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导师介绍 | 中传协同创新中心

2021-01-14 09:38 作者:中传考研de核桃  | 我要投稿

中传协同创新中心

导师介绍


赵子忠


新媒体学术领军人物,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教授,白杨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教授。


中宣部媒体融合专家组专家,中央网信办智库专家,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高级顾问,新华社产品研究院顾问,人民网学术委员会委员,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专家组专家,文化部国家十部委联合办公室专家委员,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基金评审专家。


近年来受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委托完成进行推动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媒体融合发展中技术运用于导向管理、推动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等调研工作,参与完成媒体融合推进会、媒体融合重大项目验收工作,主持并参与几十项重大媒体研究课题,包括媒体融合、数字内容产业、互联网产业、社会化媒体、广播电视产业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数字新媒体产业的研究,几乎覆盖了所有重要的数字新媒体领域,包括数字内容产业、互联网产业(网络视频、网络新闻)、社会化媒体产业(微博的产业化、微信的产业化等)、广播电视产业(卫星电视产业、有线数字电视产业、移动电视产业、移动多媒体广播等)、电信产业(电信企业的媒体化、移动媒体产业)。


近年论文:

[1]直播电商生态和广电生态的融合与思考[J].中国广播.2020(11)

[2]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J].城市党报研究.2020(11)

[3]直播电商的传播理论、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及反思[J].中国广播.2020(09)

[4]中国智能媒体生态结构、应用创新与关键趋势[J].新闻与写作.2020(08)

[5]新基建:内容科技的支撑与动力[J].新闻论坛.2020(03)

[6]内容科技的主要特征与基本结构[J].青年记者.2020(16)

[7]“云生活”的场景传播[J].新闻与写作.2020(06)

[8]省级融媒体平台的模式与功能[J].新闻战线.2020(09)

[9]借势而为 在技术创新上寻突破[J].城市党报研究.2020(02)

[10]三个周期:全媒体引导舆论工作的思考[J].新闻战线.2020(03)

[11]传媒变革:5G对媒体的基本影响[J].中兴通讯技术.2019(06)

[12]媒体融合“省带县”模式:财富和包袱[J].新闻论坛.2019(04)

[13]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路径和关键[J].新闻与写作.2019(08)

[14]5G哲学与创新方向[J].青年记者.2019(19)

[15]内容与技术融合需关注的四个问题[J].青年记者.2019(18)

[16]“算法推荐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挑战[J].新闻大学.2019(06)

[17]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J].新闻战线.2019(11)

[18]5G传媒的空间在哪里[J].新闻论坛.2019(02)

[19]5G环境下广电的融合创新[J].电视研究.2019(04)

[20]新媒体技术在县级媒体融合中的应用[J].新闻论坛.2019(01)

[21]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模式与出路[J].网络传播.2019(02)

[22]长视频回归:5G与广电[J].视听界.2019(01)

[23]新媒体多元化的基本模型及其特征[J].现代传播.2019(01)

[24]媒体融合: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J].新闻战线.2018(19)

[25]5G对传播的影响[J].新闻论坛.2018(04)

[26]资本的局——风口下的知识付费[J].新闻论坛.2018(03)

[27]电视媒体融合需要理解信息革命[J].传媒.2018(04)

[28]媒体融合的几点思考[J].新闻战线.2017(17)

[29]对广电媒体融合若干问题的思考[J].新闻战线.2016(19)

[30]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问题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10)


陈斯华


陈斯华,高级编辑、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教授,互联网信息研究院互联网内容研究中心主任,中传视友公司创始人、CEO,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第三届北京市朝阳文化创意产业精英榜精英人物,第六届北京影响力“影响百姓经济生活”20强企业家。


论文:

[1]互联网媒介叙事特征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12)

[2]网络媒体叙事学研究的思考[J].现代传播.2010(05)


徐琦


广告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新媒体研究院副教授,硕导,国际互联网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骨干研究员,阿里巴巴集团全球优秀合作学者。中国“传媒蓝皮书”、“文化蓝皮书”、“广电新媒体蓝皮书”等重要行业专业杂志撰稿人。兼任华谊兄弟新媒体、北京地铁通城广告有限公司、尼尔森网联等企业的新媒体战略咨询顾问。多个新媒体账号创始者及实际运营者。


徐琦博士拥有近十年传媒、新媒体学术研究、教育培训及战略咨询经验。目前主要致力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及规制管理等领域研究,重点关注新媒体技术创新与商业变革、新旧媒体竞合及其影响,以及新媒体规制等方向的课题,曾代表研究院前往美国参与新媒体行业考察与交流活动。目前在教学、科研、国际交流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任务,长期与国内外领先互联网、新媒体公司开展联合研究与深度合作。


徐琦博士在科研方面具备丰富的课题经验:近年来,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并承担、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及社会委托课题。同时,作为核心项目成员(合同书署名前三位)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等重大科研课题。


