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跳动大收缩 & 如何靠任务思维提高效率
“我们要被裁了。” 11月26日,一个寻常的周日午后,字节跳动旗下游戏业务朝夕光年员工郭宇突然收到手机通知的“轰炸”。 消息并非来自官方,而是来自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的一个爆料。截图显示,该业务已上线项目给3个月时间找买家,如果谈不好,也解散。 爆料还有一句话:
“总之张一鸣这次是完全不想做游戏。”
11月27日12点,郭宇接到了正式通知。28日12点42分,朝夕光年官宣,进行大规模业务收缩。 在此之前的11月7日,字节跳动旗下虚拟现实品牌PICO也进行了裁员。11月15日,字节跳动花40亿美元收购的沐瞳游戏传出出售消息。 短短20天内,字节跳动3项业务先后震动,涉及数千员工。
“激进地投入,斩钉截铁地放弃”
,一位朝夕光年老员工说,“这很字节范儿”。 2021年11月,字节跳动成立六大事业部,包括抖音、TikTok、火山引擎、飞书、大力教育、朝夕光年。两年过后,六大事业部中的后两个接近消亡,剩下的火山引擎和飞书不温不火。
字节跳动当前的基本盘,仍然是抖音和TikTok。
两三年时间,字节跳动从“短视频吞噬一切”到“大力不一定能出奇迹”,再到大幅收缩,迅速升腾的互联网“新王”经历了什么?
朝夕光年收缩
11月27日,朝夕光年刚上线11天的重度游戏《星球:重启》发出了名为“别担心,我们会好好活着”的公告。公告说,已经准备了两年的版本内容,游戏不会停服,让玩家安心,并于附件中给玩家发放了大量补偿。 不过,一份长达近400页的在线文档在微信群聊间传递,汇集了各大游戏公司的招聘信息,创作者将其命名为“朝夕光年英灵殿:重生之路”。 字节官宣收缩游戏业务前,一位团队成员曾对记者表示,应该不会受牵连。毕竟游戏刚上线,并且收入不错。但现实情况比他想象的残酷。
公司的态度是,在保证运营的情况下寻求剥离。
对这些员工来说,现在正处于“缓刑”期,最终是被裁或转岗都还不知道。上述朝夕光年老员工告诉记者,这次字节冻结了转岗的权限。 朝夕光年员工以及游戏行业人士对于字节跳动放弃游戏都很意外。字节跳动今年下半年刚刚上线了《星球:重启》和《晶核》两款重度游戏,计划今年上线的《火影忍者:巅峰对决》在小米应用商店也有超过400万预约。在业内看来,这应该是字节游戏崛起的迹象。 互联网投资人庄明浩认为,恰恰是游戏的上线,让冗长研发过程中的隐性成本彻底暴露了。
他所指隐性成本即字节系流量的扶持,
“字节有能力让任何一个产品在上线之初到达畅销榜这个位置,那么挣广告费不香吗?” 《星球:重启》是字节大力投入的游戏,研发时长3年,团队规模300人。速途网游戏事业部总经理王佩告诉记者,业内同等体量的游戏,投入规模在10亿元左右。 《晶核》同样是自研的重度游戏。该游戏于2020年立项,团队规模200人左右,研发时长3年半。今年7月上线,该游戏经过首月流水高峰后,当前收入处于下行期。 一位资深游戏玩家看到抖音上铺天盖地地推广后下载了《晶核》,付费1000多元。但两个月后卸载了,“主要是太无聊了,而且枯燥。” 王佩认为,朝夕光年虽然算一线大厂,但其研发团队“拼盘”而来,在产品长线运营、研发能力方面与腾讯、网易这些成熟稳定的游戏头部公司有着不小的差距。
大力未出奇迹
据接近字节跳动的人士透露,收缩游戏业务前,朝夕光年业务负责人严授和字节跳动CEO梁汝波反复讨论了很久。 梁汝波认为,
虽然游戏业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过去几年也出现了追求“大而全”、项目不聚焦的问题
