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考「常识判断-初中综合」难题解析

全文字数|8.0千
阅读时间|25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常识判断中的「定义判断」题
2.对历史名言的深入考察
3.最纯粹直接对成语的考察
4.巧用「二十四节气歌」解题
5.一出现就易错的「地中海气候」
6.还记得基本物理常识吗?
7.联想记忆与合理推测
8.出的不太好的题目
9.非常综合有趣的题目
10.难度为0的高错误率题目
11.对「四大名著」究竟有多么熟悉?
「常识判断」共分为「初中综合」「法经军农」和「时政要闻」三部分,其中「初中综合」的题目和初中课程及课外常识有关,本文即为2016国考「常识判断-初中综合」正确率≤60%的难题解析。

一、常识判断中的「定义判断」题
【2015国考地市级卷第7题/省级卷第3题】根据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可以将产业划分为不同类型。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A)土地密集型产业——畜牧业、采掘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钢铁业、化工业
(C)技术密集型产——-微电子工业、现代制药业
(D)资本密集型产业——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

根据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可以将产业划分为不同类型。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A)土地密集型产业——畜牧业、采掘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钢铁业、化工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微电子工业、现代制药业
(D)资本密集型产业——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
正确率44%,易错项D

本题名为常识判断题,实际上是一道结合了常识知识的「定义判断」题。
「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是几乎不可能从备考中获取的考点,本题所考察的产业一般考生也接触不到,很多考生在做题时心里直接就慌了,未战先败,但这道题本质上没有那么难。
快速浏览题干和选项,可大致得出一个结论:所谓的「生产要素集中」用大白话说就是「需要的多」,那么4个选项的对应情况如何呢?
A「畜牧业和采掘业」正确。很明显,两者都是最需要土地的行业。无论是数万头奶牛集中的上千亩牧场,还是整整一座大矿山,都是需要大量土地才能发展的行业,A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B有一定干扰性。说到化工业和钢铁业,大家可能会想到「化工厂」和「钢铁厂」热火朝天的景象,那么它们是否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呢?化工厂和钢铁厂当然需要很多工人,但它们同样需要巨额的投资,因此该选项可以先放一下。
C能一眼看出正确,因为「微电子」和「现代制药业」都有极高的科技含量。
D正确,重型机械工业和电力工业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本题的关键在于B同时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取决于行业的发展水平。发展水平越高,需要的工人就越少,需要的资本就越多。目前我国的化工和钢铁产业经历了数轮的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整合升级,已经偏向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了,因此本题应选B。
本题的关键就在于充分理解「要素」、「密集」的含义,以及仔细思考B中两个产业所需的资源。
严格来说,本题B选项加入「中国现状」等附加的条件会更合适一些,毕竟很多考生对一些具体的行业不太了解。
通过本题可以大致了解主要工业的特点。

二、对历史名言的深入考察
【2015国考地市级卷11题/省级卷第9题】下列语句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②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

下列语句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②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
正确率43%,易错项A

本题①④两个句子相对来说较为冷门,②③较为容易理解,因此可以用②③作为突破口。
②「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出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这是梁启超最有名的一句话。即使考生不知道这句话,通过「少年」「国富国强」等词语和文白相间的表述可推断出这是近现代人说的话,和其他3句话的画风显著不同,因此必然放在最后,即BD排除,AC可能正确。
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国考还考察了梁启超的「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这句话,注意联合起来学习。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自诸葛亮「出师表」,非常著名,其上下文分别为: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一段知名度非常高,有「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三顾茅庐」等多个著名的成语,以及「臣本布衣(谦称自己出身低下,当然诸葛亮实际上不是布衣出身……)」、「躬耕(一般用于形容读书人耕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后世普遍用于形容危难之际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等多个常用语。
这一段的出处一定要知道,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再学习一下「出师表」。
接下来分析AC可知,A与C的分别为「③①④②」和「①③④②」,即①在③之前还是之后。那么解析一下①: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句话出自《孟子》,即战国时期,因此在③之前。如果不记得是谁说的这句话,可以分析其含义,可发现这句话非常古朴简洁,又充满哲理。
通过常识可知,同时符合「简洁」「古朴」「哲学」三个条件的名言,一般都出自「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期,后世哲学家的名言一般比较复杂和口语化,因此推测可知①在③之前的几率较大,即C选项正确。
④出自韩愈的《进学解》,讲述的是如何增进自己的学业,避免不好的行为。对比④和①可发现,④虽然看上去也比较古朴,但讲述的事物更具体、更繁琐,没有那么强烈的「哲学」含义。
遇到此类题目时,即使记不清具体情况,也可以通过分析句子来推测大致时间。

