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教我的自我认知之路,从内圣到外王

2023-06-22 12:18 作者:啊吽嘻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一名在北京工作的白领,平时喜欢读书、旅行、做瑜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通过阅读《道德经》来提升自己的自我认知和生活品质的。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我第一次接触《道德经》是在大学时期,当时只是出于好奇和兴趣,没有太多的思考和体会。后来工作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压力的增加,我开始感到迷茫和焦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我又拿起了《道德经》,想看看老子的智慧能否给我一些启发和指引。

没想到,《道德经》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境界,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和世界。我从中学到了以下几点:

认识“道”。

“道”是老子所言之最高境界,也是宇宙万物之始之母。它无形无象、无为无不为、无名无字、无始无终、无极无垠。它既超越了物质、精神、规律等一切有形有象有名有限的事物,又包含了它们,并赋予了它们生命和运动。它既是造化之源,又是归宿之地。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认识“道”,就是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原和规律,就是认识自己存在和行动的根本和方向。只有顺应“道”,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

修炼“德”。

“德”是“道”在个人或社会领域的表现和实践。“德”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道德或德行,而是指一种与“道”相符合的品质或能力。“德”也不同于智慧或技巧,“智慧者多忧”,“技巧者多窘”。“德”是一种超越智慧和技巧的境界,是一种清静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修炼“德”,就是修炼自己的心性和行为,使之与“道”相合,使之达到一种自然而然、不费力、不求功的境界。只有修炼“德”,才能体现“道”的妙用,才能成就“内圣外王”的功业。

实践“无为”。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也是《道德经》的主旨。“无为”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强求、不干预、不抗争。“无为”也不是指放任自流,而是指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退为进。“无为”也不是指消极懈怠,而是指主动适应,灵活变通,因势利导。

老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贵乎天乎!夫唯天,尚能以无为而治天下耳。”。

实践“无为”,就是实践老子的治身、治国、治天下的方法。在治身方面,“无为”就是保持清静、淡泊、谦让、柔弱等品德,在养生方面,“无为”就是遵循自然的节律和规则,在修道方面,“无为”就是顺应“道”的运行和变化。在治国方面,“无为”就是让百姓自由自在地生活和发展,在用兵方面,“无为”就是避免战争和暴力,在统治方面,“无为”就是尊重民意和民智。在治天下方面,“无为”就是让万物各得其所,在和平方面,“无为”就是实现大同和谐,在政治方面,“无为”就是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对自己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学会了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处事待人、如何适应环境、如何实现价值。我觉得《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名著,也是一部生活指南。它教会了我如何从内圣到外王,从而达到人生的完美境界。

如果你也想提升自己的自我认知和生活品质,我强烈推荐你阅读《道德经》,相信你会有所收获和感悟。如果你喜欢我的分享,请点赞评论关注哦!谢谢大家!



《道德经》教我的自我认知之路,从内圣到外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