,应该把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更基础、更创新、更有想象力的项目。 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9年成立以来,朝夕光年上线及对外曝光了25款自研游戏和31款代理发行游戏,其中有水花的不多。 字节跳动做游戏的思路是大力出奇迹。据游戏媒体竞核报道,朝夕光年只有几百人时,张一鸣曾问过一个问题:“腾讯游戏有多少人,网易有多少人。如果我们招一万人做游戏,能否占到同样的市场份额。” 当时内部人士建议,游戏需要耐心打磨。但朝夕光年还是走上希望通过大规模收购、大规模招人、大规模投放来出成绩的路子。 曾在朝夕光年负责游戏宣发的员工李阳觉得,“张一鸣不喜欢游戏、不懂游戏”。 她认为,游戏厂商开发游戏大多来源于“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决定了游戏类型、画风、故事以及更重要的游戏流程、关卡和奖励,最后才是引擎开发和后期宣发。只有“想法”建立在“制作者真的喜欢游戏的基础上”,制作者才能为玩家带来惊喜。 在字节跳动,开发游戏的顺序被颠倒了过来。“
在字节,项目开发需要先考虑什么是市场需要的、什么是低风险的,再考虑游戏的可玩性
,所以字节花大价钱买来了火影忍者、海贼王和漫威的IP,因为IP意味着安全”。李阳觉得“这种企业文化不适合创意”。 上述朝夕光年老员工的感受是,字节跳动对于游戏业务的规划一直不太清晰,一会儿做这个游戏,一会儿做那个游戏,在关卡、画风或者内容上没有自己的风格。“战略不清晰的时候,你能做出来什么成绩呢?” 根据DATA数据,2019~2022年,字节跳动仅在游戏投资并购上便出手22次,投资金额超300亿元。 收购的游戏公司中,沐瞳在11月传出卖身消息,11月27日晚,沐瞳CEO(首席执行官)袁菁回应说,沐瞳继续独立运营,会长期深耕游戏行业。另一家被字节跳动收购的上海墨鹍公司在2021年改组为101工作室。该工作室目前已经被解散。 不过,
朝夕光年不是字节跳动第一个解散的业务。
同为六大事业部之一大力教育收缩得更早。2022年2月18日,字节跳动大力教育的四大在线教育业务发布了停运公告。大力教育是字节跳动旗下首个公开发布的业务独立品牌。大力教育CEO(首席执行官)陈林曾经表态说,三年内每一年都是巨额的投入,并且没有盈利预期。
大力教育的收缩与大环境有关。
2021年“双减政策”发布后,在线教育平台均调转方向或直接裁撤。一位在线教育头部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大力教育虽然入行晚,但由于投入足够多,很快就做出了声量。如果它能继续运营,也许会成为教育行业头部公司之一。 同在2022年,字节跳动裁撤掉了整个战投部门,除少数员工转岗至业务线外,其余人悉数离职。 当年5月,字节跳动旗下房产业务幸福里进行收缩,退出线下交易、回归线上业务,小麦房产整体转让至房产经纪公司麦田。 回过头看,从K12赛道火热时字节跳动重金投入的大力教育开始,到后来的PICO、飞书、字节投资等,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进行了快速的收缩或裁撤。 2019年3月,张一鸣在字节跳动7周年演讲时,多次提到“大力出奇迹”。但后来随着张一鸣在两年之后选择退休,外界已经很难得知张一鸣如何复盘。
逻辑和数据的证明