三、最纯粹直接对成语的考察
【2015国考地市级卷12题/省级卷11题】下列哪组成语反映了同一种人际关系:
(A)琴瑟和鸣 破镜重圆
(B)负荆请罪 载舟覆舟
(C)结草衔环 青梅竹马
(D)相濡以沫 舐犊情深

下列哪组成语反映了同一种人际关系:
(A)琴瑟和鸣 破镜重圆
(B)负荆请罪 载舟覆舟
(C)结草衔环 青梅竹马
(D)相濡以沫 舐犊情深
正确率54%,易错项C

本题是最纯粹、直接的对成语的考察,该题的低正确率反映了很多考生对常见成语的掌握并不扎实。
A「琴瑟和鸣」形容夫妻关系如琴与瑟一般和谐共鸣;「破镜重圆」指夫妻像「破碎的镜子重新拼好」那样,因某种原因分离后重新团聚(原始义),或感情破裂后重新和好(引申义)。
由于交通、通讯的发达,现在该成语一般使用「感情破裂后重新和好」之意。
A中的成语讲述的都是「夫妻关系」。
B「负荆请罪」指廉颇向蔺相如负荆条请罪一事,出自「将相和」的典故,涉及朋友、将军、宰相之间的关系;「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原文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现在大家更熟悉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臣下的一系列关于君民关系的论述,如「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中成语分别为「朋友/将军和宰相(文武官员)」关系和「君民」关系,前后不同,排除。
C「结草衔环 青梅竹马」是本题易错项,前者意为「接受了您的恩情,我将结草、衔环来报」,和恩情、报恩有关;后者意为「男孩女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指少年少女的朦胧爱情关系,也指两人自幼在一起相识、玩耍直至长大的关系。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
「结草」出处为:
公元前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无儿子的爱妾。魏武子生病时嘱咐儿子魏颗:「我若死了,你一定要将她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魏颗之前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在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取胜,后世用「结草」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衔环」出处为:
相传东汉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方见一黄雀被猫头鹰攻击,坠落到树下。杨宝捡起黄雀回家后,将其放在铺垫有丝巾的箱子中,每天用黄花喂食,一百多天后黄雀羽毛长成后飞走。当天夜里,有一名黄衣童子自称西王母使者,赠给杨宝白环四枚,并对他说:「您和您的家人品质高洁,将来会做到三公这种级别的大官,的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就像这白环一样。」
后将「结草」「衔环」二典故合成一个成语,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即C中分别讲述的是「施恩与报恩」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异性好朋友(一般涉及爱情元素)」两种关系,前后不同,排除。
D「相濡以沫 舐犊情深」显然错误。前者用「鱼在困难时挤在一起相互分泌唾沫来共度难关」比如人们在遇到困难时用微博的力量相互帮助;后者用「老牛舔小牛的毛以示对它的深切疼爱」来比喻人对自己孩子非常疼爱,感情很深。
「青梅」「竹马」「草」「环」看上去似乎是比较有关联的事物,但需要注意的是,汉语中的成语经常使用「指代」这种手法,即使是同类事物的寓意也经常不同,如「马到成功」和「马失前蹄」等,因此不能靠想象做题,要真正掌握成语。
如果不理解AC中的成语,本题是很难做对的。

四、巧用「二十四节气歌」解题
【2015国考地市级卷13题】下列说法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A)小满时节,我国东部由低温导致呼吸疾病明显增多
(B)芒种时节,我国南方居民发现春困的感觉有所加剧
(C)处暑时节,我国北方医院里中暑病人相对有所减少
(D)雨水过后我国西部蚊蝇所传播的疾病开始明显增多

下列说法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A)小满时节,我国东部由低温导致呼吸疾病明显增多
(B)芒种时节,我国南方居民发现春困的感觉有所加剧
(C)处暑时节,我国北方医院里中暑病人相对有所减少
(D)雨水过后我国西部蚊蝇所传播的疾病开始明显增多
正确率30%,易错项D

