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中的捷克斯洛伐克轻武器
这篇也被封得话我可能就要停一整子了:

1938年,在英法纵容下,NC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虽然国防工业发达,武装力量约130万人,20个装备精良的常备师加上38年九月动员的总共差不多37-38(一说40)个步兵师。

不过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几乎没有抵抗侵略者。由于 1938 年 9 月 30 日签署的《慕尼黑协定》,德国吞并了苏台德地区,1939 年 3 月中旬,捷克斯洛伐克l导人同意让德国占领该国,德国在这建立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与此同时,斯洛伐克在柏林的支持下获得正式独立。

如果不是因为试图“安抚侵L者”的西方Z客的背叛,捷克斯洛伐克军队本可以对国防军进行严重抵抗。



德国人获得了武器储备,这使得装备 9 个步兵师、一些警察和辅助编队成为可能。到捷克步兵进攻波兰时,德国用这些装备了五个步兵师,以及许多较小的单位和子单位。由一个摩托化旅和两个步兵师组成的斯洛伐克军团也参加了德国方面的波兰战役,他们还配备了从捷克斯洛伐克继承的捷克装备和武器。

斯洛伐克在分割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的财产时,总共收到了 713 门野战炮、24 门高射炮、21 辆装甲车、30 辆小坦克、79 辆坦克和 350 架飞机。

到 1940 年底,又有四个步兵师装备了捷克武器,到苏德开打时,德国武装部队和德国卫星国军队中可用武器的很大一部分来自捷克斯洛伐克。

直到德国投降,纳粹积极利用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国防工业。捷克共和国根据德国订单生产小型武器、火炮系统、装甲车和战斗机,一直持续到 1945 年 5 月。
参与生产轻武器的捷克斯洛伐克企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不复存在,1918 年 10 月 28 日,布拉格的Z权移交给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国委员会。几乎在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成立后,与邻国的领土争端就开始了,并伴随着边界的武装冲突。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国民ZF被迫加强军队并装备现代武器。为此,除了扩大现有国防企业并使其现代化外,还在建造新的武器工厂。

因此,1919 年,斯柯达公司在斯特拉科尼采建立的分厂南波希米亚兵工厂(Jihočeská zbrojovka)(现称为 Česká zbrojovka Strakonice (CZ))在斯特拉科尼采市建成。

随着1933年NC德国的兴起和苏台德地区分lie主yi的逐步升温,捷克斯洛伐克ZF决定将西部的重要生产力大举东迁。捷克兵工厂在摩拉维亚东南部的乌赫尔布罗德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兵工厂——也就是现在的CZUB(21年收购柯尔特的那个)。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效率最高的制造厂之一,建厂第一年就成功应对了航空机枪的高额生产需求。

而斯特拉科尼采老厂则在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占领后改成生产战略物资。另外一家Zbrojovka Brno,可以说是捷克国防工业中最古老的企业 ,直到 1918 年它还是维也纳炮兵兵工厂的一个分厂。
手枪
第一款在捷克斯洛伐克生产并被他们军队和警察正式采用的“国产”手枪是 ČZ vz. 22。

不装弹的重量为 640 g。长度为155毫米。枪管长度89 mm。有效射程可达30米,弹容量为8发。

ČZ vz. 22是基于毛瑟设计师Josef Nickl与1915年设计的1915型的基础上设计的,发射Nickl 9 毫米弹。这种弹药实际上是 .380 ACP 弹药的一个版本。

总的来说,当时的捷克斯洛伐高层喜欢这把枪,但专家们要求它使用9×17毫米弹药筒,而且还需要对枪管、准星、撞针和扳机的设计进行改进。此外,军方对它也不太满意也要求改进。
ČZ vz. 22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24年,共生产了2万多支,供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和警察使用。

这种手枪的主要缺点是所用弹药的威力与设计的复杂性,因为这种设计方案通常用于为更强大的9mm帕弹设计的武器中。ČZ vz.22后来发展成了ČZ vz.24,一款使用.380ACP弹药的手枪。新型号ČZ vz. 24更加精简,更易于使用,看起来更厚重一点,但是手感更舒服。
ČZ vz. 24手枪 :
捷克斯洛伐克军方注意到其可靠性、耐用性和易用性。以及其生产中使用的优质材料和高质量的工艺。直到1938年,ČZ vz.24共生产了超过10万支。并且得到了毛瑟公司的许可。

