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阿瑟三大失误,最终被杜鲁门撤职,成了抛弃的卒子
关键词:朝战;麦克阿瑟;杜鲁门,美国总统;美联军
提示:文中的一、二、三,这种标题,排版时要做成标题格式
麦克阿瑟三大失误,最终被杜鲁门撤职,成了抛弃的卒子
麦克阿瑟自高自大,根本不听杜鲁门指挥,还“甩锅”参联会
麦克阿瑟在朝战中为何成弃子?目空一切,连杜鲁门都指挥不了
注:本文系力波教授节目发言整理
有个网友跟我提出,说一直以来,麦克阿瑟在朝战中的表现都备受嘲讽,问我能不能分析一下,麦克阿瑟在朝战中都有哪些失误?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
首先我要说,从整个朝战的全过程来看,麦克阿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比如仁川登陆是非常成功的,这在整个军事史上都是辉煌的一笔。而且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成功以后,他的名声在西方世界达到了顶峰,这个你不能否认,连我们也承认。麦克阿瑟这一招是非常高明的、非常有远见,也是非常有冒险精神的。
那么至于说到他在朝战中有没有失误?当然有,而且很大。这个失误,确确实实让他从此走下了圣坛,变成被美国抛弃的一个卒子,这也是他后来的结局。
那么他的失误在哪里呢?归纳起来,整个朝战当中,他的失误有那么三个方面。
(一)战争初期,麦克阿瑟战略判断存在严重的失误。
战争开始的时候,他相信苏联不会出兵干涉或者卷入一场大战,中方也不会介入,这是他的判断。
在1950年10月15号,杜鲁门到威克岛会见迈克阿瑟。1950年10月15号,在威克岛麦克阿瑟与杜鲁门总统会面的时候,总统问到他说,中国进行干涉,这个可能性如何?麦克阿瑟是这样回答的,他说,中国进行干涉的可能性很小,最多只能派5到6万人入朝,而且它没有空军,如果中国人南下进驻平壤,一定会遭受惨重伤亡,但也有可能中俄联手出面干涉,用苏联的飞机来支援中国地面部队,但这也不足为怪,因为它们根本就配合不起来。
这就是他战前的判断,给了杜鲁门总统一个定心丸,因为他是一线指挥员,他的军事素养很高、名声很大,他对整个朝战的局势,从军事角度来说,他最有发言权,所以杜鲁门相信了他。因此才下定决心,用大规模的联合国军出动来争取消灭北朝。
这个战略上的判断失误,导致了他在后面的作战中不断地出现失误,这是核心的问题。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中国在没有任何决胜把握的前提下,在没有苏联明确的承诺给予空中支援和给予其它支援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出兵了。这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的,这是他最大的失误。
(二)志愿军入朝作战,麦克阿瑟依然不相信中国大规模出兵
我们在1950年10月16号决定出兵,19号,我们6个军、3个炮兵师就跨过鸭绿江进入了朝鲜境内,并且在第一次战役当中给了美军以重创。在这样的情况下,麦克阿瑟依然认为,进入朝鲜境内的中国军队,不过只有5、6万人,是小规模的,而且非正规部队。
他依然还是这么看,这里有这个事例为证——我军1950年10月16号跨过鸭绿江,并在第一次战役中取得了首战胜利,1950年10月31号,美军获得证据,说我军已与美军交战。对此,美国的参联会和总统,都要求麦克阿瑟对当前的局势做出最新的评估。
1950年11月4号,麦克阿瑟把这个评估拿出来了,他发给参联会总统的文件当中,是这样说的:目前,还不能确认中国在朝进行了干涉。根据前线战报,各种可能性都存在,我建议在条件还不够成熟的时候,不要轻率地做出结论。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第一次战战役结束的时候,我们也有志愿军被美军俘获,美军从俘获的志愿军口中得到消息说,我们是正规的作战部队来了,而且兵力不少,但是麦克阿瑟始终不相信。
这样,情报官给他资料也好,俘虏口中得到的情报也好,麦克阿瑟都认为这都是不真实的、不可信的,让他丧失了在第二阶段作战,对我重新进行战役评估,以至于在第二次战役过程当中,我们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就把敌人全部打垮,消灭了3万多敌人。
我们不仅越过了三八线,把美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并且在后续的第三战役的作战当中,占领了汉城,把美军压缩到了汉城以南,包括汉江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导致美军对整个战役出现最被动的局面。
也是从那开始,麦克阿瑟和参联会以及杜鲁门总统之间,频繁地出现意见分歧和相互之间的矛盾,这是他第二个方面的失误,就是在指挥战役作战过程当中,始终不相信可靠的情报,对他认为是不可能的东西(比如我军入朝参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他不断出现指挥上的失误。
(三)麦克阿瑟本人自高自大、我行我素、目中无人
麦克阿瑟作为一线的最高军事长官,和参联会这个指导机构之间矛盾频出。麦克阿瑟始终认为他的决定、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听不进任何来自参联会和总统的不同意见。这样就形成了参联会发出的命令指示,麦克阿瑟嘴巴上应承,实际上不去行动,或者实际上采取了相反的行动,典型的是一个目空一切、我行我素、自高自大的表现。
他仗着在仁川登陆获得的巨大成功,在整个西方以及在美国和日本的社会中,形成了极高的威望,把他作为一种战神来崇拜,所以自己飘飘然了。杜鲁门总统下达指示也好,参联会提出来的决定也好,他只要认为跟他的认识不一致,他就拒不执行,这是非常致命的,这也是他极不成熟的一个表现。
因为他的我行我素,他还没有和参联会的意见保持一致,就把自己的想法上报总统。或者是向参联会上报的同时,就把他的意见主观地推给了新闻界,让新闻界在决策之前,就把他的意见公布了出来,导致美国和参联会十分被动,也导致总统、国务卿和参联会等这些头头,对他都非常不满,双方产生了很多的矛盾,这样就使得美国高层决心必须把他换掉。
不仅如此,在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判断、他的决策是错误的。他没有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而是把这个责任推给杜鲁门和参联会,说是总统和参联会束缚了他的手脚,没有按照他的建议去打这场仗,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最后,美国下决心解除了他的职务,让李奇微来代替他,指挥后来的战事。
整个朝战三年多的时间,麦克阿瑟从1950年代6月份到1951年的4月份,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解除了职务,一直到退休,都没有再介入美国任何方面的军事决策,后来他在84岁的那一年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