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朵奇枸杞原浆行业领军品牌:历史上的柴达木枸杞
说到枸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中医养生这一话题持续热门的今天,大家对枸杞都持有不小的热情,但你知道吗,在两千多年之前,枸杞的“大名”就早已深入人心了。


在中国,枸杞有很多民间叫法,比如苟起子、甜菜子、 西枸杞、狗奶子、红青椒、枸蹄子、枸杞果、地骨子、枸茄茄、红耳坠、血枸子、枸地芽子、枸杞豆、血杞子、津枸杞。但是非要寻一个出处的话,枸杞这个名称始见于中国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陟彼北山,言采其杞”一句。诗中人言说自己要去高高的北山上采摘枸杞。如果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那么毫无疑问,在那个年代枸杞便是为大众所认可的“宝贝”了。
就如同现今人们认为,喝什么都放点枸杞进去有助于养生的莫名信任一样,古人们也是很相信枸杞是能够延年益寿的,甚至民间还流有关于枸杞能够使人不衰老的传言。
传说盛唐时的某一天,沿着丝绸之路来了一群西域的商贾,商贾们傍晚在一间客栈住宿,见到有一女子斥责一位老者,老者诺诺不言。商人连忙上前拦阻:“你何故这般打骂老人?”那女子回他:“我训斥自己的孙子,与你有什么干系?”周边商贾闻言皆大吃一惊。原来,这位女子已经200多岁,老汉也已是九旬之人。他受责打是因为不肯遵守族规服用草药,弄得自己与外界寻常老人一般两眼昏花,与族人差别甚大。商人惊诧之余忙向女寿星讨教高寿的秘诀,女寿星见使者一片真诚,便告诉他自己四季服用枸杞。后来枸杞传入中东和西方,被那里的人誉为东方神草。


这样的传言在如今看来有些可笑,但是在古时却能让许多人相信。道家有书言:“千载枸杞,其形如犬,故得枸名,未审然否?颂曰:仙人杖有三种:一是枸杞;一是菜类,叶似苦苣;一是枯死竹竿之色黑者也。”说的是千年的枸杞果实形状会像狗一样,所以得名枸杞。枸杞乃是仙人所持的杖上生,也不怪乎古时那么多文豪墨客也将枸杞比作仙药了。
诗人苏轼曾写诗《枸杞》:“神药不自闭,罗生满山泽。日有牛羊忧,岁有少火厄。越俗不好事,过眼等茨棘。青荑村自长,绛珠烂莫摘。短篱护新植,紫笋生卧节。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似闻朱明涧,中有千岁质。灵庞或夜吠,可见不可索。仙人倘许我,借杖扶衰疾。”
明代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云:“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也在所著《纲目》中记载其:"滋肾,润肺,明目。"


枸杞的美名自古有之,而柴达木枸杞的美名确是近代才有的。尽管柴达木盆地早已有野生枸杞的存在,但20世纪60年代,青海柴达木诺木洪地区开始野生枸杞的人工种植。因为柴达木盆地的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对于柴达木枸杞栽培具有独特的气候优势。据研究,在柴达木盆地种植出的枸杞所含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具有调节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成分高,黄酮含量较其它产区高30%左右,优质大果可占70%以上,是国内最优质的枸杞之一。
在农业技术日益精进的当下,柴达木作为一片无污染的“净土”,一定可以将隐藏在历史里的、传说中的、药典上的枸杞带回现代,让这历史悠久的“仙丹”在现代焕发新生!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