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热的一点小看法
国考热一方面说明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毕业生的去向、出路窄,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而诞生的规模庞大的毕业生群体难以在现有的产业结构中完全合理消化。另一方面,在公众意识中,剖析毕业生参加国考的动机大多在于“地位”“体面”“稳定”“铁饭碗香”等。 但如果仅用“铁饭碗香”来定义备考公务员群体,只能显示出持“铁饭碗香”观念群体的浅薄。或者可以说,代表了社会竞争激烈形势下焦虑在观念上的投射。 实际上在京的中央部委公务员薪资待遇并不算优渥,衡量北京的物价,部委公务员的生活其实也并不宽裕。由于工作难度大、案头任务多、要求高,尤其不能出差错,并不是什么轻松的差事。 “城外人”只看到体制内香,却不知其辛苦。 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名校毕业生对于建设祖国、参与社会治理充满了热情。例如,北京大学创建于国家危亡的1898年,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早已熔铸进了北大人的品格中。在2018年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北大校友创作歌曲《我的一八九八》,其中“我的未名博雅,我的家国天下”唱出了北大人的情怀。 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时任校长邱勇在讲话中说道:“清华人最高的荣耀,就是把自己奋斗的足迹印刻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 南开大学作为周恩来总理的母校,也孕育着强有力的红色基因。 越是好的学校,越是优秀的大学生,越有着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意识。其选择,也远远不仅为了个人。公众对于国考热,尤其是名校生进体制的现象,仅仅持有“铁饭碗香”的固有观念显然是失之偏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