本题综合考察了「二十四节气」和「常见疾病」两个知识点,两个知识点都比较常见,同时也比较容易被忽视,导致本题正确率极低。
「二十四节气歌」的上半部分一定要记住,而且也比较好记,内容如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A「小满时节,我国东部由低温导致呼吸疾病明显增多」中,「满(小满)」在「夏(立夏)」之后,既然已经进入夏季了,显然「低温」一词的描述错误,排除。
B「芒种时节,我国南方居民发现春困的感觉有所加剧」同样排除,「芒(芒种)」紧跟着「小满」,已经入夏一段时间,显然和「春困」的描述不符,排除。
C「处暑时节,我国北方医院里中暑病人相对有所减少」是本题正确选项,也是需要仔细分析的选项。
分析可发现,「处(处暑)」位于「秋(立秋)」之后,此时天气在白天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炎热,但早上、晚上已经变得很凉爽了,北方更是如此,因此「北方医院里中暑病人相对有所减少」的描述是符合事实的,正确。
D「雨水过后我国西部蚊蝇所传播的疾病开始明显增多」中的「雨(雨水)」位于「春(立春)」之后,而「立春」又位于「大寒」之后,根据「二十四节气」和「一年12个月」的基本事实可知,「雨水」在「大寒」之后一个月,此时不可能又大量蚊蝇出现。
事实上,「雨水」的时间基本可等同于正月十五,这个节气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雨水」意味着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多于降雪。
因此本题只有C描述正确。
本题千万不要把「雨水」理解为「这一天会下很多雨」,然后和「一场春雨一场暖」的谚语结合脑补。严格来说此题难度并不高,只要能背过「二十四节气表」,基本就能够推测出来。

五、一出现就易错的「地中海气候」
【2015国考地市级卷15题/省级卷13题】一跨国企业计划7月份在全球两个大城市同期举办大型室外活动。为避免降雨影响活动效果,选择下列哪两个城市最为合理:
(A)北京和纽约
(B)东京和马德里
(C)上海和伦敦
(D)罗马和洛杉矶

一跨国企业计划7月份在全球两个大城市同期举办大型室外活动。为避免降雨影响活动效果,选择下列哪两个城市最为合理:
(A)北京和纽约
(B)东京和马德里
(C)上海和伦敦
(D)罗马和洛杉矶
正确率55%,易错项A

首先扫一眼4个选项,可发现它们都是北半球的城市,因此排除「南半球城市,7月份在冬季」的情况,只可能是「夏季降雨少」,那么可以据此迅速想到这种情况说为「地中海气候」,其特点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通俗地说,它的北半球的主要分布地带为「地中海沿岸」和「美国西南沿岸」,本题D「罗马和洛杉矶」恰好位于这两个地区,正确。
本题纯粹考察「地中海气候」这个知识点,结果显示大部分考生并没有掌握。
这道题错误率高的重要原因是中国不存在「地中海气候」。

六、还记得基本物理常识吗?
【2015国考地市级卷16题/省级卷18题】下列俗语与对应的成语,二者本意所指属于同一物理现象的是:
(A)宝剑锋从磨砺出——百炼成钢
(B)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朱者赤
(C)小小秤砣压千斤——举重若轻
(D)近水楼台先得月——海市蜃楼

下列俗语与对应的成语,二者本意所指属于同一物理现象的是:
(A)宝剑锋从磨砺出——百炼成钢
(B)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朱者赤
(C)小小秤砣压千斤——举重若轻
(D)近水楼台先得月——海市蜃楼
正确率31%,易错项A

本题误选A的极多,反映了很多考生的初中物理掌握得并不好。
A「宝剑锋从磨砺出」和「百炼成钢」显然不是同一种物理现象。「磨砺」的本质是「压强」,即「接触面小,压强更大,显得锋利」;而「炼钢」是调整钢中铁和碳等物质的含量而进行冶炼,不涉及「磨砺」的过程,两者不是同种物理现象。
B「酒香不怕巷子深」和「近朱者赤」都描述的是「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扩散」,两者是同种物理现象,正确。
C「小小秤砣压千斤」涉及「杠杆原理」,「举重若轻」意为「这个人力气比较大,所以能够举起一般人举不动的重物」,不涉及任何「物理学原理」,两者不是一回事。
D「近水楼台先得月——海市蜃楼」显然错误。「海市蜃楼」是比较经典的「光的折射、反射」现象,「近水楼台先得月」中涉及的物理学原理较难看出,勉强来说和「光的直线传播」有关,两者不是一种事物。
综合考虑,本题B选项正确。
本题乍一看A选项很像正确答案,B选项最不像正确答案,但只要物理基础扎实,就很容易分析出两者的正误。物理学的题目往往错误率很高,一定要引起注意。