积极投身科研工作的同时,徐琦博士长期跟进传媒业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密切追踪全球新媒体领域的新技术、新商业与新思想,坚持积微致著、学以致用,并乐于将前沿观察与深度思考及时成文以供交流,研究成果广受赞誉,为学界争鸣、业界实践提供了交流参考与决策依据。最近三年间,徐博士已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半数为CSSCI索引刊物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与此同时,徐琦博士长期担任北京地铁通城广告有限公司、尼尔森网联、华谊新媒体集团等企业的新媒体战略咨询顾问,并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提供传媒及新媒体相关主题培训,在该领域兼备学术积累、实战经验与良好口碑。


近年论文:

[1]辅助性治理工具:智媒算法透明度意涵阐释与合理定位[J].新闻记者.2020(08)

[2]中国智能媒体生态结构、应用创新与关键趋势[J].新闻与写作.2020(08)

[3]美国传统媒体如何融入智能语音生态[J].出版发行研究.2019(09)

[4]电视与电商的融合发展研究——创构大视频电商生态[J].电视研究.2015(12)

[5]电视与电商融合发展之路径探析[J].电视研究.2015(05)


卢迪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教授、博士。2012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至2004年期间,曾就职于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担任展览策划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产业、移动互联网、国际传播大数据应用;承担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研究》。


致力于新媒体、移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在新媒体、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与传统行业融合的商业模式、应用产品、市场营销、用户研究等方向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近年来,曾主持、参与了数十项大型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文章等研究成果十余篇,为中宣部、广电总局、文化部、文物局、共青团中央等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专业支持和理论支撑。特别是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应用和大数据应用方向的行业实践性研究,为广电、文化、旅游、国际传播等领域的行业企业提供了思想指导和业务实践支持。


近年论文:

[1]从4G短视频到5G“大视频”[J].视听界.2020(03)

[2]新闻“移动化”与直播“常态化”:5G技术推动新闻与直播深度融合[J].现代传播.2020(04)

[3]双轮驱动媒体融合全面深入发展[J].中国报业.2020(07)

[4]5G新媒体三大应用场景的入口构建与特征[J].现代传播.2019(07)

[5]高校党建新媒体传播的理论、方法与策略[J].中国编辑.2019(06)

[6]5G背景下智能媒体的场景与应用[J].视听界.2019(03)

[7]终端入口抢占先机 布局5G家庭视听应用新生态[J].电视研究.2019(04)

[8]5G背景下移动媒体行业发展的问题与思考[J].电视研究.2019(02)

[9]移动传播技术发展背景下的传媒智能化演进[J].中国编辑.2018(07)

[10]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智能媒体发展与管理[J].现代传播.2018(05)

[11]网络视听政策管理下的网络综艺深耕时代[J].视听界.2018(01)

[12]移动视频平台新变化的特征、动因与管理对策[J].视听界.2017(01)

[13]中国新媒体影视作品类型化的市场分析[J].中国电视.2016(04)


张斌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北京市教育网络信息顾问、新媒体国际协同创新促进中心专家、中国校园微电影联盟常务理事,曾任清华大学网络行为研究所综合室主任、研究员。于2011年12月在北京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网络社会、电子政务、新媒体服务及文化产业管理等领域的理论研究,近年来从事新媒体与微电影数字艺术融合研究,并获得较为广泛的学术影响。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数十篇,所指导的学生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微电影比赛中获奖,曾承担多项国家有关部委的政务平台研究和信息化研究课题,曾担任国家“十五”科技项目负责人,“部长科技基金”项目负责人等。2005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3等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社会网络群体分析、政务决策服务研究、信息社会的国家治理、新媒体微视频、环境媒体与智慧城市研究等。


赵敬


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新媒体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兼任国网-中传数字新媒体联合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评审专家,日本信息通信产业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产业、网络视听、新媒体影视等。


作为负责人,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学科基地项目《北京视听新媒体产业政策研究》、国家广电总局《EPG 数据信息传输安全技术研究及应用试验》、中央网信办《媒体融合背景下重点新闻网站发展定位及发展理念研究》、人民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视频自制节目分析》、中国传媒大学《移动互联网视频业务发展研究》,带队开展《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电影发行研究》《中国 3D 电影发展研究》《中国电影后产品发展研究》等。曾出版全面研究网络视频行业专著《对话:中国网络电视》,在日本出版《「地域メティア力」の比較研究》(著作)、《情報産業としてのツーリズム》(论文)并出版,围绕新媒体产业及网络视频、移动视频领域已发表十余篇论文(含 CSSCI),并长期为《中国视听新媒体蓝皮书》及重要行业专业杂志撰稿。 


近年论文:

[1]供需视角下县级融媒体的定位与策略[J].新闻战线.2019(03)

[2]中国新媒体影视作品类型化的市场分析[J].中国电视.2016(04)


宋凯


韩国世宗大学艺术学博士在读、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现任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党委副书记、移动互联与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韩国世宗大学艺术学在读博士、交叉学科青年人才。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技术顾问专家、神华集团新闻舆情项目评审专家,首都经济传媒研究基地特约专家、长沙广电集团项目专家,国资委舆情项目专家。


著有《社会化媒体:起源、发展与应用》《新媒体健康传播》《信息素质概论》、《融媒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发展趋势研究》。


