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修改)除了高考,我们如何理解未来?

2023-03-02 08:44 作者:虔新  | 我要投稿

【编者按】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同志视察北京景山学校时提出了著名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近40年来,“三个面向”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重要教育指导方针,不断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进步。当今我国正处于新老高考交替关键时期,民众对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此背景下,重新领悟“三个面向”的精神内涵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


2月18日,合肥师范学院一教师在庐江县一高中做感恩和励志演讲,因内容不当引发师生不满,被当场制止。一学生直接走上讲台抢过话筒,激动地斥责道“他的眼里只有钱”,并且大声地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事件一时间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针对网友的质疑,该教师事后解释说“自己对00后不够了解”。但是仅仅一句“不够了解”就足以解释问题所在吗?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未来。

一、“高考等于未来”

在这位教师口中,未来等于高考分数的高度。北宋汪洙笔下有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虽然科举考试早已寿终正寝,但“金榜题名”依旧为无数学生家长所日思夜想,也是不少高中教学管理的第一导向。华北J省某高中以精细的数字化管理模式闻名,在多年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但当高考成为几乎其他一切行为事物合法性的标尺时,即使是“金榜题名”也难免有阴霾。毕业生S在回忆高中生活时表示自己曾厌倦学习,因为一切都已被安排:“今天要写够50道历史选择题,明天要写够50道地理选择题,完全没有自主性的感觉。”毕业生L回忆自己当时为了节省吃饭时间,“不把饭嚼烂,直接吞下去”。“高考就是未来”的大棒下,学生们失去了对现在的掌握和享受。

不少高中里,“高考就是未来”的观念一马当先,扭曲的分数观和狭隘的发展观往往也尾随其后。

正所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分数为王”法则的指导下,不少学生形成了“低分是loser的墓志铭,高分是winner的通行证”的观念,并为了追寻获得高分的“屠龙宝刀”,一头扎入题海难以自拔。而不少教师也把高频度考试当成提升学生成绩的妙招,月考、半月考、周考、随堂考种种考试“黑云压城城欲摧”。学生与教师在考山题海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分数和排名的标尺上,每个人的发展不过是从你比我高到我比你高的零和博弈。下战书、找对手甚至成了学生间的常态。网上一直流传着华北J省某中学一个“激励”学生的办法:考试后,把这次考试前30名和下次考试想考前30名的学生集合在一间教室。只有前30名学生有蛋糕吃,其他学生就站在旁边看,从而“激发”进取心。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应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很显然,这样的“激励”策略非但不能让学生保有对知识的热爱,而且更是给聚焦自我成长的学生浇了一碰冷水。

二、高考也给不了未来

时间上被题海考山紧紧勒住,思想上被成王败寇催眠绑架,学生们无法想象未来,更无法拥抱未来。种种思维局限之下,高考也给不了真正的未来。2022年秋季开学际,中国计量大学校长徐江荣一语惊人:“网络游戏是最大的校园毒品,每年被取消学籍的同学90%因为游戏,100%不值得同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但是这并不是高考的考点,知之者甚少。逃离了高中这座牢笼来到大学后,不少人把这里当成了十年寒窗之后的游乐场,肆意放纵,最终被开除退学,实在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无论是“高考就是未来”还是扭曲的分数观,或是狭隘的发展观,背后其实都是二极管思维和功利主义。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慕尼黑举行国际安全会议,ChatGPT火爆全球……世界各地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发展,人类历史的卷册无时无刻不在书写。但只考虑“有用”或“无用”的二极管思维好比一个漏斗,将与分数无直接关系的事物通通过滤,以致学生面对时代与社会犹如盲人摸象。功利主义使学生沉醉于“身为野猪也要拱白菜”的“自我奋斗”之中,视高考为阶层跨越的阶梯,视“央国政”(央企、国企、公务员)为就业的金饭碗,几乎全然不知肩上担当着民族复兴的使命。二极管思维和功利主义使人走向个人主义的小圈子,终究会束缚未来。

三、除了高考,我们这样理解未来

“高考就是未来”的观念固然有其产生背景,但是在当今时代这一观念及观念群已经既不利于高中生健康成长,又不利于国家创新进步。此次学生当场制止在某种程度上更是说明了青年不认同、不接受的态度。教育不是追逐功利的藏宝图,而是承载着使命与梦想的航线图,这才是千千万万名青年学子的心声。

“教育名师”反被“教育”了,这不禁使我们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教育?其实邓小平同志早就给出了答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除了高考,我们如何理解未来?

理解未来,未来是自我成长的未来。当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非但没有变得轻松,还陷入了“绩点为王”的囚徒困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在和众多学生访谈后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有学生曾表示在成绩比拼中感到十分焦虑。更有学生直言虽然自己取得高分,但却没真正学会任何东西。而原本依靠成绩“立命”的“小镇做题家”,在与优秀同辈的比较中更是自感一无是处,失落迷茫。成功固然重要,但成长更不可缺。一两个单调乏味的数字并不能和一个活生生的人画上等号,内心的确定是在多元的自我成长中不断获得。

理解未来,未来是个人实现社会化的未来。社会化,即人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价值的过程。日本社会学者青井和夫提出人的一生有四次社会化。第一次社会化是在家庭进行,第二次社会化是在学校进行。人们在学校中学习知识与技能,随后分流向不同的工作与社会层次。就像溪流最终汇入大海,个人终其一生也是在实现社会化。人们往往认为只有高考高分、名校毕业才意味着社会化的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北京百年职校的孩子们原本成绩并不好,但在学校的推动下积极接触社会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也点燃了生活的原动力。他们有的成为了“水立方”游泳教练,有的成为了糕点师,还有的在使馆签证处工作。无论职业如何,他们都凭着自己的真诚与勤奋在奉献社会中收获了快乐,也实现了发展。这为什么不是一种成功呢?


ChatGPT示意图

理解未来,未来是创新开放的未来。能写论文、能答问题、能写程序……ChatGPT最近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时代日新月异,科技一日千里,重复性、机械性、封闭性的工作未来可预见的将会变少,只有创新与开放才能与时俱进,继往开来。B站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曾完美复刻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活字阵,并且实现了自动升降的创新。而他的灵感竟不过是来源于平常小拇指敲击键盘会感到疼痛。在自己尝试解决中突发灵感,他萌发了设置可自动调节力度的键轴的思路。其实何同学本专业并不在此,而是因兴趣而不断拓展。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不照搬照套,不故步自封,青年因创新开放而活力无限。


面向未来,在放飞青春梦想中担当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正契合了总书记的寄语。

面向未来,“十四五”规划正慢慢展开,中国式现代化方兴未艾。乡村振兴、2035现代化、2050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宏伟目标正在呼唤青年人才。除了高考,我们有许多种真诚的方式理解未来,更有着许多种光明的未来可以书写!

(修改)除了高考,我们如何理解未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