11月7日,PICO发布通知,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裁员300余名员工,涉及市场销售服务、Studios、视频、平台业务等团队。PICOCEO(首席执行官)周宏伟在内部会上说:“我们对行业和市场的发展估计得比较乐观。”
朝夕光年和PICO被李阳和商淼形容为“在公司内部讨饭吃”。
商淼觉得部门上下蔓延着一种焦虑的气氛,这种气氛来源于“高层需要向公司证明自己的业务有价值、自己的产品能竞争,才能得到更多的资源,这种理念依次向下传导”。 时间回到2021年,彼时字节跳动花费90亿元收购PICO,商淼是最早一批加入的员工,他在TikTok和PICO都工作过,他感觉到字节跳动内部对两个业务有明显的“差别对待”:“TikTok被给予了更多的耐心,无论是项目的时间安排,还是人员的调度,只要不犯大错,一切都可以被容忍。” 商淼在PICO工作了一年半的时间,正是字节跳动对PICO投入最多的阶段。公司的期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他转岗前夕,PICO“一周最多能上两三个项目”。有些项目留给项目组的时间1个多月,其中管理层和研发部门之间的拉扯消耗半个多月,剩下的半个月拿来做研发,“产品质量可想而知”。除了项目上的拉扯,团队频繁变更、项目组分工不合理且缺乏合作都导致了PICO内部的混乱。 相比之下,苹果开发同品类产品VisionPro时,投入了2000多名设计师和工程师,花了8年时间。 接受采访的PICO和朝夕光年员工认为,字节其实不了解、不感兴趣这个领域到底是怎么样的,
高管们在乎的只是“攻城略地”。
来到朝夕光年之前,李阳在腾讯游戏实习,“腾讯游戏的项目组长每天穿着二次元T恤来上班,人们工位上摆满了游戏和动漫人物的手办,腾讯游戏还会发券让员工在游戏里购买商品,在朝夕光年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李阳负责游戏宣发,经常和玩家接触。一次会议上,她提出可以结合核心玩家的某项需求举办推广活动。听到提议后,负责人回应道:“你是否和数据部门做过沟通?有足够的数据反馈吗?这是否是核心需求?有足够的市场吗?” 李阳很不解,她觉得游戏应该注重内容、注重链接玩家
,
“在腾讯,公司鼓励大家交流、鼓励创造有情怀的活动”。而朝夕光年看重“逻辑和数据”。“在字节,员工午休的时候玩《原神》《王者荣耀》,甚至是《开心消消乐》,但是
你见不到字节员工玩自己的游戏”
,以至于同事之间撞见有人玩朝夕光年开发的游戏都会忍不住惊讶一句:“没想到你真玩这个游戏。” 2020年12月,“张一鸣在游戏群批员工上班时聊游戏”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字节不喜欢游戏、不懂游戏。”这是李阳离开字节前给自己的答案。
走过试错时代
互联网猎头申小飞有点怀念前几年的字节跳动。那时的字节跳动,是互联网行业年轻人最向往的地方,也是猎头们最大的金主。 申小飞记得当时字节跳动的盛况:一度有2000多个HR做招聘,策略是把市面上百度、阿里、腾讯、滴滴、快手等大厂的候选人一股脑都收在字节旗下,哪怕数量超配。2021年大力教育一下子招人两三万。一个小算法团队,其他公司5个人就够了,字节跳动会招十几个人。挖人薪酬翻个2~3倍的情况,比比皆是。 社交平台上,字节跳动曾被称为“宇宙大厂”,小红书上晒出字节工牌,会留下一堆羡慕的评论,甚至电商平台上售卖字节跳动工牌都成了一门生意。知乎热榜上关于字节跳动的问题,是“字节跳动为什么似乎做一个产品火一个”“字节跳动能否取代腾讯或阿里”。 一位2020年在字节跳动工作的前员工告诉记者,当时字节跳动发展得顺风顺水,内部有想法就能立刻获得公司支持,不需要考虑太多。
