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5.2 量变和质变

2022-06-07 06:56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艾思奇主编 ·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第五章 质量互变规律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而不是根本性质的变革。我们日常看见的统一、相持、平衡、静止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过程中呈现的面貌。质变是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或飞跃。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静止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就是事物处在质变过程中呈现的面貌。

  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的增加或减少,在一定限度内,不引起质的变化,即事物还保持自己的相对稳定性。但是,量的变化一超出这个限度,也就是超出这个关节点,就引起了质的变化,旧质归于消灭,而出现了新的质。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由质变而产生的新的质,又开始表现了它的相对稳定性。新的质是同新的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在新质的基础上,有开始了新的量变过程。这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由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量变,如此不断地循环往复,构成了事物无限多样的发展过程。

  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猜测到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例如,《易传·系辞下》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传·文言》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这都包含着由量的积累引起重大变故的思想。

  科学研究的成果和人类的社会实践,证明了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早就说明,在自然界原子量的变化引起元素的质的变化。现代科学更加精确地断定,原子核电荷数量的变化,引起元素的质变。生物的物种演化,由旧物种到新物种的转化,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渐进性的进化和突变式的革命变革互相交错的过程。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与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时就会发生社会革命,引起质的根本变革,实现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人的认识,由肤浅的表面的认识,进到深刻的、规律性的认识,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还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一定条件下,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事物的质变。有机化学可以证明这个原理。例如普通jiujing[i]和甲醚,它们每个分子中所包含的都是两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但是由于这些原子之间排列顺序不同,就形成两种根本不同的化合物:jiujing是液体,在78℃时沸腾,能以任何的比例和水混合;而甲醚则是气体,几乎不溶于水,jiujing和甲醚的化学性质也很少相像。量变引起质变规律的这一表现形式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例如在战争中,同等数量和素质的军队,由于部署的不同,引起战斗力的质的变化是常见的事。

  在一切事物的发展中,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一定量的变化,不可能发生质变。量的变化积累起来,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质变。事物的质变,决不是偶然地、无缘无故地出现的,而是经过量变过程有规律地准备起来的。不以量变为前提,不可能发生质变。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中一切质的差别,或是基于不同的化学成分,或是基于运动(能量)的不同的量或不同的形式,或是        差不多常常如此         同时基于这两者。所以,没有物质或运动的增加或减少,即没有有关的物体的量的变化,要变化它的质是不可能的。”[ii]

  十九世纪法国自然科学家居维叶的“激变论”认为,有机界的变化是由于突然性的灾变所引起的。这种理论是错误的。它实质上是否认事物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认为生物本身是不会发生质变的,生物物种的变化只是由于某种神迹创造的一些新物种来代替那些被突然地灾变所消灭的旧物种。

  在社会生活中,无政府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队伍中的“zuo”倾机会主义者认为,举行社会的革命变革,不需要有一个准备时期和积蓄革命力量的过程。他们不愿作艰苦的细致的革命准备工作,而把希望寄托在偶然的、侥幸的事件上。这种观点违反社会和革命的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必然碰壁。真正的革命者,不仅要有勇于进行根本变革的革命精神,而且在根本变革的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时,要耐心细致地进行量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事物的发展。

  量变只是质变的准备,它决不能代替质变。量变、渐进、进化只是事物数量方面的变化,并不是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质变、飞跃、革命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才是事物由旧质转化为新质的决定环节。旧质限制了量的活动范围,如果不通过质的根本变革,量的变化就不能超出这个限制范围;发生了质变,才能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的量的发展。列宁曾经说过:“资本主义自己替自己造成了掘墓人,自己造成了新制度的因素,但是,如果没有‘飞跃’,这些单个的因素便丝毫不能改变事物的总的状况,不能触动资本的统治。”[iii]他又说:“辩证的转化和非辩证的转化的区别在哪里呢?在于飞跃,在于矛盾性,在于渐进过程的中断,在于存在和非存在的统一(同一)。”[iv]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都不是一条不间断的量的渐进线,量的渐进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中断,即引起质变、飞跃。事物通过渐进过程的中断,才能实现由旧质到新质,由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转化。一个社会形态到另一个社会形态的转化,是通过革命的急剧变革实现的。物体的物理形态和化学形态,由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的转化,也是通过根本质变实现的。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变、飞跃、量的渐进过程的中断,事物就不能实现由旧质到新质的转化。因此,否认质变、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就是从根本上否认发展、否认辩证法。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一切变化都归结为纯粹的量变。例如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鲁宾在《论自然》中说:“石头、柳树、马、不是人,但在它们中间,可以多多少少地看到人的粗形。······在石头和植物中,可以找到同样的生命的主要原则,和在人类机体所找到的一样;一切差别是在于这些形质的组合,在于各种器官的数量、比例、排列和形状。”这种观点实际上否认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si亡。在战国时代诡辩论者的“[--]”、“丁子[v]有尾”[vi]的荒唐说法,实质上也都是否认质变的观点。

  十九世纪下半期以来,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以庸俗进化论的形式和唯物辩证法相对抗。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它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理论基础。改良主义者总是利用庸俗进化论为其反动的政治观点服务。帝国主义的nucai胡适,否认根本变革,主张以“进化”来代替革命。他说:“实验主义注重在具体的事实与问题,故不承认根本的解决。它只承认那一点一滴做到的进步。”[vii]他在[--]迫切要求推翻[--]、[--]和[--]的反动统治的时期,一贯地坚决反对革命。修正主义者所贩卖的“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反动谬论,也是以庸俗进化论为其哲学基础的。因此,坚持质量互变的原理,对于粉碎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新旧两个方面,当旧的一方居于矛盾主要方面,而新的一方居于非主要方面时,事物的性质暂时不起变化,事物处于量变阶段。矛盾斗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限度,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方面就由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转化为主要方面,它战胜和克服了旧的方面,于是事物就发生根本的质变。例如,液体的水的分子之间,具有向内的凝聚力和向外的热扩散倾向这两个矛盾方面。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由0℃增长到100℃的过程中,水分子的热能虽逐渐增长,但凝聚力总的说来始终居于支配地位,这时液体只显现温度升高的量的渐变过程。达到了100℃的界限时,水分子的热扩散作用就变为主导的力量,水就迅速地转化为蒸汽。又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掌握着生产资料和国家机器,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时矛盾的发展处在量变阶段。无产阶级经过长期革命准备,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取得了统治地位以后,就从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时社会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是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的根源,所以质量互变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的表现形态之一。宇宙间矛盾运动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事物循着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途径,实现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限上升的发展过程。


注:

[i] 乙醇。下同。

[ii]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0页。

[iii] 列宁:《欧洲工人运动中的分歧》,载《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47页。

[iv]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14页。

[v] 蛤蟆。

[vi]《庄子·天下篇》。

[vii]《胡适文存》,第2集第3卷,第99页。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5.2 量变和质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