道之文化,释只有一半,故此不符合其中提到的标准。
注2:
李白《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辛弃疾《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月何渐渐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