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入门
★ 关于现象学 这是产生于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一支现代西方哲学思想,其代表人物是埃德蒙德•胡塞尔(1859-1938),他是现象学的创始人。1900年和1901年以两部分分别出版的《逻辑研究》宣告着现象学运动的开始。 现象学影响的深远之处在于解决了西方传统中“
自我中心的困境
”,
减弱了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互动中怀疑主义的色彩
,认定了认知对象的
实存性
,是一场哲学的解放运动。 现象学就是
理性在可理解的对象面前的自我发现
。
“现象”的过程是
:
我们可以明见事物的存在方式,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揭示了对象,同时也揭示了我们自己。
现象学的任务是分析“
事物给予我们的显现,和作为事物的显像的接受者,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一问题。 在价值观层面而言,现代、后现代的哲学家主张我们过一种没有“真理”与“理性”的生活。这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和演替对传统的本质主义、理性主义的超越。
而二十世纪之交的现象学,主张如果我们要过人的生活,就必须履行责任和成真
。 本文将现象学的基础知识,按照认知的逻辑顺序进行逐一介绍。 一.意向性
意向性,是现象学最基础的思想。意向性说的是:
一切意识行为都指向某些对象
。 这句话不需要多么深入的理解,它的含义只需要通过字面意思即可理解。它的意思是:我们的所有意识行为和经验活动,都是有一个靶子的,指向某一个对象,“这个杯子很好看”,即是对于该杯子的意识活动。但是,意向(intend)在现象学中是一个专有名词,它和我们通常所说的行为的“目的”不同,后者是一种我们行为的目标。
因此,现象学是用于
人的知识活动的分析
的理论,不是运用于有关
人的生活活动
的理论。
可是,这不是一句
废话
吗?我们简直都是把其作为一个基本公理,一句不言自明的、与实际生活脱轨的心灵世界的描述,当我在想有关这个杯子的事情时,我的思维当然是指向这个杯子的啊,这有什么可大讲特讲的? 但是,现象学的意向性,正是以如此一句“废话”的姿态,打破了传统的对意识行为的认识,是对意识活动的认知的解放。原来,在
笛卡尔
传统、
霍布斯
传统和
洛克
传统那里:
意识和经验首先是指向自身的,而不是直接指向外部世界,他们不认为事物是直接呈现给我们的,而是我们的知觉首先发现了心灵世界的一些印象和意识,然后经过心灵的推理过程,把这个印象、这个意识与外部的一个东西联系起来。
在这样的认知论的世界里,当我们想象我们的心灵世界,它总像一个黑洞洞的盒子里,一个只有内部散发着思维的光亮的物体,它与外部世界是完全隔绝的,它的意识活动,都是人人各异的幻觉,是每个人心灵的自我投射、主观投射。这
是怀疑主义的倾向,是不可知的姿态——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是如何走出自己之外的。也因此,世界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无法真正地认识世界,那是自我的投射罢了。
所以,现象学是一场运动,一场解放,一场革命。它告诉我们:
对象是实存的,别再怀疑了,我们的意识活动都是有所指向的,我们的心灵不是被关在黑盒中的那个闭锁的事物,而是一个公开的事物,它公开了自己的活动,并把自己表现在外,而不是局限在自己的范围之内。
一切都是外在的。
我们的意向活动,并不如同笛卡尔所说的,意识的内部结构没有什么区别。
意向活动的形式其实是丰富多样的,而且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总是相互交织。
