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自救指南?

说实话,我挺讨厌讨好型人格这个词的。
因为把极端的事情归为病症,似乎会让有着轻微症状的人失去自觉。
在这部剧里,我大概只会把弹幕打开几次。
是的,只在慎二哭的时候打开。
其他时间基本没办法打开,情绪容易被影响。
我觉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这件事是很好的。
只是尽量不要让我看见。
人似乎会下意识地去进行纠错,在自己已知的思维方式里,只选择觉得正确的一方。
然后站在顶端,大肆地对不在自己这边的人进行批判。
这样也可以,毕竟如今是言论自由的时代。
但尽量不要让我看见。
网上多是怨气,但现实却总是和气。
这件事是很奇怪的。
在我看来,这部剧讲的讨好型人格,其实可以套在大多数人的身上。
只是症状强弱而已。
毕竟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说法。
你讨厌别人的那部分,恰恰是你不能接受自己的这部分。
此外,还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你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
——罗素《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这就是这部剧的现实意义所在。
它是开给普罗大众的一剂良方。
毕竟,至少在中国和日本,依旧有着很大程度的人情压迫的情况。
所以我才会有这样的看法,即在弹幕上愤恨的人,若不是真的没有自我察觉的能力,就是在现实中心知肚明,却无力改变。
自我欺瞒,是一种活下去的能力。
回到剧中。
剧里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却有一个很清晰的脉络。
即讨好型人格的起源,来自于小时候的家庭。
这其实算是共识的东西,如果有稍稍去了解过讨好型人格的话。但知道是一方面,行动又是另外一方面。
我们其实很难做到,去表达对父母的恨。
这也没办法。从小灌输的观念,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住我们的行为。
这才是讨好型人格面临最大的问题。
所以小凪在第八集选择了屈服。

对于很多人来说,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其实在于:我们有着奇怪的定义。
似乎爱的对立面就是恨,我们如果做到了恨,就会失去所有的爱。
但实际上,爱的对立面是不爱,是忽视,并不是恨。
恨,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情感。
最可怕的,是忽视。
就如小凪和慎二、小凪和她母亲,彼此朝夕相处,却完全忽视对方的感受。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但这也只是漂亮话而已。
做出真正的改变是一件极其艰辛的事情,不会因为别人的几句话就可以做到。
这需要足够的耐心,也需要在背后的朋友。


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救赎,才是这部剧真正的主题。
大概就到这吧。
如果有人看到这里的话,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