公司上下非常敢于试错,带来了业务上的扩张。
今年收缩的游戏、PICO,以及更早的大力教育等,均是那时的产物。同期,字节跳动人员快速膨胀,从2020年的6万人迅速扩张到2021年的10万人。上述前员工记得,公司看中的项目会成立好几个团队尝试,内部崇尚AB测试。 字节跳动的触角衍生范围还不止互联网。在房产领域,字节跳动成立了幸福里。医疗领域,字节跳动做了小荷健康,并入股北京美中宜和医疗公司。2020~2021年字节跳动出手投资80余次,其中2021年出手50次,在中国CVC(企业风险投资)中排名第三,被业内称为“大跃进”。 2021年,字节跳动估值4000亿美元,抖音日活用户平均值6亿,峰值能到7亿,希望无限。
新王进退之间
据TheInformation日前的报道,字节跳动2023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收入增速超过了腾讯,达到了Facebook母公司Meta同期营收的近九成。很多人据此认为,字节跳动取代腾讯,成为国内互联网“新王”。 不过,作为“新王”的字节跳动估值却相比两年前下降了近一半,最新估值约为2230亿美元。
当年字节跳动大力扩张的教育、房产、游戏、投资,目前基本都已收缩。
上述待过多个部门的朝夕光年老员工对公司的光环也逐渐消散,她觉得“又累又卷”。 字节跳动11月份的大收缩,让申小飞想起了当年百度外卖和糯米的大撤退。他曾在百度工作多年,经历了百度从最辉煌的BAT之首,到现在自嘲为“中小厂”的阶段。 他向记者调侃,“字节越来越有百度那味儿了。” 目前字节跳动内部确实有许多百度系高管。其中包括抖音公司副总裁、火山引擎负责人杨震原、TikTok产品技术负责人朱文佳、火山引擎总经理谭待、抖音电商总裁魏雯雯、抖音生活服务前任业务负责人朱时雨、抖音电商前任总裁康泽宇、西瓜视频前总裁、PICO副总裁任利锋等。
百度与字节跳动的商业模式相似,都是以广告收入为核心的公司
,这种模式赚钱容易且风险极小。类比游戏,米哈游用12年时间成为游戏行业的头部公司,推出两部爆款,但米哈游一年收入274亿元,字节跳动11天就能赚到。“商业模式太好了,躺着就能赚钱。因此公司耐心也会比较差,看不上游戏、O2O、硬件这种需要大规模投入,同时有很大风险,或者短期内很难见到盈利希望的行业。”申小飞说。 但硬币的另一面,一位互联网公司副总裁认为,一个公司最有梦想和最有故事的时候,是它讲DAU(日活跃用户数量)和MAU(月活跃用户数量)的时候,大家会觉得它有无限的潜力和未来的价值。公司开始重视收入和利润当然也是好事,“你可以说他变得平庸,或者说,变得理性。”
“以前字节都是买买买,现在开始愿意卖了,说明它已经过了它认为自己可以吞噬一切的阶段。”
该副总裁认为,字节的收缩证明:短视频不是没有边界的。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认为,即便是想构筑生态圈的数字企业也不可能漫无边界地扩张,业务版图需要紧密围绕主导产品。字节跳动能够主动采取战略性收缩,是“以退为进”,有助于企业长期主义下的创新、成长和价值最大化。 从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厂走过的路来看,收缩并不新鲜。 海外TikTok仍在增长中,字节跳动似乎不必太忧虑。只是,前些年扩张的业务大多以失利告终,字节总要面对更现实的问题,今年还能依靠电商获得增长,明年、后年呢? 如何靠任务思维提高效率?