比如,我们在看一个杯子的时候,实行的是知觉性意向活动;在看一幅油画的时候,实行的是图像性意向活动;在回忆某事的时候,实行的是回忆的意向活动;进行判断的时候,又是其他的意向活动…… 基于意向性这个东西,我们还可以作一些延伸的思考。比如:如果没有意向性,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转向自己的私人世界,去在我们每个人不一样的经验世界中生存,我们不会在一起争论“我们应该做什么”“真理是什么”。也就是说,如果否认了意向性,就是否认了“心灵会趋向真理”。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通过现象学,我们被促使重思思维、推理和知觉的公开含义,它有助于我们重新承担人作为真理执行者的责任。
现象学就是这样一场解放,它告诉我们放下怀疑,去分析对象,和对象被呈现给我们的过程中的这一整个现象。 二.从一个立方体说起
意向性这么好,可它有什么用呢?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我们必须拿意向性这个家伙来试试手,看看它究竟能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结论。在现象学的分析中,不乏那些高度复杂的对象和过于困难的分析过程,那不利于我们的初探和入门,因此,我们通过对一个立方体的分析,来初步体会——现象学是怎么用的?以及,初步感受现象学的理论风格。
这是一个正方体,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简单几何体,我们都知道,它有六个面。当我们如图所示地看向它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有三个可见的蓝色的面,而由于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它还有三个面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这蓝色的面,我们叫它为“
侧面
”(side)。在这个视觉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三个
可见
的侧面,我们知觉到三个
隐蔽
的侧面。这里的可见和隐蔽,在现象学中,叫做
在场
和
缺席
。所以,我们直接意向到了这三个在场的侧面,而“
共同意向
”(cointend)着那三个缺席的侧面。我们来通过主客观的对比,来分析一一下这个初步的视觉活动。
客观层面
:我被给予了一个混合物,它由在场的侧面和缺席的侧面组成,正在被观看者(立方体)是在场者与缺席者的混合。
主观层面
:我的知觉/观看活动,是由充实的意向和空虚的意向所构成的混合物,一部分意向着在场者,另一部分意向着缺席者。 所以,把立方体引申开来:
一切的经验都包含着这样的混合——在场和缺席的混合;充实意向和空虚意向的混合。
静止的观看太片面,如果动起来呢?如果我们用手转动这个立方体,或者我们绕着它行走,我们的观看活动会随之变化。刚才看不到的面转到了我们可见的地方,看到的面转到了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因此:
在场和缺席开始运动,充实意向和空虚意向开始互相转化。
再进一步,如果我们面对更复杂的对象呢?
假如,这个立方体焕发着茶花的香味,当我们动用嗅觉去知觉它的时候,我们就得到了更多的潜在的“侧面”。同理,我们的听觉、味觉等,都会让更多的潜在侧面进入在场的状态。
所以,我们来分析对这个立方体的最基本的视觉经验活动,我们得到了三层内容:
1.侧面(side)
这一内容,我们已经明白它是什么了,当我们完全从正面观看立方体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正方形的面;当我们稍稍旋动它,那个面发生了变形,夹角发生了变化;再进一步旋转,原来的那个面几乎快要变得像一条线段;再经过旋转,我们看到了呈现出三个面的立方体。一个侧面可以被按照不同的方式被给予,正如这个立方体可以在不同的侧面上被给予。
2.视角面(aspect)
如前文所言:
侧面的每一个被给予方式被称作
视角面
。当它正对着我们时,它是一个正方形的视角面;旋转一定程度,成了梯形的视角面;再选择,形成了多边形的视角面。一个侧面可以被通过多种视角面被呈现,一个立方体也可以被通过多种视角面被呈现。
3.外形(profile)
