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离骚》相关文学问题

2021-11-13 22:28 作者:剑三磕cp小狂魔  | 我要投稿

西汉贾谊、刘安、司马迁、杨雄,东汉班固、王逸,南朝刘勰等人对于屈原《离骚》作何评价?这些评价体现了他们各自怎样的思想和美学观念?

 

从思想方面看,汉代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由前期的高度赞扬(贾谊、刘安、司马迁)到中期的批评否定(杨雄、班固),正是文学思想由以道家为主转向以儒家为主的重要标志。

 

(1、2的背景,主要作用是辅助理解:西汉是儒家经学的极盛时期,但在西汉前期(汉武帝以前)儒学的地位并不高,而黄老思想则占有统治地位。因此文学思想上主要反映了道家的观点,但已有儒道合流倾向。从贾谊到刘安及其主编的淮南子,都鲜明地表现了这种特点。)

 

1、贾谊:最早对《楚辞》做作出评价的是贾谊,他在《吊屈原赋》中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为人,赞扬了他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不与谗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但是他并不赞成屈原过于执著,甚至“自沉”。

评价(这部分是答题者的评价):贾谊认为屈原不够明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明哲保身的思想,这反映出西汉前期主流思想由黄老思想占主导向儒道合流的方向进行转变。从美学角度看,贾谊对屈原的评价,也体现了他对人格美的追求。

 

2、刘安: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为《离骚》作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与日月争光可也。 ”刘安将《离骚》与《诗经》进行比较,认为《离骚》兼有风雅之长,且认为《离骚》作者之志“与日月争光可也”。

评价:刘安对兼有《诗经》(儒家五经之一)风雅之长的《离骚》大加推崇,体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推崇,进一步表现出西汉前期主流思想的儒道合流倾向。从美学角度看,刘安追求的是“好色而不淫”、“怨悱而不乱”,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发乎情,止乎礼义”等观念。

 

3、司马迁: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称赞屈原“志洁行廉”,说屈原创作《离骚》“盖自怨生”,又指出《离骚》兼有《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的优点,且文约辞微、言近旨远。

评论: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既继承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也符合道家愤世嫉俗的思想,表现了儒道结合的倾向,这是与他“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思想一致的。虽然在司马迁生活的年代,儒学已经取得独尊地位,但司马迁并不为儒家“温柔敦厚”思想所局限,他评价《离骚》的思想,表现了极大的批判精神、战斗精神,鼓舞了许多后世的文学家。从美学角度看,司马迁既追求人格美,也追求语言简约措辞含蓄、语言浅近含义深远的文学作品。

 

(4、5的背景,主要作用是辅助理解:汉武帝之后,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儒家思想自然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4、杨雄:杨雄首先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在他看来,屈原对楚王表示不满,自恃才高、以死来表示抗议等行为超出了为臣的本分,也没有儒家明哲保身的态度,不够明智。他认为屈原的作品文辞华丽,不像儒家经典那样质朴,还有很多上天入地的夸张描写以及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不符合儒家精神(子不语怪力乱神)。然而,杨雄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也有肯定、赞扬的方面。他在批评屈原不够明智的同时,还是肯定其品德高洁。同时他也认为屈原的作品丽而有则,文质并茂,符合儒家的原则。

评价:杨雄在评价屈原及其作品时,处处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可见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在文学领域的主导地位。从美学角度看,杨雄既追求人格美,也追求丽而有则,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丽而有则”、“文质并茂”等观点,继承了儒家所提倡的“中正平和”、“文质彬彬”等观念。

 

5、班固: 班固站在儒家的立场,从三个方面对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了批评,一是屈原露才扬己,责数怀王,二是忿怼沉江与儒家“明哲保身”的观念不同,三是《离骚》中用的宓妃、昆仑等典故非经义所载。但是班固也认为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评价:班固是严格依照儒家五经来评价《离骚》的,可见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在文学领域的主导地位。从美学角度看,班固追求的是宏伟博大、华美典雅、节奏自然舒缓(从容)的文学作品。

 

(6的背景,主要作用是辅助理解:班固对《离骚》贬大于褒,但是《离骚》毕竟是一篇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而且汉代赋的创作十分兴盛,当时的文人没有一个不写赋的,而《离骚》是赋的源头,在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如果《离骚》是不和经义的,那么所有的这些创作都失去了合理性。) 

 

6、王逸:王逸对班固的观点进行逐条批驳:一,屈原对怀王的谏言,诗经里有“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句子,而且孔子以为大雅;二,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屈原的行为和他们是相似的,并非有求于世而怨望;三,王逸将班固认为非经义所载的句子, 一句一句在儒家经典中寻找根据。另外, 王逸也在《楚辞章句叙》中评价了屈原的作品,说它们是“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评价:王逸虽然反对班固的观点,但仍旧是立足于儒家的观点,仍旧以五经为准则。可见此时儒家思想依旧处于文学领域的主导地位。从美学角度看,王逸追求的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结合得很完美的作品。(金相玉质:美好的外貌和本质,原指人或事物内外都很完美。后来成为美学术语,用之形容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结合得很完美的作品。)

 

(7的背景,主要作用是辅助理解: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玄学和佛学的兴起,文学理论批评摆脱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注意对文学的艺术表现技巧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

 

7、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刘勰引用了汉代刘安、班固、王逸、杨雄等人对屈原作品的评论,并对它们的评论进行总结。刘勰发现这四家都拿屈原的作品和经书相比,但他们对屈原作品的称赞或指责都着眼于表面,常常不符合实际。在第二部分,刘勰仔细比较了屈原作品和儒家经典的异同,认为屈原的作品比不上《诗经》,但写的也很出彩,具有独创性。他认为《离骚》具有“朗丽以哀志”的特点,并对屈原作品的特点进行总结,说它们“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在第三部分,刘勰阐述了《楚辞》对后代作家的不同影响,进而总结出骚体写作的基本原则。

评价:《辨骚》篇总结了两汉关于屈原作品的争论,辨析了屈原作品中符合经义与不合经义的部分,并对屈原的作品作出评价。这既体现了刘勰的“宗经”思想,也表达了刘勰对屈原作品的肯定。从美学角度看,刘勰既追求人格美,也追求具备独创性、文采惊人、辞藻华美的文学作品。这也反映出南北朝时期对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的重视。

 

总结:这七位文学家都对《离骚》作出了评价,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思想和美学观念,对后世的楚辞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PS: 就这道题,我整理了将近一个星期,查了各种资料,反复修改才成了现如今的模样。它当然不会是最完美的答案,但也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最后,希望看到的同学能投币支持一下,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实在缺乏更新的动力啊!

 

《离骚》相关文学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