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的智慧》2——叔本华为何鄙视喜欢社交的人
我们已经明确知道了对人幸福起首要作用的,即主体的好处,无非就是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而不是一门心思只想着占有那些外在的财产和荣誉。
欢乐的性情、愉悦的感官是最直接带给我们幸福的主体素质,高兴的心情直接使我们获益。它才是幸福的现金,而其他别的都只是兑现幸福的支票。愉快的心情的基础就是健康,所以我们应该首要争取的是身体健康。关于保持健康的手段,可以概括为避免纵欲放荡的行为和剧烈的情绪动荡,以及精神或肉体上的过度劳累。
最大的愚蠢就是牺牲健康,无论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还是为了学问、名声;为了肉欲和欢娱而牺牲健康,就更是愚不可及。
作为IT行业的从业人员,我对加班文化深恶痛绝。IT行业聚集了世界上最精明的资本家,他们总是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让员工为他们拼命,而这些员工们牺牲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时间,接近35岁时还要面临失业的风险。
我个人的工作宗旨是尽量不加班,利用好自己业余时间提升自己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至于晋升、加薪,我比较随意,如果不满意就跳槽。年纪不大,并且有一定水平的程序员是不怕就业困难的,所以我会利用好目前的优势,为自己谋求尽可能多的自由。
这方面的话题就不在这里进行深入讨论了,回到幸福本身,叔本华认为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就是痛苦和无聊。痛苦和无聊是处于双重对立关系的,我们的生活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或强或弱地摇摆,生活的艰辛和匮乏造成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了无聊。内在空虚是无聊真正的根源,这种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
正是由于内在空虚,人们才追求社交、娱乐和五花八门的奢侈;而这些东西吧许多人引入穷奢极欲,然后以凄凉、悲苦告终。丰富的内在可以让我们免于这种苦痛,因为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和显著,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要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争取过上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因此,一旦对所谓的人有所了解,他就会选择避世隐居的生活;如果他的思想深邃远大的话,甚至会选择独处。如果社交的数量真能代替质量,就算生活在熙熙攘攘的世界都是值得的。但遗憾的是,一百个傻瓜聚在一起,也仍然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的人。
头脑思想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存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发现动因的手段。如果暂时没有什么动因的话,那意欲也就休息了,智力也就放假了。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内在财富,很少需要或不需要向外寻求娱乐,那么这个人就是最幸运的人,尽管命运的发展结果不一定至为辉煌灿烂。
具有卓越精神思想能力的人却能够、也需要最热切地投入到认知的活动中去,这里面不夹杂任何意欲地成分。一个具有思想天赋地人除了个人生活之外,还过着另一种精神生活,精神的生活逐渐成为了他的唯一目标,而个人生活只是实现自己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精神卓越的人首要关注的是精神生活。随着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和认知持续地加深和增长,他们的精神生活获得了某种连贯性和持续提升,越来越完整和完美,就像一件逐步变得完美的艺术品。
精神生活具体包括那些呢?叔本华举了例子:从收集和描绘昆虫、鸟类、矿物、钱币之类,一直到创作出最杰出的文学和哲学作品。我理解为只要通过努力去满足自己的求知欲的行为,都是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
我们的美德素质主要是为他人带来好处,而优秀的智力素质首先让我们自己收益,所以,美德素质让我们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但智力素质则招来别人的讨厌。
一个具有优异思想禀赋的人由于头脑超常的神经活动,对形形色色的痛苦感受力大大加强了。拥有这种禀赋的人从外界得到的痛苦总是多于愉悦,因为自身拥有的越丰富,他在别人身上所能发现得到的就越少。
以上就是《人生的智慧》第二章——人的自身的主要内容,这一章叔本华主要探讨了如何避免痛苦和无聊,描述了智者是如何对待外在(现实)和内在(精神)生活的。叔本华在这一章还顺带又鄙视了那些喜欢社交的人,强调了精神思想丰富的人应该尽量选择独处,这和庄子的避世的思想不谋而合。
学生时代的我不喜欢别人觉得我很内向,我内心非常向往成为一个交友广泛、八面玲珑的人。我尝试过改变自己,努力变得幽默,变得喜欢开一些不知所谓的玩笑,去学那些很酷的同学说话、打扮。这些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始终没有变得很受欢迎。工作之后我开始逐渐释然了,觉得不必去讨好别人,习惯于自己一个人独处,离所谓地主流大众越来越远,但却越来越平静和安乐。
看到《人生的智慧》这本书后,我如遇知音,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这种生活方式,深居简出,坚持学习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思想。虽然我不是天才,不太可能取得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但我也愿意在求知的道路上持续前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