想象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先选定一个角度、一个视角面去看那个立方体,然后原地闭上眼睛片刻再睁开,我们的视角面还是原来那个,但是时间变化了,这个视角面呈现的内容具有了时间上的多样性,这闭眼前后的两个
瞬间的视图
(view)叫做外形。外形在变化,当然不仅仅是时间导致的多样性。 比如:我和小明观看一座寺庙,阳光下,我站的这个位置看过去,寺庙的景观特别美丽,我叫小明到我站的位置来看寺庙。而小明来到我刚才的视角面,以完全相同的视角面发起观看,但是他经验到的、意向到的外形,与我刚才的是不同的。小明与我,在生理因素、感官状态、情绪状态等等无数因素上都不相同,这导致我们经验到的寺庙景观和获得的外形是不同的。 ○
因此
:侧面和视角面,是主体间性的;外形,是相对性和主体性的。
所以,这三个内容,我姑且称之为现象学的“三面”。其中:
侧面和视角面是具有主体间性的,它们无论对哪个人而言,都是一样的,谁都能得到同样的信息。
但是外形,是因人而异的。
总之,对于一个对象来说,它的这“三面”,充满着许许多多的不同的层面,但它们都是在一个同一性的背景下缓缓展开的——
所有这些侧面、视角面和外形的多样性,都属于同一个立方体。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该立方体的同一性=该立方体的所有外形的总和
。因为,同一性的维度与“三面”的维度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理解为同一性的维度要高于后者。 高到何种程度呢——同一性的重要性,在我们一开始就提出的意向性那里表现出来了。
意识的意向性,更进一步阐释,是指意向着对象的同一性,而不是意向着那些被呈现给意识的一连串显像。
对象的同一性对于我们而言,可以是充实意向,也可能是空虚意向,同一性也可能在意向中出错误。此外,同一性是所有人都可以得到的,不是我们投射到显像中的东西。 同样的,我们作一个延伸思考,用来认识到笛卡尔等人的局限性所在。如果我们能认同:侧面、视角面和外形三者彼此之间存在着诸如上述的差异,那么,“笛卡尔们”所构想的心灵世界就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后者存在,那么侧面和视角面只不过都是内在于我们的东西,我们被给予的只能是关于外形的一些信息,对象就只能通过这些外形被建构出来,这样建构出来的对象,不能区分开侧面、视角面和外形,而这违背了它们三者之间明显的区别。 评论:(现实)是显(现)出来的果(实)、也叫(现象),是动物、植物、人物的想法、说法、做法,三方面的(法力),这个前半作用力,遭到后半反作用力的反索反噬反馈,象残缺的(配件)共同组装组合合成成形的(后)面的结(果)~后果、成果了结实了才显象、现象,(现)出果(实)即~现实 ★ 复习回顾 在上一章,我们主要探讨了现象学的最基础的观点——意识的意向性,并通过对一个立方体的观看经验和分析,展示了现象学分析的一个简易例子,并且引出了在场、缺席、充实的意向、空虚的意向、侧面、视角面、外形、多样性、同一性等关键的基础概念。对于意向性,现在我们可以认识到:
意向性既肯定了
事物的实在性
(外在世界是实际存在的),又肯定了我们的脑海中的思维活动永远都是针对某个对象的,还指出我们的思维活动实际针对的是该
对象的同一性
。
而对于同一性,我们可以认识到:
事物的同一性都是通过事物的多样性呈现给我们的,但是
事物的同一性
并不和
事物的诸多呈现方式
位于同一个维度——它不是
一颗苹果不同时候不同角度的外形的总和
,而是
超越了这颗苹果所有那些可以被我们知觉到的外形+其他可能的、但是没有被知觉到的呈现方式的总和
。
这一点我们会在本章进行详细的介绍。 三.现象学的三大形式结构
本章节,我们从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继续探索现象学的基本概念。在现象学里,有三大最基本的形式结构,它们分别是:
A.部分与整体的结构
B.多样性中的同一性的结构
C.在场与缺席的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同一性
记住这三个基本形式结构,它们是我们在进行现象学分析时离不开的“范式”,换言之:
现象学的工作,就是让我们在讨论每一个特定的话题的时候,追问该话题中——部分和整体的结构是怎样的?多样性和同一性分别是指哪些部分?在场的和缺席的分别是什么?
