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元帅的小玩意儿:欧洲版抬枪的美洲之旅

2023-02-18 23:32 作者:古斯塔夫_real  | 我要投稿

1732年12月,年仅36岁的法国少将莫里斯·德·萨克森伯爵(Maurice comte de Saxe)因病卧床,他身上那该死的“热病”或“花柳病”大概正源自其生父波兰“强力王”奥古斯特传下的放浪不羁——根据一份或许有些夸张的统计,萨克森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至少得有353人!

▲波兰国王、萨克森选帝侯“强力王”奥古斯特

饶是如此,为了排遣寂寞,萨克森伯爵还是花费了足足十三个不眠之夜,写出了震撼欧洲的战术著作《我的遐想》(Mes rêveries)。 书中既有奇思妙想,又有俯拾皆是的糟糕拼写和算术错误,起初很是让人怀疑它可能源自作者日夜颠倒的胡思乱想——换句话说就是“白日做梦”!

▲继承其父衣钵,同样风流成性的萨克森伯爵

然而,其后将近二十年间,萨克森伯爵所向无敌,最终晋升为法兰西王国大元帅,他的“白日梦”也由此成为包括拿破仑在内诸多军人一再拜读的“遐想”。

萨克森在书中对当时方兴未艾的线式战术体系提出了诸多质疑,主张取消华丽制服,呼吁广泛使用射手和散兵,极力鼓吹征兵制和快速进军,甚至设想大量运用后膛枪炮。虽然他的这些设想要到半个多世纪乃至一个世纪后才逐一得以落实,但是,他在书中提到的“小玩意儿”(amusette)却当即派上了用场。

▲《我的遐想》扉页

按照萨克森王婆卖瓜的说法,“小玩意儿”是自己在轻型营属火炮和步枪基础上改进、发明的产物:

每个重装百人队都该装备我发明的一种兵器,我将它们称作“小玩意儿”。它们能够以极快的速度打到4000步开外[约合2600米],德意志人和瑞典人的营属野战炮射程只有它的四分之一,而且它也[比火炮]准得多……两个人就足以搬着它到处跑。它发射半磅[约合0.25公斤]重的子弹,携行弹重100磅。能够在战时用上一千回。如前所述,转移、操纵“小玩意儿”只用两三个人就够了……


应当在交战前让这些“小玩意儿”和轻装部队一起推进到前方,因为它们能够轻轻松松地每小时开火200次,射程远达3000步[约合1950米]之外……比我们的火炮打得更远、更准……一个军团的16门“小玩意儿”集中起来投入战斗,就足以在顷刻之间压制任何一个敌方炮群。

这种“神器”到底长啥样?还好《我的遐想》里给出了示意图

总而言之,一人可拉,二人可抬,名副其实的欧洲“抬”枪。

不过,萨克森虽然牛吹得震天响,倒也在字里行间透露了些实情,这东西说破大天也就是轻装部队——实际上就是猎兵等轻步兵——用来充当局部支援火力的工具。既然枪管长度高达口径二三十倍、弹重半磅到一磅的“小玩意儿”的确能够打得比步枪远得多、准得多,加之也比大炮轻得多,它自然很快成了各国轻步兵——尤其是德意志各邦猎兵——的常用兵器。

丹麦炮兵曾于1796年秋季进行射击测试,将模拟步兵横队的标靶放在距离“小玩意儿”1000、800、600、400步处各2分钟之久,结果“小玩意儿”(也就是下表里的1磅炮)由远及近越战越勇,依次取得10中1、11中4、13中6和14中10的战果,虽然暂时未能完全兑现萨克森吹嘘的射程,但射速倒是轻松达标,准度也算是差强人意。

当然,以上内容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和试验层面,实战里的“小玩意儿”是否有用?按照我的个人看法,美国人或者说北美十三殖民地居民大概最有发言权,不过,鉴于许多最具发言权的人已经不可能活着脱离战斗描述战况,我这里就偷懒摘引些英方花钱雇来的德意志军人记载。

1775年,随着北美殖民地掀起独立斗争,素来喜爱使用德意志炮灰的大英帝国也将目光转向了以出租雇佣兵闻名的黑森-卡塞尔公爵和安斯巴赫-拜罗伊特边地伯爵。不久,黑森猎兵和安斯巴赫猎兵就来到了陌生的美洲大陆。为了节约运力,每个猎兵连直到抵达美洲后才得到了用于火力支援的2门英制“小玩意儿”,这些英国产品发射1磅铅弹、长6尺、重180磅,管径比为30,往往还会配备一面木制“炮盾”。不过呢,面对战斗力有限的大陆军及其民兵,“小玩意儿”多少还能派上些大用场。

