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布析─《靖玄录》7、8集小评(上官争先)

2019-07-16 23:37 作者:一片綠葉  | 我要投稿

    本文件进度真的飞快,跟魔封形成强烈对比,占云巾跟香如昔的兄妹恩怨,一集就讲清楚,如果是魔封少说可以拖个30集;涤瑕快剑才刚出场,大家就知道他是琴狐,远望蓝衣蒙面人,足足拖了快一档才自爆。

 

    剧情主轴将视角抽离被连车好几轮的中原,集中在南域,并且不是以中原为主视角切入,而是以在地人鹿老怪跟琴狐小兵展开人际关系网,架构有点像天外南海,格局则类似北域,以权力斗争为核心的江湖恩怨。

 

一、上官争先六博教学(六博与兵学)

 

    想不到编剧连六博都拿出来用,还以为只是装装兵玑的样子,想不到是真要用典。

 

    汉代兵道分四流派:

    

    兵权谋(正奇加上其他三类的统合兵学,《孙子》属此类)

 

    兵形势(阵法操练与实际布阵跟用兵,如《尉缭子》)

 

    兵阴阳(讲究天时与阴阳,常有玄幻故事,像《黄帝》)

 

    兵技巧(谈剑、弋、弓等兵器训练与使用)

 

    六博是古人向天交流的游戏,〝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史记‧殷本纪),武乙下场是被雷轰杀,为五雷轰顶的原始起源。

 

    仙人互博并非仙人打架,而是仙人以六博为戏,谈定天下大势,六博属兵阴阳学说之一,是兵学与阴阳学说的合流。

 

    上官争先「兵玑」之「」不是指他多会用兵,而是他会六博,略通兵阴阳。

 

    他自己讲,「六博生死棋乃先人流传,是上官世家不外流之阵法,在这个世上理应惟吾,通晓排布破解之机。」

 

    先人应是玄裳跟凰觉,五玑是他们所选,其中玄玑与兵玑最为针锋相对,编剧写他们两个皆选用中国术数典故,用以陪衬两人敌对的形象。

 

    之前提过占云巾的咏鹿乾坤道布是以十二消息卦配上北斗七星、二十八星宿,而六博跟栻盘起源颇相近,栻盘中间一样是北斗七星、外布二十八星宿,栻盘本就是古人观星的工具,类似今天的星座盘。


    唯一不同栻盘中间是圆形,六博是方形,因古人的宇宙观〝天圆地方〞,栻盘观天为圆、六博象地为方。

 

    六博之前提过,一样可用做占卜,为博局占,是从龟甲占演进而来,毕竟神龟难得,每次占卜就要杀龟烧龟壳,不符经济效益,博局占可重复使用,布置较为简单。

 

    一样都是神人沟通,后来龟甲占也改换形式,两者互为取代关系。

 

    顺带一提上官争先所拿的〝规矩镜〞,是汉代铜镜分类的一种形式,专指有TLV纹饰的铜镜,不过戏中似乎更像印玺,而非铜镜。

 

    TLV纹饰指的是镜饰中心四边各有一T形(红色圈起处)、对向为L形(紫色圈起处)、往四角对向为V形(黄色圈起处),因其与木工用具的「规、矩」相似,故名为规矩镜。


    后经考证,规矩镜的TLV纹即是六博棋盘的纹路,铜镜铭文书写〝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左龙右虎掌四彭(旁)、朱爵(雀)玄武顺阴阳;八子九孙治中央,刻具博局去不羊(祥)〞。

 

    随着汉代铜镜出土越来越多,相似的铭文一再出现,代表具有普遍性,因此规矩镜的纹饰确认全为六博博局,规矩镜就是博局镜。

 

二、上官争先六博教学(规则)

 

    六博究竟怎么玩?