现象学的风格似乎微微流露出来:它没有一个恒定的结论,但它提供了方法,指出了我们应该避开的思维陷阱,让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三个结构中的前两个,是过去的哲学已经系统讨论过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里讨论了
部分和整体
;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包括经院哲学家们,也曾讨论过差异中的同一性,即“
多中的一
”。但是,第三个结构——
在场与缺席,是胡塞尔现象学原创的研究角度、是现象学的特色之处。
但是,这三个结构在现象学中的地位都是重要的,我们按照这个顺序来理解它们。
(一)部分与整体
一个整体,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
实体性部分
(piece)和
要素
(moment)。这两个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横向对比来理解:
实体性部分
:是一包薯片中的一片、是一颗苹果树上的一颗苹果、是一支军队中的一个士兵。 要素:比如“红色”,它不能脱离任何表面、光和空间而实存;比如“视觉”,它不能脱离眼睛的扫射运动、头部的转动、视点的移动等因素实存;比如“音调”,它也不能脱离声波而实存。 这就是实体性部分与要素的区别。 一片薯片,不需要依赖其他任何薯片而存在。但是,“红色、视觉或者音调”们不同。再比如电流(安培),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电压(伏特)、电能(瓦特)等部分而实际存在的电流,要素具有对其他部分的依赖性。 当然,薯片并不是永远作为实体性部分存在的,有时,它也是一个要素。比如,如果我们需要看到那片薯片,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知觉到那片薯片,在这一知觉意识活动中,那片薯片就不能脱离它的背景而被知觉到,这一情况中,它呈现出了要素的特征。总之,一个特定的物项(item),可能有时是实体性部分,有时是要素。 刚刚提到了“红色”。红色,是一种色调。色调,作为一个部分,是一个要素。色调是通过颜色才实际存在的,被人意向到的,因此,色调
奠基于
颜色,反过来说,颜色为色调
作了奠基
。同理,视觉奠基于眼睛,眼睛为视觉作了奠基;音调奠基于声音,声音为音调作了奠基。也有一些复杂的情况,比如:明暗奠基于色调,但色调奠基于颜色,所以,明暗可以间接地奠基于颜色,但色调是直接地奠基于颜色的。
“奠基”帮助我们理解了要素的依赖性。
事实上,一个整体或者一个
实体性部分
,可以被称作一个
具体物
(concretum),也就是可以作为具体的个体而实际存在并被呈现给我们的事物。而要素呢?虽然我们强调了要素不能脱离实体性部分存在,但是我们刚才一直在谈论要素,并且在脑海中思考和理解要素,理解“红色”“音调”们,这是因为我们是在
单单谈论要素本身
,它们是
抽象物
(abstracta)。 具体物和抽象物的观念与我们的常识和直觉都不陌生,但是,重点在于,我们有时会在思维中犯错——
把抽象物当作了具体物,这个谬误叫做“
误置具体性
”
。 我们有能力抽象地思考和谈论抽象物,这是因为我们能够使用语言。语言有一种能力——它做了一个补全工作,补全了那些抽象物脱离不了的其他要素,补全了那些抽象物脱离不了的整体。
但是,语言的这个功能有一种潜在的危险性,它让我们误认为:我们可以独立地谈论某个要素自身,而不用管那些与它紧密联系的其他部分。
我们渐渐误认为:视觉可以脱离开眼睛独立存在,红色可以脱离开颜色独立存在,三角形这一概念可以脱离某处的一个实际的三角形而存在。这就误置具体性的谬误。
所以,现象学很多时候在努力地做这样的工作:告诉人们,某个东西不是一个独立的东西,而是一个非独立的东西,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要素。 基于此,我们又能意识到“笛卡尔们”的谬误了。心灵被他们认作一个黑盒内部的封闭空间,它与外部世界被分离开来,仿佛心灵就是一个实体性部分,一个独立整体。这是不对的,心灵与它的对象相联系着,与世界和世界万物相连。我们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把心灵与外部世界分离开来。 说完心灵,再来说说“
灵魂
”。我们都看过各式各样的恐怖片或者奇幻电影,当我们谈及灵魂时,我们总会想到一个半透明的幽灵形象,漂浮在半空中,具有自己的意识而没有肉身……这一认识,同样是误置了具体性。
灵魂是人的要素,它与身体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想象中的幽灵形象,是一个脱离了有机实体的实体性部分,甚至是有时先于其肉身而存在的一个实体,这是一种歪曲的理解
。当然,我们也必须说明: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并不如同色调与颜色之间的关系,每一个具体的整体,都有它部分与整体的结构的差异性。但无论如何,最起码我们要知道:想要理解灵魂,就要记住它不是一个可以与身体分离的事物,不能脱离开它的有机身体而得到理解。 除了这个常见的错误——“误置具体性”,我们还会以各种形式错误理解部分与整体的结构。有时候,我们只联系了整体中的某些部分,而忽视了其他部分;有时候,我们把某一个要素看作和另一个要素完全相同的部分;有时候,我们过度夸大某一要素的重要性。