ČZ vz.27手枪是一款基于CZ vz.24手枪但使用 .32 ACP 弹药 (7.65x17mm)的手枪。与以前的型号不同,它制造更简单、更便宜和更可能。

事实证明,布拉格军火厂 Ceska Zbrojovka 的 Strakonice 分公司的设计师和管理人员的计算是正确的。新的7.65 毫米手枪比以前的9毫米手枪卖得更好。因此这些 ČZ vz.27中很少有被捷克斯洛伐克军队采用的;在其国内, ČZ vz.27的客户主要是安全机构、财z部和警察。同时,ČZ vz.27用来自卫也还不错。
根据参考数据, ČZ vz.27至少生产了62-65万支。其中超过452,500支是在德国占领期间制造的。它还有一个带有消音器的版本

德国吞并捷克共和国后,ÇZ vz.22,ÇZ vz.24 和 ÇZ vz.27 被德国和斯洛伐克的武装部队和警察使用,编号为 Pistole 22(t)、Pistole 24(t) 和 Pistole 27(t)。由于捷克手枪的威力严重低于德国的鲁格P08与瓦尔特P38,因此它们主要配备不直接参与敌对行动的单位列如:警察、安全和辅助单位,以及高级军官。据说其中一支被那个传奇的男人:多米尼克布鲁斯在科尔迪茨城堡解放时从守卫那里缴获了。
冲锋枪
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在 Zbrojovka Brno 企业工作的设计师兄弟 Frantisek 和 Josef Koutski 开发了 ZK-383 冲锋枪。

最初,这种使用9毫米帕弹的武器被设计为在短距离战斗中为步兵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的一种武器,并被认为是一种装有手枪弹药的“超轻型机枪”。使用的概念影响了这个这款冲锋枪的特征。它具有相对较大的尺寸和重量,一个快速更换的枪管,就像机枪一样,左侧的弹匣井,两脚架以及调整射速的能力。
可以将其射速从500发调整为700 发/分钟。在机枪模式下从两脚架射击时使用要使用700 发/分钟的射速模式。
ZK-383P冲锋枪
除了步兵“超轻机枪”之外,还生产了一种没有两脚架的轻型ZK-383P警用冲锋枪。

考虑到战后时期出口和发布的其他版本,包括所有改装的ZK-383在内总共生产了约 20,000 支。捷克斯洛伐克军队中很少使用这种冲锋枪,但是由于做工质量高,这种武器吸引了一些海外买家,包括了保加利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ZK-383冲锋枪的生产从二战期间一直持续到1947年结束。



ZK-383冲锋枪 服役于党卫军部队和个别辅助警察部队,一定数量的 ZK-383Р服役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警察。

1942 年,带有竖插弹匣的 ZH-403 冲锋枪 (Waffenwerke Brunn MP.42) 进行了测试。该样品通过了工厂测试,但是由于生产成本高,并无大量生产。
步枪

捷克斯洛伐克从奥匈帝国独立后,捷克斯洛伐克从奥匈拿到的得到了约20万支步枪。直到 1920 年代末,他们步兵的主要武器仍然是发射8 × 50 毫米 R弹药的曼丽夏吗M1895步枪(vz1895)。

曼丽夏M1895步枪:

这款步枪和K11和k31一样都是直拉式的。

曼丽夏M1895,可以通过一个5发的弹夹供弹,从上方插入弹仓。当所有弹药被发射完后,弹夹会从下方的窗口掉出。

这步枪的射速优于其他栓动式步枪(老李的话。。另外说)。训练有素的射手每分钟可以进行 20 次经过瞄准的射击。

早在 1919 年,Zbrojovka Brno 工厂就开始生产第一批曼丽夏1895步枪的配件,然后是这些曼丽夏步枪的改装件。曼丽夏M1895的生产一直持续到了1922 年 6 月。但是,它们使用的弹药一直生产到了1934 年。

随后,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的制式步枪在过渡到发射7.92毛瑟弹(8毫米)的Vz24步枪时。他们装备的所有曼丽夏M1895步枪都从一线作战部队撤出并送往仓库。还有一些曼丽夏被转换为发射7.92 × 57毫米弹药,它们被出口销售,保加利亚就买了一大批。


