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绝不只会说俺也一样了:学会用中式美学欣赏作品的内涵

欣赏美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被发现和追求“自我”这一本质所触动。
而这一本质大概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理解。
一、追求自我的超越
1、空间上的超越
空间上的超越一般是追求空灵的境界,在技法上通过“留白”体现。
作用:可以为个体的想象、延伸、感知留下空间。
意义:能够容纳每个看见它的人的生命经验,带来更多的丰富内涵。
2、时间上的超越
时间上的超越通常体现为人们的尚古趣味。
作用:通过观赏古老意象,带给人们时间重叠、转瞬古今的感触。
意义:在厚重的永恒的时光下,一切欲望都显得尤为不值一提。由此,在古意中,我们就从一瞬的得失执着中解脱出来,得到自由。
二、追求自我的真性
在历来的作品赏析中,我们推崇以神统形的观点。而“神”通常体现为原就有的清洁本性、一颗不染的自由的心❤。
作用:好的作品通过阐述自己的真实生命体验,带来情感的流荡,营造出作品的神韵。
意义:当我们求得自我的真心后,作品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我们也会得到内心的和谐。
三、追求生命的本质
在追对于“生命力”的表达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偏爱曲折、回荡、顿涩的表现方法。
1、传统的对于“枯朽”的审美趣味,即从枯朽处追寻新生。
“反者道之动”——中国艺术认为生命的低点孕育着希望,生命的极点是衰落的开始。
“亢龙有悔”——到了太高太强的时候就会有转折,这时就要心甘情愿的往下走,否则就会飞得越高摔的越惨。
2、对于生命的“飞动”的推崇在于静中追动。
作用:要忍、要藏,忍了藏了,才有内在的冲突,才有张力,才有了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