霍布斯认为契约关系是社会的整体,然而契约关系只是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再比如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马克思对经济的过度强调…都有这样的影子在其中。
最后,只要我们在思考,我们就是在联系某个事物的部分和整体。部分和整体的结构、实体性部分和要素的差别,都是我们思考不可避免的内容。
(二)多样性之中的同一性
再复习一次——
意向性的概念是:意识是指向对象的同一性的。
还记得那个立方体吗,它通过多样的侧面、视角面和外形,向我们呈现一个立方体的同一性。那个寺庙,在我和小明的眼中是不同的外形,但我们获得了寺庙相同的同一性经验。总之:
事物是通过它的多样性来呈现它的同一性的
。这一结构不仅在我们关于所有物质对象的知觉中都适用,事实上,在一切能够被呈现给我们的事物中都适用。下面,我们来举例考察三个不同的意识过程中这一结构的作用。
语言
:我说了三句话:“我吃掉了苹果。”“苹果被我吃掉了。”“I ate the apple.”这三句话彼此并不同,但它们表达了同一个事实。看,语言中的多样性和同一性的结构就在此体现出来了。如果我们加入更多的变量——我用不同的音量说出同一句话,它们也增加了这句话的多样性,但它们仍然指向同一个事实。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发散思维,如果我用手语表达这句话呢?如果我用身体姿态来表达呢?因此:
事物的呈现方式总是“溢出”的,总有缺席的、潜在的呈现方式围绕在事物周边——
事物总是比我们所知所见保留着更多的显像
。此外,要注意,“我吃掉了苹果”所表达的这一意义或者事实,是一个要素,它必须借助实体性部分的存在方式才能实存,我们要时刻避免“
误置具体性
”的谬误。
历史
:对于抗日战争,不同的人的认识方式是不同的。抗战老兵曾经亲自参与了它;抗战老兵在今天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的回忆活动,是以另一种方式参与了它;在新闻中阅读这篇报道的读者,是以另一种方式参与的;参加抗战纪念仪式的人、坐在课桌前上历史课的小学生、抗日战争电影的观众、甚至当年的日军士兵,均是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这个事件。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方式可以呈现这个历史,但是这个历史的同一性在所有这些方式中都是不变的。
审美
:比如,我喜欢听苏打绿的音乐。可是,他们的同一首歌曲,在录音室的版本,和某一场演唱会的版本,和某一场live house的版本,都是各不相同的,乐器的演奏和诠释、人声的演绎和表达,都有着多样性。甚至,在我听同一个版本时,由于我心境的转变,情绪和状态的变化,也都让我有不同的感受。可是,这些多样性的背后,始终是这首特定的歌曲的同一性。 所以,我们发现,语言、历史、艺术还有这里没有列举的无数个意识活动中,多样性与同一性的结构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现象学的工作意义,在这里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它深入每一个不同的情况,澄清在每一个特定的情况中,多样性和同一性具体是怎么运作的
。 但是,回顾我们上述的举例和分析,我们发现:我们预设的情况,都是一个主体对一个或者多个对象的意识活动。对象一侧的讨论是充足的,但是
主体一侧是单一的
。假如我们在主体一侧引入更多的个体呢?通俗地说,假如我们引入更多的人呢?我独自前往欣赏寺庙,与我和小明一起前去欣赏寺庙,显然是存在差异的。也就是说:
因为他人的加入和在场,因为主体间性的加入,事物的多样性和同一性变得更加丰富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
它加入了既相对于我,又相对于他人而存在在那里的维度
。 这个丰富性的增加,意味着意识活动的可能性的增加。让我们再来一个例子: 我和同事小明都参加了单位的一个饭局,中途大家在聊天,领导讲了几句,似乎也并没有什么深意,这时候,我瞟见小明的脸上流露出一丝心领神会的微笑,但我却毫无这样的察觉,在我看来,领导那句话并没有什么深意。但是,小明的反应却触发我的反复咀嚼和思索,最终有一天,我突然领会了领导当时那句话的言外之意,并深深佩服小明的人情世故。如果不是小明那个淡淡的心领神会的表情,如果是我单独和领导聊天的话,我根本不可能领悟那句话的弦外之音。 这个例子体现的就是更多的主体的在场,所创造出来的更多的可能性。我们把小明的表情赋予“我”的最终理解的可能,称之为“领悟力”。 在这一部分的末尾,我们应当重申第一章就强调的一点——
同一性不是事物所有外形的总和,同一性不与它们位于同一个维度。同一性的维度超出了显像的维度,是通过所有这些已知的或者可知的显像,和其他未知的而可能的显像都能够呈现出来的东西。
最大的疑问在于:
同一性到底是什么?