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任务思维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作者指出大脑在思考和处理信息时并不可靠,因此任务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主动指挥大脑,达到目标并寻求解决方案。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大脑的思考机制和叙事结构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 💡 大脑在无意识处理信息,任务思维能够帮助我们主动指挥大脑,解决问题。
• 💡 思考能力不仅仅由大脑接收信息决定,更取决于我们的思考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 💡 叙事结构和路径依赖对思维方式有重要影响,需要通过下指令、改变叙事框架和持续训练来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
很多人问我怎么高效起来?秘诀只有一个:任务思维。
提起它,理解各有不同。
狭义上,任务思维是面临一项工作时的思考方式,这种理解下,重点放在如何完成,就像只追求及格分数,六十分足够,超过一分就是浪费资源。
我所理解的任务思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模式。
它在完全没有外部要求下,由“我”主动对大脑发出指令,强调为某个目标不断自驱,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
一
为什么靠任务思维?因为大脑不靠谱。
举个浅显的例子,某天,你突然刷到一个短视频,博主傲人身材刺激到你,于是,发誓明天开始也要健身,假设没有具体行动计划,每一步想做什么,冲动很快会烟消云散。
即便第二天还记得,也会感到迷茫,不知道从哪开始。
我也经常遇到。阅读时,作者某个话题突然带来灵感,如果没有立刻打开备忘录记下来,这个念头会瞬间抛到脑后。
为了改变“不爱随时记”的旧习惯,建立新习惯,我查阅大量关于大脑效率的科学文献,结果发现两个秘密。
其一,思考和大脑无关
英国伦敦大学神经心理学家,克里斯·弗瑞斯(Chris Frith)教授,他的观点挺有意思。
他说,大脑很多时候在无意识处理信息,我们觉得自己感到的这个世界,包括个人感受,是大脑制造出来的幻觉。
弗瑞斯认为:只要很少的脑活动,就能塑造出个性,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因为大脑理解信息能力很强,就算给它的信息很少,它也能创造出丰富的理解、认识。
如果大脑活动太频繁了,就会使理解变得混乱,到头来反而什么都弄不清楚了。好比,有时候你想得太多,反而越想越糊涂。为此他还写了一本书叫《制造意识:大脑怎么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以前大家认为,大脑接收到的信息越多,思考力越强。其实不是这样的。
真正高段位思考,不是靠大脑接收了多少信息,而是善于整理模型,整理解决问题的框架。
更直观一点的比喻是,大脑像一片土地,思考能力好比土地上长出来的各种树木。这些树木,像我们用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模型。每种树木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决定了处理问题的方式。
树木从土地里吸取养分来生长,同样的,我们的思考模式也是从大脑中获取信息和知识。有点像训练ChatGPT一样,给它不同的信息和知识,它就会用这些,来形成回答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所以,做好一件事,和大脑无关,是思考模型在决定。
其二,思考是自动叙事
什么是自动叙事?那些已经变得很常规,几乎不需要特意去想,就能自然而然做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根据之前的经验、慢慢习惯形成的,后来被大脑自动化。
理性叙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关键部位脑前额叶(prefrontal region)。它扮演什么角色呢?两个方面:
提升理性程度
暂时信息加工
不论制定计划、控制注意力,还是在社交场合中的情绪表达,它都说了算;同时,它会筛选并暂存眼前看到的信息,以便任务执行。
这就麻烦了。为什么?
想象一下,前额叶就像一个剧院舞台,每天、每小时,各种信息都要在这展示,工作量相当大。
于是,它对事情处理,会采用轻重缓急原则,哪些事情比较重要,默认情况下已经做好了排序。你以为的理性、自主的思考,实际上,已经被事先安排好。
比如说:
早上考虑要不要买早餐时,大脑在这之前,已经评估过还有没有时间,会不会迟到。所以,表面看,在权衡买早餐,实际上,大脑已经帮你考虑好了更重要的事。
因此,思考是自动的,我们每天、每一个时间段的每一个决策,都在一个有限框架下进行自动叙事。
二
你可以把有限框架想象成“规则”。它在指导着大方向。
早晨,闹钟响了,你起床,洗漱,吃早餐,然后出门上班。整个过程是一个有序框架体现。你不需要每天早上重新决定要不要起床,要不要刷牙,这些决策已经被固定下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工作中也有类似叙事框架。
到公司处理邮件、参加会议,完成日常任务,日常任务和谁对接,这些不用耗费巨大思考力,已经形成习惯。它的好处是什么呢?直接体现是,生活工作更轻松高效。
想象一下:
一个有经验UP主,已经磨练出一套固定工作流程,包括怎么构思主题、拍摄、剪辑,再到发布视频,每一步都有条不紊。
这套固定流程,让视频制作变得几乎自动化,大大减轻工作负担。哪怕需要微调某个环节,也能轻松应对,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是一个项目经理,正在准备一场大型会议,你已经习惯用飞书、钉钉管理跨部门工作,这样的习惯自然可以帮助你提高效率。
生活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子。
许多家庭有自己的一套规律,比如说,家里规定周一大扫除,周二去买一周要吃的肉,周三晚上不点外卖,在家做饭吃。
每个人都知道要做什么,各司其职,这种生活习惯,让家里的事情处理起来更有条理。
三
有限框架下叙事,也有明显劣势。最直接的(行为、思维)体现是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
为什么?