1938 年,捷克斯洛伐克库存里面的曼丽夏步枪(从奥匈继承的)被德军缴获。

德国人将其中约一半的曼丽夏M1895 步枪交给了他们的盟友,或者配备给了辅助部队(也有斯洛伐克的部队),与末期发给了RM冲锋队的成员。

vz.24步枪:
自 1919 年以来,布尔诺的企业就开始尝试生产他们自己版本的带有纵向滑动旋转螺栓的 Gewehr 1898 步枪。在 Waffenfabrik Mauser AG 向捷克斯洛伐克提供大量金属加工机器后,事情开始了以及技术文档。

捷克斯洛伐克毛瑟的第一个版本被指定为 M1898/22。这些是捷克斯洛伐克修复的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和期间生产的步枪。此外,德国人还移交了枪械部件,捷克斯洛伐克设计了新步枪。

与具有 40 毫米枪管的Gew98相比,捷克斯洛伐克设计师将其枪管长度缩短至590 毫米。他们设法用这些零件组装了 42,000 支步枪,这些步枪被命名为 Vz.23. 型号,后来使用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零件组装的则叫VZ24。

VZ24还有了一种狙击步枪版本,它带有瞄具支架和向下弯曲的拉机柄。
Vz 12/33卡宾枪

此外,捷克斯洛伐克生产了更短的版本,称为 Vz 12/33 和 VZ 16/33。卡宾枪有一个 490 毫米的枪管、一个弯曲的拉机柄和一款新的刺刀。


在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VZ.24步枪被德军采用,名称为 Gewehr 24 (t)。

而一些为捷克斯洛伐克宪兵与财z卫队生产的警用卡宾枪 Vz 16/33 的在德军那里的名称为 Gewehr 33/40 (t)。

这些卡宾枪的产量很大,到 1943 年初,捷克共向德军交付了超过 25 万支Gewehr 33/40 (t)。德国还向他们的盟友罗马尼亚提供捷克步枪和卡宾枪,因为罗马尼亚本来就使用VZ24。

由于尺寸相对较小,Gewehr 33/40 (t)卡宾枪在山地部队、机载/车载和工兵部队中很受欢迎。当然它也因为短导致的后坐力大使部分士兵诟病。

一直持续到1944 年底,捷克的工厂才停止生产步枪和卡宾枪。虽然此时步枪的外观与战前水平相比已经明显恶化,但做工仍然很好。
ZH-29半自动步枪:
在二战前,捷克斯洛伐克是少数几个制造自动步枪的国家之一。伊曼纽尔·荷力克 (Emmanuel Holek)在1920年代末于捷克布尔诺兵工厂设计的半自动步枪。他同时设计有ZB26式轻机枪,故ZH-29的闭锁系统、枪机及导气杆结构与其很相似。生产有三种型号:常规型枪管长740毫米、缩短型枪管长600毫米、卡宾型枪管长545毫米,此枪升级型为ZH-32。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1929年才生产的ZH-29步枪是应我国的订单设计制造的,当时我国急需速射轻武器来对抗RB侵略者。

当时东北军第一批购买150支ZH-29和100支ZH-32,他们原本想仿制以大量国产,但当九一八事变东北被日军占领后计划作罢。

粤军也购买33枝ZH-32。

日本东京电气工业亦曾于二战期间尝试仿制过此枪,改为发射日式6.5毫米口径子弹,但由于命中率未如理想而未获采用,此样枪最后于战后被驻日美军缴获。希腊、罗马尼亚、立陶宛、土耳其和埃塞俄比亚也购买了小批量的ZH-29 自动步枪。1930年代出现了ZH-32和ZH-36的改进出口型,在细节上与原始型号有所不同。

捷克斯洛伐克军队测试了这款半自动步枪,但没有下订单。理由是他们的将军们认为现有的栓动式步枪对步兵来说已经足够了,操作半自动武器的成本和复杂性更高。


与vz24相比ZH-29稍重。即使是空枪的重量都达到了4,5 kg。在德国控制捷克武器工厂后,德国ZF拒绝生产这款半自动步枪。尽管如此,仓库中的数百支ZH-29、ZH-32 和 ZH-36 还是落入了占领当局的手中,随后被党卫军和斯洛伐克部队使用。
好了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有美国老兵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缴获了一支ZH29)
如有小错误,或者语法不通,打错字的情况,我很抱歉,快3点了我顶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