它根本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东西!
就算纯粹在思维中思考它,也总感觉同一性与我们隔着一层面纱,不能被清晰地把握。可是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同一性绝不能被还原成、或者被缩小为某一个显像——
那首歌曲绝不能被限制为某场演唱会的一个版本
;那个意义绝不能被限制为某句特定的话或者某个特定的语气才能表达的要素。
因此:同一性是难以把握的,但它却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经验活动中的一个部分,我们要通过现象学的工作,找回并强调同一性的实际存在性。
(三)在场和缺席
前两个结构,都是漫长的西方哲学史系统讨论过的观点,现象学给出了具有现象学色彩的解读,但毕竟不是首创。而在场与缺席的结构,以及在场与缺席之间的同一性(
是的,这两者之间依然具有同一性,和多样性背后的同一性一样,指向对象
)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独创性理论。让我们直接从一系列之前已经接触过的表述和一些新的知识入手: 1.
在场
是
充实意向
的相关项。充实意向瞄准在场的部分。 2.
缺席
是
空虚意向
的相关项。空虚意向瞄准缺席的部分。 3.
事物都是在缺席和在场的混合中被给予的。
4.
在场和缺席总在相互转换。
5.
对在场的对象的意向活动,叫做直观。
6.
直观没有复杂的、抽象的深层含义,它指的是:某个事物对我们在场。(为什么要用这么别扭的定义方式,我们在后面会解释)
7.在主观意识的两种形式——
充实意向
和
空虚意向
之外,还存在着一种辨识行为(act of recognition),即——
认定行为
(act of identification)。同一性是认定行为的相关项。
认定行为是直接指向同一性的
。 让我们一个一个来。先举个例子:在我和小明的对话中,我们决定去观看一位歌手的演唱会。小明去买票,我们在微信交流着对于演唱会的想法。在演唱会当天,我们驱车前往场馆,路上谈论着歌手和演唱会。到了场馆走向座位的途中,我们依然在讨论和想象。而演唱会开始之后,随着歌手登场、开始演唱……我们在此之前的
种种想象和讨论——种种空虚意向
,随着演唱会进行而一一转化为
充实意向
。我们开始
直观歌手
,直观这场演唱会。而随着演唱会结束,歌手退场,我和小明离场……充实意向又回到了空虚意向,只不过,现在的空虚意向是建立在
回忆
上的,而来之前的空虚意向是建立在
想象
基础上的。 所以我们大致模拟了一个场景中在场和缺席的混合,充实意向和空虚意向的混合。我们之前说:直观是指事物对我们在场。那么,反过来,与直观相对的那个空虚意向,是指向缺席之物的,也就是指事物在缺席的状态下被意向。
正是因为现象学如此重视缺席,所以它才使得在场的被凸显出来,使得直观被凸显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直观的定义,隐含着对缺席的
否认
,直观
依赖
缺席来确认自身)
现在,我前面一排的木头桌子上,有一本教材,我直观到了这本教材,切切实实。可是,这个直观是怎么实现的?现象学告诉我们:是由于我们知道那个教材缺席的场域——那个空荡荡的、没有教材的木头桌子表面,教材缺席的场域和教材在场的场域具有本质的不同,所以:
在场是通过缺席的被消除被给予的
。
另一方面,我们的思维惯性告诉我们:我们能察觉到的东西都是实际存在的。
当我们谈论抽象的东西,或者那个缺席的东西时,我们认为:我们谈论的是它们的意象和概念,而意象、概念都是在场的,我们通过它们到达缺席的事物。但是,这也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没有在内心深处直接意向到了那个缺席的事物,那我们是怎么认定:我们思考的、讨论的,
仅仅
只是那个缺席事物的意象和概念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压根不能意向到缺席,那么意象和概念就和不在场的对象完全重叠,我们不会有“仅仅”这样的界定词,“仅仅”的内在包含着缺席本身的存在) 所以,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哲学家不承认缺席,而是引入一些奇怪的“在场者”。把我们对缺席的意识活动,转变成我们和各种奇怪的在场者的意识活动。
现象学主张我们重视缺席,当我们真正把缺席本身当作一种存在的时候,才能正确理解一些情感。
比如:
希望&绝望