想想看,我们第一次学开车。那时候,会严格按照教练的指导来做,怎么换挡、怎么控制速度、什么时候打转向灯,开始时学的驾驶习惯,时间一长成了默认驾驶方式。
久而久之,我们会过分依赖这些初学时的驾驶习惯。
再比如,你擅长拍视频,有一天让你转型做图文,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虽然看起来视频和图文有点像,但工作流程、思考方式完全不同,这时候,就得重新构建一套新的工作模式。
所谓路径依赖,是一种越走越顺的过程。
一开始你可能偶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这个方法挺有效,你越用越多。用得多了,自然就对这个方法越来越熟悉,它也就越来越高效。
但问题在于,这种方式会强化你的叙事结构,一旦这种模式形成,要改变它就相当困难。
比如说,上班路上的叙事结构中,大部分坐地铁1个小时,有的习惯看会儿小说,有的人信息流刷来刷去,有的人听歌打游戏。
晚上回到家的叙事结构中,有的人简单洗漱睡觉,有的人洗脸刷牙,敷面膜喝杯牛奶,一样不能少。
你习惯性把精力分配在最擅长、觉得最轻松的事情上,就算以后碰到更好的办法,也会因为已经习惯原来的方法,不太愿意去尝试新的改变。
我对它的深刻认识自于对“写作”的反思。
陆陆续续5年,看过无数个高效写作方法,最后意识到,真正问题不是方法本身,以前,我只有在真正坐下来、准备写时,才会考虑写作。
也就是说,在我其他日常叙事中,写作不是一个常规的部分,甚至跟它们毫无关系。那我怎么能指望只在特定的时间里,用一种固定的方式,来提高写作效率呢?
仔细思考后发现,这些固定叙事结构几乎无处不在。
就像,每次想要减肥,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这种“只说不做”的叙事结构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碎片化时间里,不自觉地刷手机,这种“一打开就刷”的叙事结构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有趣的是,以前,我们部门有个伙伴上厕所喜欢带手机,没有手机时在厕所里待的时间很短,一旦带上手机,能呆上半小时,这也是一种叙事结构,一种利用休闲时间的方式。
还有更严重的。有的人喜欢在直播间疯狂买买买,一看到便宜就入手,这种疯狂买的叙事结构,让你陷入不必要的消费中。
每个人在自己的路径依赖中,都存在不同叙事结构,本身没什么不好,它让你感到舒服、决策成本低,又不影响工作生活,所以,会继续做。
但问题是,这种习惯的确限制了培养新习惯的能力,甚至,使新习惯形成变得更加困难。为什么会这样?
