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流而下还是奋起一搏 《在细雨中呼喊》有感
顺流而下还是奋起一搏 《在细雨中呼喊》有感 我特别喜欢在看一本书的前20%时写下一些文字或是唱一首想唱的歌,当然这里的书指的是文学作品,有时我会选择把文字变成视频,把歌变成某些视频中的背景音乐,与读书笔记不同,这样像是当时的那个我在一个瞬间停留,然后在下个瞬间被另一个我赏识,也许不远的未来没人会记得有两个涂摩西在自娱自乐,但是那些破碎的、呕哑嘲哳的声音依然会留下,这对于一个未知命运如何但还怀有一些期待的老男孩来说,非常有意思。 这个习惯在我第一次考编末尾进面试后变了,我的脑海里不再有文字飘过的痕迹,那些连成串的歌词也无法编成一首歌,对于作品来说,不同的情节更容易在眼睛中打结,那些虚幻的、过去的、反叛的剧情,在我脑子里发芽,我的文字变得越来越重,越来越难以书写。 是看到了自己注定悲剧的未来,还是对活在当下目标难以达成的痛苦。或是两者都有吧。前段时间读到莫言老师的《天堂蒜薹之歌》中的一个情节,怀孕的女性在上吊之前与腹中胎儿对话,孩子说:我要看看太阳,我闻到了花香,我想摸摸马驹的头。娘说:那是一团火,要把我们烤焦了,花的香味就是毒气,娘要被毒死了,根本没有马驹,那是个影子。今天的我们好像习惯了把希望留给明天,看着热搜中又是谁考上了好大学,朋友圈上岸的同学发着精美的旅游照,就连无所事事的人都有一个“躺平”标签来愉悦自己。和这个孩子一样,我也想看看未来要来的那个世界,看看太阳、闻闻花香、养养宠物,也许等我上岸了,我会找到一个温柔但有点小任性的伴侣,生一个喜欢思考外向的儿子,一个聪明勇敢的女儿,我的父母不用为房贷发愁,咱家的房子大到可以养一条哈士奇。每天下班后,子女功课已经做完,可以一起遛狗、购物、玩桌游;穿得起全新好看的衣服,买得起店里的蛋糕,能固定时间旅游,没有身体疾病的困扰,能每天都有微笑。 25岁时,我的父亲和我说:咱家就这样了,等你上岸一切会变好的。
《在细雨中呼喊》读到约一半时,我听懂了这句话的前半句,这本书除描述者外的大多数角色,都在命运的牢笼中选择和我父亲说一样的话:就这样了。大家好像都很喜欢在人生激情褪去后,或者是被一些奇奇怪怪的现实问题打败后,选择“和解”,说到和解,这个词好像在前两年特别热门,和生活和解,和自己和解,和xx和解。但是摆烂、佛系等词一出,也许“和解”就成了一个笑话。大家发现比起和不完美的自己打辩论赛,不如找到失败者组成联盟共同抱团取暖,没有有趣的灵魂也挣不了大钱,那就把自己变得美美的,交一堆朋友,对着热点新闻吐口水。这样看,大家也觉得:就这样了。 后半句我没太理解,我猜是我爹也翻到了自己年轻时候写的未来畅想,或者是他半梦半醒间回溯在乡下工作时,看见自己推老虎车留下的汗,也可能是他发现蛀牙掉下来永远缺一颗牙的复杂心情,亦或是听见了手机里传来的房市动荡消息... 这本书中也有个小孩,他在母亲被送去劳改后,在福利院与酒鬼、瞎子、疯子共同度日,用所剩无几的钱买车票和用于讨好公交司机的烟,带上草席去寻母。和天堂一书的母亲不同,他的母亲选择带他来到这个混沌的世界,他得以亲手感受这些泥泞和痛苦。“人生总是这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孙光林(小说叙述者)的父亲在坟前痛哭时,哥哥被退婚时,好友苏宇抱向那人时,他们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南昌的雨下了很久,我不知道会不会天晴,天晴后会不会再下雨,我还能不能喊出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