 

    虽然具体玩法不明,要等到海昏侯墓的六博棋谱正式公布,才有辨法知道初始棋子摆法、顺时针或逆时针等细节,但大致的规则,从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互校,能推测出轮廓。

 

    首先,六博的玩法并非一成不变,如同麻将有十三张跟十六张一般,六博因为流传时间跟地域差别,有许多变体。

 

    有时同样是六博的记载,在不同古书的玩法规则看来很不一样,不是书上写错,而是真的规则不同,从现今流传的记载,主要有两种玩法:

 

    1.吃掉枭即获胜

 

    「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是杀所贵也,儒者以为害义,故不博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2.比算筹,筹多者胜

 

    「博法,二人相对,坐向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

 

    用碁十二枚,六白六黑;又用鱼二枚置于水中。

 

    其掷采以琼为之。琼畟方寸三分,长寸五分,锐其头,钻刻琼四面为眼,亦名为齿。二人互掷实行碁。

 

    碁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枭)碁,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

 

    每牵一鱼获二筹,翻一鱼获三筹。若已牵两鱼而不胜者,名曰被翻双鱼。彼家获六筹为大胜也。」(列子集释注引古博经)

 

    汉代以前多用第一种,汉代以后多为第二种,戏中所用是第二种,剑子即那只被牵的鱼。

 

    要了解怎么行棋,先了解棋盘怎么看,六博棋盘跟后代棋种不同,棋盘没把线全划出来。

 

    戏里的六博棋盘四边中间L开口方向是错的,全部画反了。

 

    出土的六博棋盘分三种形式,主要区别在于有无四边的斜线存在,第一类的没画、第二类如戏中,以圆圈取代(或神兽、祥端,即戏中所用的棋盘)、第三类则有画斜线,形式虽不同,玩的方法一样。

 

    这棋盘乍看很难懂要怎么下,因为棋盘的联机没有画全,要将各棋道的联机往四端连接,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棋盘的下法并非如后代是下在格子里或点上,而是有时走格子、有时走线、有时走点。

 

    棋盘上的行棋各处则以「方、畔、揭、道、张、究、屈、玄、高」九字要诀标明,每字都有其古义,用以表示在棋盘之处,除了上面的用语,更常见是另一种「方、廉、揭、道、张、曲、诎、长、高」。

 

    两种标示法可以互换,「畔」可换成「廉」、「究」可换成「曲」、「屈」可换成「诎」、「玄」可换成「长」,各字有其训诂原意,我无意讲解文字学,只要知道这些字有意义就好,照字意可以填入棋盘位置。

 

      戏里用的是第一种标示,我用的是第二种标示,可以画成下面的图。


    总共可以画出80个行棋位置,由于目前没有更多资料,不知道是80个位置全部能行棋,或有些地方会被省略。

 

    博局占因为要符合干支数目,所以只留下60个位置,现在推测行棋的方法,就是依其干支排列,配合「道揭畔方、方畔揭道究屈玄高、高玄屈究」(西京杂记),戏里用的也是这四句。

 

     这四句是两两回文,〝张道揭畔方、方畔揭道张〞是由外向内,又由内向外,或者可以转弯改道。

 

    〝张究屈玄高、高玄屈究张〞可能顺时针行进,也可能逆时针行走,直直走一个方向到底再转到另一方向;如果能逆行,可以无限循环,可能性不高,应该会固定行走方向,不然会打不完。


    一颗棋子只能走在同一条道上(每条走道分内外道),才会发生「争道」,〝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史记‧吴王刘濞列传),因为玩六博引发的命案。

 

    此命案后来牵连很大,皇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此事后来成为吴王举兵理由之一,是谓〝七国之乱〞。

 

    转换走道唯有到〝张〞,所以口诀设计全以〝张〞为中心,如果〝张〞被卡住,即无法进行跑道转换,此路不通,只能另寻出路。

 

    有没有想过汉景帝当时如何用六博杀人?除非六博棋盘是金属或石质,不然用六博棋盘杀人难度有点高,还好考古出土解答这个问题。

 

    汉代完整的六博游戏究竟有哪些东西?马王堆的遣册(古人随葬品名单)有明确的记载并且伴随实物出土。

 

    博一具:博局一、象其(棋)十二、象直食其(棋)廿、象筭卅枚、象割刀一、象削一、赤绠博席,长五尺、广四尺,白里、蔡周掾(缘)。

 

    里面有刀,用以刻筹计分,有刀要杀人容易许多。


    既然有完整博具,就能核对《古博经》的内容,六博是因为白黑棋各6,普通棋子称为散,立起称为枭,并以6根竹箸行棋为名,「投六箸,行六棋,故云六博。」(后汉书注引楚词王逸注)

 

    由于汉代是以争算筹为主的玩法,戏中也用此规则,因此讲解规则以此为主。

 