七、联想记忆与合理推测
【2018国考地市级卷17题/省级卷16题】下列情境不可能发生在19世纪的是:
(A)杰克打电话约玛丽一起去看电影
(B)史蒂芬逊乘火车到斯托克顿旅行
(C)约翰乘电梯登大楼楼顶拍照留念
(D)汤姆通过广播收听葛底斯堡演说

下列情境不可能发生在19世纪的是:
(A)杰克打电话约玛丽一起去看电影
(B)史蒂芬逊乘火车到斯托克顿旅行
(C)约翰乘电梯登大楼楼顶拍照留念
(D)汤姆通过广播收听葛底斯堡演说
正确率31%,易错项C

本题为「选非题」,因此可假设年份为1899年,分析4个选项,找出必定错误的:
A「杰克打电话约玛丽一起去看电影」中,「打电话」「看电影」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产物,从常理推测都是可以的。
该选项记忆点有二:一是「电话」和「贝尔」「爱迪生」紧密绑定,而回忆可知二人的主要发明都在19世纪做出;二是慈禧曾经看过「电影」(通过一些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到),而慈禧去世于1908年,说明很可能在1900年之前电影已经产生了。
B「史蒂芬逊乘火车到斯托克顿旅行」中「火车」毫无疑问在1899年是存在的,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代表。虽然「斯托克顿」在那个时候有没有火车站难以确定,但公考一般不会在这种地方设置干扰点,不必纠结。
C「约翰乘电梯登大楼楼顶拍照留念」是本题易错项,但「电梯」的科技含量是远远不如「电影」等设备的,毕竟那时候的电梯不是全刚才的密闭空间,更像一个动物园的大笼子……
D「汤姆通过广播收听葛底斯堡演说」是本题正确答案,和B中无需关心「斯托克顿」一样,本选项的核心不在于「葛底斯堡」这个地名,而在于「广播」。广播最早于1906年产生,此时已进入20世纪。
因此本题只有D中的情景不可能发生,D选项正确。
本题其实也可以推测。分析选项可发现,B必定可发生(不考虑地名),AC两者都是直接对电的使用,只有D是「电磁波」,是看不见摸不着甚至难以感受到的,科技含量显然更高一些,因此可推测D出现的时间最晚。
「常识判断」中的高难度题目往往可以通过各种技巧进行推断。

八、出的不太好的题目
【2015国考地市级卷18题/省级卷17题】对下列诗词蕴含的化学原理解释错误的是:
(A)蜡炬成灰泪始干——烃类的不完全燃烧
(B)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炸产生二氧化硫
(C)日照香炉生紫烟——多环芳香烃的升华
(D)洪炉照破夜沉沉——燃烧释放二氧化碳

对下列诗词蕴含的化学原理解释错误的是:
(A)蜡炬成灰泪始干——烃类的不完全燃烧
(B)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炸产生二氧化硫
(C)日照香炉生紫烟——多环芳香烃的升华
(D)洪炉照破夜沉沉——燃烧释放二氧化碳
正确率46%,易错项D

本题考察的比较复杂,但仔细分析还是可以解出的。
A「蜡炬成灰泪始干——烃类的不完全燃烧」明显正确,「完全燃烧」一般就放出二氧化碳、水等物质了,而「成灰」则说明燃烧不完全。
B「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炸产生二氧化硫」正确,爆竹使用的火药中含有硫磺,爆炸后会产生二氧化硫。大家可以回想下年三十的晚上,空气中是否弥漫着硫磺味?
C「日照香炉生紫烟——多环芳香烃的升华」描述错误,错误之处有三:
一是「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而不是「一个大香炉」;
二是「升华」为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
三是「多环芳香烃的升华」如果为真,那这个世界实在太可怕了,只要是多环芳香烃,很容易被太阳一晒就没了,那很多化工产品就失去了生产的意义了——除非产品永远见不到阳光。
D「洪炉照破夜沉沉——燃烧释放二氧化碳」是本题的易错项,但出的并不好。
虽然洪炉里面烧煤等燃料时,确实会燃烧并放出二氧化碳,但问题是「照破夜沉沉」对应的描述应为「燃烧发光放热」,D虽然也属于化学变化,但「蕴含」一词的表述是略为牵强的。
总体来说本题出的不太好,大家可以把重点放在学习4个选项对应的知识方面。本题ABC都可以结合生活常识去进行分析。