安斯巴赫猎兵中尉海因里希·卡尔·菲利普·冯·法伊利奇(Heinrich Carl Philipp von Feilitzsch)1777年12月8日的日记简单明了:

敌军迫近我军,朝着我方前哨猛烈开火。不过,我们还是靠着自己的“小玩意儿”把他们击退了。

黑森猎兵营2连上尉连长约翰·冯·埃瓦尔德(Johann von Ewald)的日记则颇为细致,详尽描绘了他在1777年4月20日如何率部击溃据守谷仓的大陆军:

敌军几次潜入河对岸牧师家的谷仓,在墙壁上打了孔,从那里朝我的营地开火。
因此,我决心给这些不速之客玩一把伏击。20日破晓前几个小时,我将一门“小玩意儿”部署在一道假篱笆后方,那是我[让人]用灌木搭起来的,从那里可以用它轻易击穿谷仓。我派遣特劳特费特尔中尉带着12名猎兵进入河这边的一处洼地,正好位于牧师住宅对岸,奉命在那里潜伏到“小玩意儿”的火力把美利坚人从谷仓里撵出来为止,之后,他们就要起身用准确的线膛枪火力配合“小玩意儿”杀伤敌军。一切进展顺利。破晓之后,[大陆军]线膛枪手开始用长管线膛枪展开袭扰,可等到“小玩意儿”打到第三发,谷仓就沉寂下去,敌军离开了那里,却立刻陷入猎兵的火网。由于离开谷仓的道路和小河平行,河流宽度也不到100步,于是敌军就位于猎兵的最佳射程之内,几乎每名猎兵都杀伤了他的目标。
几个小时后,一名军官带着一名号手出现,请求用一辆马车运走死者和重伤员。我允许他们这么做,还询问这名军官要不要再度“造访”。他摇了摇头,用两辆马车运走了死者和伤员。[大陆军方面]共有五人阵亡,两人重伤。

如果埃瓦尔德所述数字并未夸张的话,那么,这12名猎兵和1门“小玩意儿”就杀伤了大约20-30名大陆军士兵。虽然看似数目不大,但在这种轻步兵对决的前哨战里,已属重大战果。后来,勤快的埃瓦尔德还留下了一张地图,描绘了他在当年7月的部署状况,其中同样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小玩意儿”的布防位置。

图中有两处乍看起来不大现眼的德文标记,却为我们指出了埃瓦尔德手底下的“小玩意儿”究竟部署在哪里。埃瓦尔德猎兵连里的第1门小玩意儿:

第2门小玩意儿:


显而易见,依托树篱、果园、房屋防御的美利坚散兵有可能会给英国正规战列部队带来麻烦,但本身就擅长散兵战、又配备了穿墙神器“小玩意儿”的黑森猎兵却能专治各种不服。另一位黑森军官鲍尔迈斯特(Baurmeister)少校就在日志里给出了如下记载:

1777年9月3日,冯·弗雷登上尉进占敌军左翼的一块林地,而后从那里发动了勇猛的攻击。当他的猎兵使用几门“小玩意儿”轰击当面之敌,再端起[剑形]刺刀发起冲击后,敌军就扔下大约三十具尸体——其中有五名军官——朝着克里斯蒂安娜桥撤退了。
1777年9月16日,敌军于16日1时进至我军右纵队前方,当时,我军的两个纵队正在长靴旅店后方休整,冯·多诺普上校则正指挥前卫部队中的一部分猎兵上前侦察。冯·多诺普上校几乎被敌军包围,可他还是全速向左机动,与前卫会合。所有的猎兵——不论乘马还是步行——和黑森掷弹兵在几分钟内列队完毕,离开纵队,以横队队形向右朝着叛军推进,叛军部署在一座长着玉米和果树的高地上。这时,藏身在玉米地和树林周围篱笆后方的猎兵就有机会展示他们超群的射术和使用“小玩意儿”的技艺了,敌军很快就扔下许多死伤者,退进了树林深处。

总而言之,这种“小玩意儿”虽然在多数场合下上不了正面大会战的台面,不过配合各类轻步兵作战还是很不错的,放到散兵战盛行的北美战场可以说是物尽其用了。



大元帅的小玩意儿:欧洲版抬枪的美洲之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