四
我的一个直观感受是:
叙事结构会带来一种正向束缚。
通常我们说舒适区,指为了保持心理安全,避免改变或挑战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跟懒惰,不愿意进取扯上关系。
比如,我身边一些朋友害怕失业,所以宁愿在一个没有发展、自己不习惯的岗位上苟且着,也不愿意冒险寻找新机会。
路径依赖下形成的叙事中,对舒适区含义有些不同。在这里,舒适是一种正面状态,源于我们对某个特定领域的专长熟练度。
类似在工作中,你在运营方面特别擅长,老板就更可能让你负责这一块的工作。我见过很多专业技能很强的人,在这种叙事框架中感到困惑。
我有个做产品经理的朋友,最近失业,他来问我怎么开始副业。我建议他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产品思维做些什么。
比如,开个账号、办个付费专栏、写写文档或操作手册之类的。这些东西只要能卖出去,至少也算是一门小生意。
他的回答让我有点意外。
他说,平时工作就看数据、做AB测试,感觉这些技能和理解的副业没啥直接联系。你看,
一个人在特定工作范畴内的思考和行动模式,会形成一种特有的正向叙事方式。
这种叙事在公司有好处,它让你变得更专业。写操作手册、文档,一开始你可能都能做,如果换到一些新的事情上,你就不知道怎么下手了。
叙事结构限制了发展性。
换句话说,思维、行为上对固有叙事结构的依赖,会阻碍你探索更多可能。并非换位思考的问题,是思维上的叙事方式,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定型了。
类似还有,我发现,身边在图文工作做得不错的人,短视频领域往往很难转型。主要原因之一是,太习惯于用图文思路来做事。
所以,由过去成功经验培养出来的思维叙事,想被改变,很难。就像说,你不光要跳出现有叙事框架,还得改变思维和行为习惯,这比单纯让一个人走出舒适区要难得多。
五
我对这个话题有深切体会。实际上,我也曾面临类似挑战,后来找到了改变的三个方法:
1. 下指令
下指令,谁不会。我明天要减肥,就是一个指令。问题是,怎么下一个能执行下去的指令很重要。
需要明白,旧思维模式在生活中根深蒂固,它给我们带来了即使满足和舒适度,你以前经常下完指令,第二天忘记,已经形成了习惯。
改变这些思维,开始阶段必须依靠毅力,没有别的方法。
当我想做一件全新的事情时,会从内心深处推动该方法,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做,必须行动。
持续不断地重复想法,大脑才会接收到“我要做某事”的信号;不过,一开始信号比较弱,它会觉得无法完成,这时,我会鼓舞大脑,“我能做到”。
这是改变潜意识的一个前置条件,让它从接受信号,觉得做不到变成接纳信号,觉得可以试试,这样做的目的为了让身心更容易遵从潜意识引导,避免中途放弃。
2. 改变叙事框架
行动的小步子原则,是把事情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来完成。我提到的行动,虽简单,实施起来却不容易,它包括三个小步骤:
记、拆、行
。
记。比如说,我看某博主内容时,被某个观点启发,会马上打开备忘录记下来。记下的内容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这是一种随时原则。在以前每个阶段叙事中,没有该习惯。
拆。拆指拆步骤。类似于,想读一本书,你需要将它分解成几个小步骤来执行,比如今天看一部分,明天再看一部分。
最后行。最难的是行。为什么?
我们白天整体的叙事框架是固定的,你必须几点上班,几点下班,做什么,很难被改变。怎么办?只能人工干预每段具体叙事结构内容。
干预,就是把想做的事,量化到“特定时间段内”。比如,想转型视频博主。以前习惯坐地铁时刷信息流,现在,可以尝试在这段时间里,看些相关的内容。
3. 持续的训练
很多人困难在于,停留在旧的思维模式里,比如:认为只有坐在电脑旁,全神贯注才能完成某项工作,其实,身边有很多的叙事结构可以被充分利用。
想写脚本或找灵感,行走在路上,蹲马桶时,跟朋友聊天时都可以被激发出来;做项目报告,也不一定只在电脑前,才能把框架做出来。
你可以多线程处理很多想干的事。要改变这种模式,需要持续训练。能坚持半个月,会发现自己原有的叙事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改变不仅发生在行动层面,还包括思维层面。
另外,要记住,思维是有惰性的。
遇到新问题,不应该总是想着用旧方法去解决。要培养新思维,得像给人工智能安装新程序一样,给自己大脑安装一套新的思考方式。
好比去公司上班,不走这条路,另外一条也可以到达。
下指令,改变叙事框架,持续的训练,半个月就能逃离原本固有的正向叙述,你的神经元结构也会被改写,试试看。
总结而言
不靠大脑,靠任务。
能不能效率高,人们常说取决于松弛程度。在我看来,一件事反复阻止你,大概率是叙事结构不对。
认知资源是分布式的,任务也是。想挑战一件全新的事,就去拆,拆完后,塞进多时间叙事框架内,好处是不必完全依赖于大脑的集中注意力,也能提高整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