近年来,累计发表中英文论文 20 余篇,成果 120万字,11篇发表于 CSSCI 核心期刊。主持横纵向项目共计20项,科研经费累计150余万。

完成系统开发两部:思致舆情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的剧本内容生产辅助系统。此外,曾获得 2016 年中国传媒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2高校图书情报学发展论坛论文二等奖及 Poster案例奖,2018-2019年度高校影视学会学术成果推优论文三等奖。


研究领域: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舆情监测与可视化、广播电视、移动互联网技术、社会化媒体、情报学。


主持负责国家语委重点科研项目《面向人工智能的话语意义计算研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基于大数据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网络舆论环境研究》;广电总局中广联合会学术理论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问题研究》;国资委重大招标项目《国资委舆情监测可视化平台》。人民日报社合作项目《中国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纪录片制作》。


近年论文:

[1]互动剧叙事的桎梏与创新[J].中国电视.2020(10)

[2]音乐类综艺节目中的听觉审美现状及创新路径[J].当代电视.2020(10)


韩霄


中国传媒大学移动互联与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近年论文:

[1]从情感内化到表达:电视受众注意力的社交媒体平台延伸[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02)

[2]饮食文化类纪录片的空间叙事探析[J].当代电视.2020(09)

[3]社会化媒体用户:融合文化下电视社交化的推动者[J].中国电视.2018(02)


申金霞


女,河南商丘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数字媒体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等。


近年论文:

[1]全球公共危机时代的来华留学舆情:现实图景与应对之策[J]. 对外传播.2020(11)

[2]抗疫医院建设阶段网络流行语的游戏化现象分析[J].东南传播.2020(10)

[3]来华留学教育舆情中自媒体报道框架的多元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7)

[4]音乐传播中的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分析——以音乐综艺节目《国乐大典》为例[J].艺术传播研究.2020(01)

[5]教育舆情研判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0(02)

[6]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平台的事实核查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9(03)

[7]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事实核查方法探析[J].现代传播.2018(11)

[8]新媒体语境下假新闻治理的困境与对策——以美国拉斯维加斯枪击案为例[J].中国记者.2018(06)

[9]事实核查新闻:内涵、实践与挑战[J].新闻与写作.2017(11)

[10]公民新闻:大众传媒公共性的实现路径[J].现代传播.2016(01)


刘若歆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论文:

[1]  新媒体技术在县级媒体融合中的应用[J].新闻论坛.2019(01)514

[2]  媒体融合: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J].新闻战线.2018(19)394

[3]  App应用的生存之道[J].声屏世界.2015(04)


王保华



中国传媒大学高教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研究领域:教育舆情、网络舆论、网络舆情等。


最新论文:

[1]全球公共危机时代的来华留学舆情:现实图景与应对之策[J].对外传播.2020(11)


顾洁


顾洁,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媒体研究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访问学者。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副教授,担任互联网信息专业03视听新媒体方向导师,新媒体编辑教研室主任,演播中心主任,中传—京东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新闻传播研究》(CSSCI来源集刊)责任编辑,英文期刊《Global Media and China》责任编辑,国家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研究中心研究员,汕头大学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获“北京市青年英才”、“《环球时报》公益基金会第三届‘希望英才’青年学者”、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学会奖、首届青年新媒体学术研究“启皓奖”等奖励和荣誉。


主讲课程:《融合新闻学》《融合新闻报道与制作》《Digital Journalism》(双语课程)


主要研究领域:互联网治理、国际传播、媒体融合、网络视频等。


主要著作与教材:

顾洁 (2018)《非英语国家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 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顾洁 (2014)《YouTube用户能动性:媒介实践论的角度》.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顾洁, 郇睿 (2017)《演播室节目制作》.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郭艳民, 顾洁 (2015)《摄影构图》(第三版).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近年论文:

[1]5G时代物的回归、视频化社会构建与电视转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

[2]新文科视域下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04)

[3]媒体融合发展的“湖北模式”:机遇与经验[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02)

[4]共享与共赢:湖北“长江云”媒体融合转型的坚守与创新——张建红副台长访谈录[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8(01)

[5]美国报业发展现状与转型策略——对美国四家主流报纸的考察[J].传媒.2019(06)

[6]“创业+资本”:南京广电融合转型战略[J].新闻战线.2019(05)

[7]短视频新闻的主流价值传播策略[J].青年记者.2019(06)

[8]非英语国家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J].社会科学文摘.2019(02)

[9]墨西哥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对《改革报》的抽样调查及内容分析[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7(01)

[10]非英语国家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J].现代传播.2018(11)

[11]媒介研究的实践范式:框架、路径与启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06)

[12]奥地利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以《萨尔茨堡新闻报》涉华报道为例[J]. 对外传播.2018(06)

[13]超越刻板:意大利媒体呈现的中国形象——以《晚邮报》涉华报道为例[J].当代传播.2018(03)

[14]社交媒体时代的公民政治参与:以新闻价值与政务微博受众参与互动关系为例[J]. 国际新闻界.2018(04)


注:本文整理于中传协同创新中心官网、知网等,仅供参考,最终导师名单以官方通知为准。



导师介绍 | 中传协同创新中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