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整理——中外广播影史
第一章中外广播影视史
中外广播影视史是艺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学习、应试,以及其他基本考试科
目的基础,也是广播影视各学科的基础。要想了解广播影视各学科,或是了解广
播影视专业,就必须首先了解中外广播影视的发展史,即电影、广播、电视的基
本发展脉络。
中外广播影视发展史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就单是个电影史, 或一个中
国电影史,或是一个外国电影史,就是一个值得研究一生的学问, 在这里,签于
艺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考查的特殊要求,我们删繁就简,择其重点,简要论证。
需要说明的是,其一,由于各种艺术形式门类的相互渗透性,很难将他们准
确、系统地区分开来,在这里,也难免有些重复(如广播与电视);其二,中外
广播影视史涉及内容较多、较复杂,我们将其发展脉络分时期、分特点简要论证。
第一节中国电影史[注释]
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
中国电影史一-般被划分为摇篮时期的中国电影、抗战前后的中国电影、解放
区的中国电影、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新时期的中国电
影。在这里,鉴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复杂性,且考虑到艺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考生
的特殊性,我们从艺术高考大纲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出发,按上面提及到的中国
电影史的分期进行简要概述。
摇篮时期的中国电影(19 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初)
1.“西洋镜”和第一部国产片
就目前所知,中国人第次看到真正的电影, 可能是在1896年8月 2日上
海徐园“又一村”的次游艺活动上观赏舶来品“西洋影戏”。 此后,电影的放
映活动逐渐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大中城市多了起来。北京丰泰照相馆是
第一家由中国人任庆泰(1850- 1932,字景丰)开设,并以拍摄戏装照闻名的照
相馆。
1905年春夏之交,中国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
在中国的诞生。《定军山》是一部由谭鑫培主演的戏曲片,该故事取材于古典小
说《三国演义》第70回和第71回,作为默片的《定军山》只选取了整出戏中“舞
刀”“请缨”、“交锋”等几个“做”、“打”片断。
2.第一批短片
1913年,年轻的张石川和郑正秋在上海创办了“新民公司”,并拍摄了中国
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其后又拍摄了《黑籍冤魂》、《一一夜不安》等。同年,
黎民伟在香港也拍摄了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首次在电影中使用女演员亚
姗姗,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出口片。
3.商务印书馆和第一部故事片
1917年,商务印书馆收购美国人器材,成立了“活动影戏部”,拍摄《商务
印书馆放工》、《庆祝欧战胜利游行》等影片,开摄制纪录片之先河。
1920年,梅兰芳自导白演了电影《天女散花》、《春香闹学》,其最大的贡献
是1921年推出了根据当时社会新闻改编的电影《阎瑞生》(任彭年导演)。该片
长达十本,并在较大程度上摆脱了舞台剧模式,大量采用外景,以及特写、推、
拉、摇、移等摄影技巧,画面充满现代气息,被称为第-部国产 故事片。
4.“三大公司”和新旧两派
中国早期电影的“三大公司”指明星(张石川、郑正秋,旧派)、天一(邵
醉翁,商业路线)、联华(洪深、孙瑜,新派)。
新(联华)旧(明星)两派之比较:
(1)前者受西方现代文化影响(激进与空幻后者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内
容多为劝世与改良)。
(2) 前者多取材城市小资产阶级生活,重人物心理和性格塑造:后者多取
材农村或底层市民生活,重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
(3) 前者注意电影语言运用;后者习惯对戏剧的模仿。
5.类型电影与武侠片初潮
中国早期电影类型片主要有喜剧片、歌舞片、言情片、侦破片等。
武侠片以明星公司的《火烧红莲寺》一炮而红以后,紧接着便有“昌明”、
“暨南”等公司的《火烧平阳城》、《火烧七星楼》等步其后尘,以至于形成了一
个数量可观的“火烧”系列。
6.第一代导演和早期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
中国电影的“第一代”导演主要有郑正秋、张石川、洪深、孙瑜等。
早期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主要是时序性叙述、单线性结构(始终无二事,贯
穿只一人)、外视点角度(全知视点,即无所不知的角度)、大团圆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