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
实验一: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
蛙坐骨神经干兴奋传导速度测定和不应期的观察
实验目的:
1.学习离体神经双相和单相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
2.分析和判断动作电位的波形,观察其波幅、时程及潜伏期。
3.学习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和不应期的观察。
实验原理:
复合神经干双相动作电位记录原理:
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神经兴奋的标志,当神经干受到适当强度的电刺激时,刺激电极下的神经纤维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膜传导。若将一对引导电极置于完整的神经干表面,当神经干的一端受刺激而兴奋时,动作电位将先后通过这两个引导电极处,便可引导出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偏转波形,称为双相动作电位。
复合神经干单相动作电位记录原理:
若将两个引导电极之间的神经纤维损伤,阻断其间兴奋传导,那么共奋波只能通过第一个引导电极处,不能传至第二个引导电极处,故只能记录单方向的电位偏转波形,称为半相动作电位。
强度法则原理:
神陉干是由许多不同直径和类型的神经纤维组成,因此神经干动作电位是许多神经纤维电活动的总和,是一种复合动作电位。与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不同,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幅度遵循“全或无”原则,其幅度在一定范围内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即为强度法则。
传导速度测定原理:
通过测定标本屏蔽盒中一段神经的长度(即传导的距离s)以及兴奋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根据公式,即可计算出动作电位在神经干上的传导速度v。在本实验中,通过同步采集两对引导电极所记录的复合动作电位,测量出动作电位通过这段长度神经干所需时间,从而计算传导速度。
不应期的观察原理:
可兴奋组织在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依此经过了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然后恢复至静息状态。组织兴奋性的高低或有无,可通过测其阈值大小来确定。先在神经干上施加一个条件刺激使其兴奋,再用一个检验性刺激落在兴奋过程的不同时间,检测神经对检验性刺激反应的兴奋阈值以及产生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以判定组织兴奋性的变化。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步骤:1. 蛙坐骨神经标本的制备
(1) 破坏蛙中枢神经系统
(2) 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
(3) 去皮
(4) 游离坐骨神经干
2. 连接实验装置
观察项目及结果分析(只作定性描述):
1、双相动作电位的观察
波形特点描述:出现两个方向相反的波峰,且第一个波峰的绝对值更大
阙刺激强度:0.110V,此时可观察到:出现动作电位,出现两个波峰
最大刺激强度:1.410V,此时可观察到:刺激强度增大但波峰的绝对值不变
当刺激大于阈刺激但小于最大刺激时,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可观察到:波峰的绝对值随刺激增大而增大
2、传导速度的测定
两对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1.5cm 传导速度= 25m/s
3、不应期的测定:条件刺激=检测刺激=最大刺激
当时间间隔>6.5ms时,检测刺激落在第一次兴奋后的不应期之外,此时可观察到:两次动作电位的值相同,产生的波峰绝对值相同
当间隔时间=5.5ms时,检测刺激进入第一次兴奋后的相对不应期,此时可观察到:第二次刺激后又出现一个动作电位,产生的波峰绝对值比第一次小
当间隔时间=1.5ms时,检测刺激进入第一次兴奋后的绝对不应期,此时可观察到:只有刺激但不出现双相电位,只有第一次兴奋的动作电位
4、单相动作电位的观察
用镊子将一对记录电极之间的神经夹伤,此时可观察到:有仅有一个正方向的波峰,即单相动作电位。
注意事项:
① 分离神经干时勿损伤神经组织,神经干标本尽量长一些;
② 实验过程中注意用任氏液保持神经干的湿润,但要避免标本上过量的任氏液造成电极间短路;
③ 神经干标本平直地放置于电极上,并与各电极保持良好接触;
④ 刺激强度应由弱至强逐步递增,以免过强刺激损伤神经干;
⑤ 两对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不宜过短,尽可能长一些;
⑥ 刺激应达到使神经干产生最大动作电位的最大刺激强度。
实验数据均由up实验时所得
仅供学习参考 请勿转载
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生理学机能实验实验报告册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