九、非常综合有趣的题目
【2015国考地市级卷20题/省级卷20题】中国古代在「室」内举办宴会,座位以西为尊,北次之,南再次之,东最次。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下列宴会座位安排符合礼法的是:


正确答案为:
(A)答案A
(B)答案B
(C)答案C
(D)答案D
正确率51%,易错项C

本题非常有趣,考察了很多角度的知识。其中不同位置的尊卑关系容易看出,但想要做对题,还需准确理解图中人物的关系。
A涉及孙策、孙权兄弟一家,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排列,符合礼法要求,正确。
B中可发现「苏洵」坐在了地位最低的「东」方,而「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此时无需考虑「黄庭坚」的地位,已经可以确定排除。
C难度较高,很多考生不太熟悉明朝中期的这些人物。该选项突破口在于「胡宗宪」,此人为嘉靖时期执掌东南的朝廷大员,从地位上来说比作为武将的戚继光、俞大猷都要高,坐在「东」方是不合适的,排除。
D一眼排除,奕訢属于晚清时期顶层的统治者,李鸿章虽然号为宰相,但两人之间还是有明显的地位差距的,因此「西」方必须由奕訢来坐。
综合考虑,本题A选项正确。
这道题反映了很多考生不熟悉中国古文化。注意本题要尽量从熟悉的名字或事物入手,不要纠结某个人具体的官职。

十、难度为0的高错误率题目
【2015国考省级卷第8题】下列关于地理位置的描述与城市之间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襄阳
(B)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南京
(C)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赣州
(D)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衢州

下列关于地理位置的描述与城市之间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襄阳
(B)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南京
(C)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赣州
(D)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衢州
正确率46%,易错项C

本题错误率非常高,但难度为0,因为这是一道「选非题」。本题无需思考原文出处或者了解每个字对应的具体地理位置,直接根据已有知识分析即可。
依次分析4个选项:
A「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襄阳」
「襄阳」位于湖北,从「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和《神雕侠侣——杨过襄阳杀蒙哥》也可知道其大致位置。
如果不知道「汝南」的位置的话,那么,北接「洛阳、洛水一带」,西接「秦(陕西)蜀(四川)」,南接「湖南广东」,东接「吴越(江苏、浙江一带)」符合题意,正确。
B「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南京」
该选项可一眼排除,南京的位置大家都知道,「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的描述显然都是错误的,实际应该大致为「位于江淮一带,西方和关陇地区距离很远,向北经过山东河北才能到达幽燕,西接荆湘」。
由于B的错误即为明显,此时无需考虑CD即可确定本题应选B,这道题难度为0.
本题CD的描述都是正确的,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仔细学习一下。需要注意的是,和「襄阳」「南京」相比,「赣州」「衢州」是比较冷门的城市,很多考生并不清楚它们的具体位置。
如果出现了很生僻的内容,需要注意结合题目「选是」「选非」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解答。

十一、对「四大名著」究竟有多么熟悉?
【2015国考省级卷12题】话说当时住持真人对洪太尉说道:「太尉不知,此殿中当初是祖老天师洞玄真人传下法符,嘱咐道:『此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在里面。上立石碑,凿着龙章凤篆天符,镇住在此。若还放他出世,必恼下方生灵。』如今太尉放他走了,怎生是好?」
关于这段文字所属著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神魔小说
(B)其作者与曹雪芹生活在同一时期
(C)「白帝城托孤」是书中的一个情节
(D)以北宋末年为故事背景

关于这段文字所属著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神魔小说
(B)其作者与曹雪芹生活在同一时期
(C)「白帝城托孤」是书中的一个情节
(D)以北宋末年为故事背景
正确率59%,易错项A

很显然,本题4个选项分别描述的是《西游记》「《红楼梦》同时期的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即「四大名著」的相关知识。
事实上题干讲述的是《水浒传》的背景,即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洪太尉放走一百单八个「魔君(注意「梁山108将在第一回就被定义了」)」之后和住持的对话。
该题目基本没什么难度,即使完全不了解这一情节,通过「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也能确定这是《水浒传》的故事。
本题意在考察考生对「四大名著」的熟悉程度。很多考生看到「魔君」就觉得和「神魔小说」有关,但问题是《水浒传》中真正涉及「神魔」的情节也仅有这一处而已(如果不考虑梁山和方腊战斗中的部分情节),整体上并不是所谓的「神魔小说」。
中国最经典的神魔小说就是《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