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冲和岳不群谁错了?笑傲江湖想表达什么?【笑傲江湖】05

必须承认,现代人若想行走江湖,如果想给自己起个“花名”,风清扬的确是上佳之选,短短三个字,既有出典,还暗含着一股潇洒飘逸的隐士之气。
是的,千古文人侠客梦,而梦中的侠客们,却一般都是隐士梦。
尤其金派武侠的那些大侠们,武林称雄之后潇洒归隐,是最常规的操作。
金老爷子这么写,是因为他是良心作者,写文章要讲求逻辑自洽。
你想啊,江湖之外还有朝廷,如果某人已经掌握绝世武功,并在江湖上号令群雄,那按照中国历史的一般逻辑,下一步就该造反了。
即便事主没有君王梦、不想反,手下人为了自己的将相梦也要逼他反。
即便这群江湖人士都是活菩萨、看得开,朝廷也会不放心,果断出手剿灭。
中国古代社会那个没有选举制度调解的世界里,江湖与庙堂的相争,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双方都得赌上身家性命。
但金庸,又不想把主角们都写成时机一到就扯杆子造反的农民起义领袖,于是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退隐,在江湖上也自绝踪迹,这样才能朝廷安心,手下安心,读者安心。
其实从政治博弈学的角度说,为了给朝廷做足够的“安全声明”,这些高手们在退隐之前都应该自废武功、或者干脆卸条胳膊卸条腿啥的,金庸没这么写,已经算给主角们开了很大外挂了。
但正如武功有品级一样,大侠归隐这事儿,其实也分上中下“三品”。
上品的“善隐”,就是李白所谓“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既然江湖事已了,于是无牵挂地归隐,让心灵歇歇脚。
这种归隐,好似给自己放个长假,养精蓄锐,如果江湖再起波澜,我再出山也不迟。
《射雕英雄传》里的洪七公就属此类,小说的结尾,他留下一句“我去矣”,安心跑到岭南吃美食去了,从此十几年不回中原。等《神雕侠侣》里风波再起,洪七公又重出江湖行侠仗义。
这种归隐是进退优容的。
中品的“凡隐”,是陶渊明的“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已经看透了这世间险恶,累了,隐退吧,赶紧的!
这种退隐好似退休,把自己放逐到比江湖更远的江湖中,一去不再回来。
《神雕侠侣》里的杨过和小龙女最后就选择了这种:“终南山后,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江湖从此只有大侠的传说,却再不见大侠的踪影。连郭襄这种痴情迷妹杨过都不肯再见,可见他已经对这个社会烦得透透的了。
以后江湖再有什么事,蒙古人灭了宋也好,华夏倾覆也罢,都与我无关。我只想找个地方躲起来,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再问世事了。
这种归隐,有归所,但无退路。
相比之下,风清扬的归隐却是“恶隐”——与其说是归隐,倒不如说像在逃遁。他进无出路,退亦无门。
可能正是因为风清扬这个名字太有隐逸范儿,几乎所有剧版都把其出场写的特别仙风道骨,仿佛风清扬归隐之后的生活过得如其名字般任达而自得。
但其实这是个谬误,你去读《笑傲江湖》的小说原文,会发现“风太师叔”出场时的样子是很狼狈的,金庸在这里用了八个字:
神气抑郁,面若金纸!
神气抑郁不用解释,“面若金纸”这个成语,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只专指两种情况:
一种,是被气的七窍生烟,命不久矣,比如《红楼梦》里的贾政听说贾宝玉又闯祸了,满府找这倒霉孩子要揍人时。
另一种,是身受重伤或患了重病,命不久矣,比如《封神演义》里的皇叔比干,被纣王剖了心之后,没立刻死,就这个样子。
反正不管怎么说,“面若金纸”都是快死的人才有的样子,而风清扬就是顶着这么一副落魄面孔出场的。
哪怕是我最喜欢的01版《笑傲》中,于承惠老爷子也没演出这个感觉。
那是什么让他变成这副模样了呢?是他不得不隐的身世。
风清扬年轻的时候,正赶上华山派气宗和剑宗内斗,气宗觉得剑宗有他这么个高手在,赢面太小。就“不讲武德”的用计骗他远下江南娶妻,风清扬到了江南才知道哪有什么成亲,新娘子是妓女假扮的,“岳丈”一家在他来之前就做了鸟兽散。等再回华山,又发现剑宗同门被抄了个底儿掉,他连门派根基都没了。
用现在的话说,风清扬其实是被“骗婚”了,被险恶的江湖社会毒打了一次。按照金派武侠的一般套路,风清扬若是主人公,此时应该选择的不是归隐,而是仗剑入堂,为师父、师兄弟们报仇雪恨。而后再归隐不迟。
但他没有,他直接选择归隐了,时年也就三十来岁,跟国内某些大公司刚到35岁就被清退的程序猿们一样。你说这种人这个时候心情不郁闷,能豁达而了无牵挂的归隐么?反正我是不信的。
他是看出来了,华山派内部“路线斗争”已定,此时再去报仇没有意义,所以只能躲,惹不起,我躲得起总可以吧?