    6根竹箸为半月形,以分正反,如同现今韩国的掷柶戏,不同之处在于六博是6根竹箸,掷柶戏如其名,是4根木棒,六博总共有7种步数,分别为:

 

    全正(6步)

    51(特殊,可立棋为枭,因此戏中上官争先让五步,等于让一枭,可再掷一次)

    4正2反(4步)

    3正3反(3步)

    2正4正(2步)

    1正1反(1步)

    全反(0步,可能有处罚)

 

    也能用茕(骰子)或琼(陀螺骰子)取代,汉代大多改用茕。

 

    茕据出土有两种,一为十四面、一为十八面,汉代以十八面为主,马王堆即是十八面骰。


    骰子很简单,骰到多少走多少,可能古人跟现代人一样是喊:「十八啦!」

 

    可以看到步数只有一到十六步,另两面一是骄(枭)、一是妻畏(媿),摇到骄,散立刻变为枭,再摇一次;摇到妻畏,枭降为散,并停掷一次。

 

    骰子有一颗跟两颗的玩法,戏里六博山庭是摆放一颗骰子,与马王堆相同。

 

    「博尽关塞,周通无门」,上官争先这两句化自「博尽关塞之宜.得周通之路」(尹文子),这是用琼的口诀。

 

    「所掷头谓之琼。

 

    琼有五采,刻为一画者谓之塞,刻为两画者谓之白,刻为三画者谓之黑,一边不刻者五、塞之闲(间),谓之五塞。」(后汉书注引鲍宏博经)

 

    空白面:0步

    塞:1步

    白:2步

    黑:3步

    五:5步


    要怎么算筹?

 

    棋盘中间方格为筹池,内置直其食(鱼),戏里是用剑子当鱼,唯有枭能吃鱼,散要成枭有两种模式:

  

    一、丢到五正一反或掷出骄

    二、行棋将散棋停在〝方〞,即能为枭

 

    牵一鱼为2筹,要先将枭停在〝方〞,之后带回〝高〞即得筹,如果行棋途中被另一方的枭击杀,对方得3筹。

 

    唯有枭能吃棋,枭能吃枭及散,要停在同格方能吃,枭为2筹、散为1分,游戏结束比算筹,筹多者胜。

 

    六博的玩法跟韩国掷柶戏有很多雷同之处,反而跟中国象棋不像,韩国掷柶戏是中国四维戏传入韩国后的改良,而四维戏脱胎自六博,六博可谓掷柶戏的老祖宗,玩法自然相似。

 

三、上官争先与秦假先之战论搅屎棍哲学的异同

 

    搅屎棍,英文为shit-stirrer,其意为爱搬弄是非、喜欢制造事端者。

 

    老秦跟令公此次嘴炮论战,是搅屎棍天下第一人对后起之秀的训导,身为霹雳第一搅屎棍,老秦已很久没发挥他的光采,一直是我觉得很失望的地方,每每沦为他人陪衬。

 

    难得看到编剧试着帮老秦重现光采,纵使表现跟老剧尚有差距,但此用心值得鼓励,借此来谈谈两人搅屎棍功力的差别。

 

    老秦以前是土公仔出身,因为身份低贱,正反两道自恃身份,不屑对他动手,因此他能为人所不能为,老剧的黄段子他跟荫尸人贡献超过一半。

 

    身为一个搅屎棍,要有两个本事:

    

    1.不怕臭

    2.愿意搅

 

    搅屎棍的存在价值,在于他们洞悉权力运作规则、或了解人性弱点与需求,如果毫无能力,一上来就胡搅蛮缠,往往未得其利,先得其害,会被自然淘汰,也难以爬上高位。

 

    而老秦为何是比别人更高一层的搅屎棍大师?因为他搅的真是屎,并且搅的角度清奇,伤害较低,本来就要有人来执行这些下三滥或不好上台面的事。

 

    本次情公子找上令公,为何令公不用对付龙宿一行人的方法对付老秦?

