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完结合集】一口气看懂隋朝的兴盛与衰亡

2022-10-09 19:50 作者:弦转急  | 我要投稿

一、隋朝的统一与覆亡

1. 隋朝建立和统一南北

(1)隋统一的历史背景

隋朝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都有一定发展(尤其南方,基本赶上北方并持平);

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各少数民族交融,南北方都出现了各族人民大融合的情景;

愿望:南北政治上的对立和斗争,阻碍了文化交流也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痛苦,人民渴望统一;

个人:隋朝统一南北事业中,隋文帝杨坚起到了关键作用(杨坚:北周贵族,逐步控制北周军政大权。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建国号为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杨坚分化突厥、保障北疆;骚扰陈境,废其农时(削弱南陈实力);灭陈策略;用人得当。

客观:北强南弱形势已成定局。

附录:①关陇集团(关系紧密的胡汉/文武混合集团):宇文泰融合其所割据关陇区域内之鲜卑六镇民族,及其他胡汉土著之人为一不可分离之集团;非独物质上应处于同一利害之环境,及精神上亦必其同一渊源之信仰,受同一文化之熏习。

      ②关中本位政策:就西魏--北周--隋--唐前期统治集团的核心及其政治重心与基本国策而言,继承性或者说延续性相当之强。以关中地区为统治中心这一基本国策,即所谓“关中本位政策”。

③杨隋代周意义: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内部组合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已由鲜卑贵族变为汉人贵族。尽管这些汉人贵族往往具有双重血统,但他们却自我标举为中原汉文化的代表。

杨隋代周,实际上建立了以关陇汉人贵族为本位的新政权;以继承汉人传统政治文化为号召,打破以武将为主体的北周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④当考虑杨隋代周时,也需要考虑隋文帝本身的家世背景:隋文帝杨坚为汉代氏族弘农杨氏后裔,其父杨忠为柱国大将军,其女杨丽华为周宣帝妻子(一为要臣,一为皇妻)。

周静帝即位,母杨丽华辅政,杨坚以都督内外诸军事名义掌握兵权和左大丞相掌握朝政→引发北周皇室和诸臣不满

总结:隋朝统一应从经济、民族、愿望、个人(计谋)、客观等角度分析。

 

(2)统一南北

开皇八年(588年)十一月,隋文帝派杨广率领大军,沿江兵分八路(总进攻);腐朽的陈王朝迷信长江天险,不认真设防,节节败退。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将韩擒虎、贺若弼分别率军渡江,一举攻下陈都建康,俘虏陈后主,陈灭亡。开皇十年(590年),隋击溃了陈的残余势力,最终统一南北。

 

2. 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隋王朝自建立后整顿朝纲、进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措施。

(1)政治制度的改革

①改革官制。隋朝统治者对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隋朝建立后,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内史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长官称内史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长官称纳言;

尚书省:执行机构,负责执行政令,长官称尚书令,副长官称仆射。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归尚书省统辖),长官皆称尚书,负责分管官吏任免考核、户口赋税、礼仪、军政、刑法、工程营造等各方面事务。三省的长官(包括仆射在内)同为宰相,三省分权,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作为三省六部的补充,隋又设置监察机构御史台,纠察内外百官和一切军民活动;设置秘书省,掌管国家图书文籍;设置内侍省,负责皇帝的起居饮食。另外还设太常、太仆、光禄、宗正、卫尉、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十一寺,成为接受尚书省指令的下级事物机构

 

隋朝还建立考课制度,地方长官年终至中央朝廷“朝集”汇报工作;中央常派使臣巡查各地,考察政治得失。

 

州县制: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下令把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又合并了些州县,裁汰冗员。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又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意义:变地方三级制为两级制,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节省了经费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另外,在州县属吏的任用方面,隋朝废除了秦汉以来地方官就地自聘僚属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一律由中央的吏部任免,把地方官用人之权完全收归中央(措施),防止本地的豪强地主垄断地方政权,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意义)。

 

②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度。“科”指考试科目,“举”指选举人才,科举制度即是利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魏晋以来,选官一直用九品中正制度(看重门第族望、门阀士族把持)。随着均田制的推行、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经济也相应得到了发展,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九品中正制度逐渐动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隋文帝即位后,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实行州县地方官举荐人才的办法,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人才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至隋炀帝时,又设置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出现了读书、应考、任官三位一体的选官方法。

意义:科举制的产生,①打破了数百年来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国家选拔人才的范围;②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行政效率,加强官员流动性;③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④助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唐诗的盛行;⑤对于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⑥科举制度使得庶族地主阶级主导政权成为了可能(扩大统治基础)。⑦科举制度不但制造了官员,而且制造了一批乡绅(有功名但未做官的读书人),而乡绅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上的重要一环,能够促进地方治理。

消极影响:①后期的科举制度(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的进步;

②过于追求功名,可能导致重才轻品(重视才学而轻视品德)等。

附:隋唐科举制创立与完善的过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吏;

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③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④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

⑤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高官主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完结合集】一口气看懂隋朝的兴盛与衰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