但从风清扬出场时的气色看,他错了,他躲也躲不起。
他归隐这些年非但没有消解心中郁闷,反而可能忧思成疾,若不然也不会在教令狐冲武功时不住地咳嗽,“面色颇为痛苦”,并说“若我不传你,再过些年,天下怕再不会有人使独孤九剑”。
他的出山传功,不像洪七公教郭靖和黄蓉那般,是“静极思动”的随性而为,而更像是在跟徒孙交代后事,让自己的一身武功有个托付。
而临走的时候,风清扬又千叮咛万嘱咐令狐冲,与他约法三章:
绝对不能将他传功的事情说出去,
从此后他不会再见任何外人,
就算是令狐冲上山来寻他,他也坚决不见……
这哪里是在归隐啊,这分明是在逃遁。
是的,总结《笑傲江湖》中风清扬这唯一一次出场,你会发现他没有名字中体现的那么侠隐、飘逸,反而是抑郁、狼狈,甚至对江湖有那么一丝丝惧怕。
……
而正因为《笑傲江湖》的江湖,归隐已经如此之难,所以主人公令狐冲如何归隐,也成为了贯彻全篇的真正主题。
令狐冲很早就已经得到的那本《笑傲江湖》曲谱,其实是一个象征,代表了他萌发已久的隐逸之心。
整个小说当中,令狐冲的根本诉求其实只有一个:世道已经这么乱,你们都说自己是正道,对方是邪道,我也分不清,要不然你们就放过我算了。让我归隐山林,跟心爱的人琴瑟和鸣好不好?
如果放在《射雕》的世界里,跟郭靖最终放弃归隐、选择守襄阳相比,令狐冲的这个愿望是很容易实现的,甚至是很卑微的。《射雕》的世界中,留存着极大的归隐空间。
然而,在《笑傲江湖》里,这个空间已经不存在了,五岳剑派和日月神教两边,都不允许脱离其管控的第三股力量出现,所以要除之而后快。
为了自保,令狐冲只能越变越强,但这又造成了另一个悖论——由于他的越变越强,对立双方都更不能容忍这个变数的存在,必须逼他效忠、或者除之而后快。
为了归隐而自保,为了自保而变强,因为变强而显眼于是更加无法归隐。整个小说的中后部,令狐冲都陷入到了这种逻辑怪圈中无法自拔。
当然,金庸是通俗小说家,这意味着他必须讨好大多数读者。于是小说最后来了一出“机械降神”,强行把岳不群和任我行都给写死了,大团圆的结局突然降临,令狐冲终于可以跟他的盈盈一起归隐山林,“曲谐”了。
但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结局现实吗?《笑傲江湖》的世界中,归隐的空间其实已经没有了,金庸给令狐冲创造的,与其说是一片供其归隐的山林,倒不如说是一个“政治真空”。
但政治真空早晚是要有人来填补的。等到新的枭雄崛起,定睛一看:哎呦,还有这么大能量一人在我博弈棋局之外呢!你什么态度啊!赶紧表态!不然灭了你!
到那个时候,令狐冲的悲剧就来临了,他要不然像刘正风一样引颈就戮,要不然像风清扬一样,搞潜逃式的“隐逸”,总之无法再像故事里那么优容。
“曲谐”终归只是个童话般的梦。
而以令狐冲的性格,我估计他会学风清扬。
所以,金庸写这么一个有头无尾、不知所终的风清扬,我很怀疑他是在暗示这个故事的真实结局:
当江湖也化作庙堂,哪里还有归隐,所余只剩逃遁。
可,又有何处还能逃遁呢?
所以风清扬的那个结局,最终也将是令狐冲的。
于是最后的最后,世上再无风清扬,人间遍地韦小宝。
一切大侠时代,早晚都会在沧海一声笑中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