 

    很简单,因为情公子背后是鹿老怪,而鹿老怪是为公事找上他,只是两人一个不愿拉下脸、一个等着看人丢脸,双方僵持不下,「前日边墙崩陷,上官争先已尽职责,解决过一回,这使他有可以冷眼旁观之借口。」(靖玄录第3集)

 

    老秦看得很明:「明明你们都是南域的人,为何不自己去跟那个上官争先讨?」

 

    鹿老怪:「有时让第三者出面,才能避开无谓冲突。」

 

    「这样我知道意思。」他就是从这里知道令公忌惮鹿老怪,而他知道令公最好〝面子〞,不服输,尤其不能输给鹿老怪,这是他的死穴,也是老秦的保命符。

 

    前面是吹嘘,令公也知,要赶他出去,但老秦一直抓着一点不放,他吹这么多就是要激起令公的求胜欲,「免两刻钟,就能拆破你的伪装」,老秦抓到了!

 

    时限,永远是赌局大忌,尤其这么短的时间,要拖台钱很容易。

 

    话可是令公自己说的,他只是借题发挥,而且他一提「弥天之土的母源」,令公立刻知道他是占云巾派来,那更不能输,所以令公提出的条件:「将占云巾输给我的消息,广发武林。」

 

    这才让老秦得逞,令公当然知晓老秦使下三滥招式,明明是他输,硬将黑的凹成白,如果不是他背后有鹿老怪,早动手了。

 

    老秦还故意加一句:「你赚到名声,我看连那鹿巾,也会对你刮目相看。」都讲这么明,还能不给吗?

 

    边墙依然要补,不然外来人士越来越多,令公认为很危险,说不定豁青云就是从琴狐顾的墙破洞钻进来。

 

    这是个各方皆不吃亏的事,却因五玑的内部矛盾一直拖着,老秦担当突破点,帮各方乔出谈的空间。

 

    跟老秦相反,上官争先是把各方的斡旋空间耗尽,他不是无能,给月冷燕城的评价,「无来由的同情是讽刺或别有居心,不得而知;善信人,易成人之工具,在未确认事实之前,任何情绪动作,都是入人罗网。」

 

    在不涉五玑、削他面子之事,他可以看得清,但只要有人胆敢削他面子,孰不能忍,他跟龙宿的冲突症结在此,他极好面子,比任何事都重要,所以一抓到鹿老怪的弱点,他甚至能假造缘由,就为泄愤。

 

    搅屎棍烦的地方在于,反击他们的成本太高,如非必要,大家皆避而远之,不愿沾染自己一身屎,况且搅屎棍眦睚必报,除非下狠手断他们的根,不然只要抓住机会,如同鹿老怪一般,会被狠狠报复。

 

    搅屎棍另一特色是损人不利己,但在他们眼中,损人就是最大的利己,龙宿就是撞在这里。

 

    公平的说,令公是有能力的,但作为搅屎棍,为面子所役,他的上限很低,只要抓住此点,即能反制他。

 

    老秦拔高之处在哪?

 

    在于他通透人情,且大局观极好,知道哪些人能惹、哪些人不能,不会单为搞事而搞事。

 

    手段不入流、人却不下流,对于他人,他有着比一般人更敏锐的情感认知,这点后来几乎被编剧所遗忘,跟为大义如何的先天不同,他有着更贴近人心的能力。

 

四、杂谈

 

    剑玑身为玄玑跟兵玑的缓冲,在阴谋排布下,迅速殒命,他一死,五玑的冲突很快就会白热化,像兵玑能力有限,强的看不上眼、弱的惹不起,反而能在夹缝中生存,说不定会活的比玄玑还久。

 

    风月主人用的推背图的确是古书的图,并且编剧是真的用里面的签诗,像五玑皆亡的图是第三十八象,签诗:门外一鹿,群雄争逐;劫及鸢鱼,水深火热。编剧是一字不改的照用。

 

    画着夜飞天解围的图是第四十二象,签诗:美人自西来,朝中日渐安;长弓在地,危而不危。剧情安排也是照着签诗写。

 

    这档用很多中国术数的内容,是不是跟玄裳跟天扇子有关?天扇子跟玄裳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北冥风举的梦中,他是唯一受到殛心能而没爆体之人。

 

    不论云展拂煦、碧扇玉坠皆是玄裳身上偑件,他们的装扮也有相似之处,是玄裳反璞归真之体吗?他喜欢吃的扇贝形状,跟殒石掉落后飞离的那两片异物好像,似乎有什么关联。

布析─《靖玄录》7、8集小评(上官争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