:这两个词预设了一种前提,就是我们能够意向到某种我们“尚未获得”的“善”或者“理想状态”,如果我们有信心获得它,就指向了希望;如果我们没有信心获得它,就指向了绝望。
正是缺席的理想状态,作为一个存在,被给予给我们,我们才能基于此产生希望或者绝望的情感。
后悔
:
如果我们意向不到那些缺席的过去的对象,我们就不会有后悔的情感。
乡愁
:
故乡作为地理上的缺席者,被我们意向到,才有了乡愁的情感。
通过这几个例子,我们也意识到:
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缺席。有些东西的缺席,是由于它们处于未来;有些是由于它们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有些是因为它们被遗忘了;有些是由于它们被当作秘密掩蔽起来;有些虽然被给予给我们,但是由于我们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依然是缺席的。
基于此,现象学的任务,也正是对特定情况、特定话题中的缺席进行区分和描述。
再举一个抽象的例子
:
他人的“内在经验”对我们来说总是不可化约地缺席着。也就是说,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他人,即使描述和交流再透彻、再客观,他人的实际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和经验之流都永远不可能与我们的情感和经验完全重叠融合。这是一个悲剧色彩的缺席。
我们讨论了许多缺席,但同样真实的是,世界上也存在着无数不同种类的在场。
未来的事物因为时间流逝而变得在场,遥远的事物因为克服距离而变得在场,立方体通过转动而让原本缺席的侧面变得在场,复杂的数学问题因为一步步的推导证明而变得在场
……在意识活动中,我们想要从空虚意向转向充实意向,想进行直观,但是这样的转变通常需要一系列的步骤,从一个居间的(intermediate)(过渡的)充实意向走向下一个,最终达到我们要的那个对象,达到直观。 还是演唱会的例子:一开始,我和小明是通过手机等媒介,了解到这个歌手的,我们看到的是他的照片和视频。对歌手的喜爱使得我想要去看歌手唱歌,于是我们跟踪了歌手的新闻和动向,看着他的演唱会安排。然后我们购票,驱车前往演唱会,在快到场馆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场馆外墙上巨大的歌手海报,看到了他的名字和图像,即使我现在仍然是空虚地意向着他,但我已经接近了充实意向,因为我不是隔着手机或纸质媒体看的,我看到了海报的信息——
那意味着他在场
。然后,在我们进入场馆的途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工作人员(我们得到了关于歌手在场的进一步指示)——最后,我们看到了他本人,就在此时,我进入到知觉的意向活动,脱离了空虚意向。而一旦我们达到了知觉活动,达到了直观,就不可能有比这更好的充实意向。
直观是最终的充实意向
。 但是,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觉——看着他演唱完几首曲目,我的知觉和经验已经比直观刚开始的时候更多了。这种充实的过程,是追求“多”的。
因此综上所述,为了达到直观,我们有两条不同的充实之链:
1.
第一条充实之链:
我们还未直观某物,是通过多个居间性的充实而延伸,最终达到直观的,也就是最终的充实意向。 2.
第二条充实之链:
是我们已经对在场的某物进行直观后才开始的,不是为了达到某个顶点,它本身是添加性的,不断丰富、不断增添。再举个例子:数字3,它可以是5-2,也可以是1+2,也可以是17-14……这样的添加不是直观的新阶段,而是对直观的事物的深化和拓展。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初步探讨了现象学的三大基础形式结构。建立在这三种结构上的现象学,总会将这三种结构拿出来作为分析的蓝本——
这三大结构,在情感、在艺术、在宗教、在政治、在记忆……无数的话题中,都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
这就是现象学分析的一个方面。 我们大致有了一个朴素的感性认识:
现象学没有给予我们统一的结论,而是给了我们方法和框架。每一个特定的议题,都具有着不同的在场和缺席之混合、部分和整体之关系、多样性和同一性的呈现模式,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