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国风云的风云国王——哈罗德篇

2018-12-27 22:06 作者:Pad13ofCK  | 我要投稿

在1066英格兰的三王争霸中,我们下一个关注的人物是威廉最主要的对手,也就是哈罗德 戈德温森。哈罗德作为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国王,在继位的过程中存在一定争议。而这也让他于三王争霸中,处在了中间一个腹背受敌的位置。不过他也确实尽了最大的努力,尝试保住自己的王位。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哈罗德这边,看看1066发生在英格兰的故事。

CK2中1066剧本开局时的哈罗德


一、出身世家大贵族,掌权架空忏悔者

哈罗德 戈德温森能够在“忏悔者”爱德华死后称王,跟他的出身关系很大。由于中世纪盛期之前,姓氏在英格兰还没有普及。因此他名字中的戈德温森,遵循的是当时北海地区常用的命名方式,表示其为戈德温的儿子。说到哈罗德的老爹戈德温,他一直反对爱德华继承英格兰的王位。在丹麦王北海帝国的克努特大帝死后,戈德温一家选择站在强行继位的哈罗德一世一边,迫害过“忏悔者”的哥哥。但是哈罗德一世死后,王位经哈德克努特又传到了同母异父的爱德华手中。老戈德温怕爱德华继任后跟他翻旧账,因而极力反对爱德华。由于几乎整个英格兰南部都在戈德温一家的控制下,爱德华也只能妥协,娶了老戈德温的女儿并保证既往不咎。然而爱德华即位后重用诺曼人,老戈德温觉得爱德华早晚还要和自己算帐,于是干脆在南部反叛。但他却被爱德华从北边召来的援军击败,逃到了弗兰德斯亲家的家里。而此时我们的哈罗德作为老戈德温的次子,还不算是台面上的主角,跑到了爱尔兰招募军马。同时也是在这时,诺曼底的威廉曾经来过一次伦敦。至于威廉跟爱德华间到底谈了什么,是继承问题还是单纯作为援军,就无法确定了。

征服者威廉、哈罗德、忏悔者爱德华等人的亲缘关系图

然而爱德华还没来得及把没收来的戈德温家领地点清楚,老戈德温就带着海军卷土重来。他在南方老家老乡的支持下,重新夺回了在英格兰南部的领地,并率军进逼伦敦。因此爱德华不得不进行妥协,戈德温重新掌控了他们在南部的权利,还进一步入驻中枢,在议会里获得了相当的地位。当然老戈德温为表忠心,也送出儿子作为人质。这些人质被爱德华国王送到了诺曼底,这对后面事情的发展还有影响,稍后还会再提到。不过就在走上人生巅峰没多久,老戈德温就因病离世了。由于老戈德温的长子塞维涅,也就是哈罗德的大哥,也在这前后去世,于是哈罗德就成了家族新的领袖。

哈罗德的政策和他老爹不太一样,他承认爱德华的统治地位并在面上对其十分尊敬。跟他老爹相比,哈罗德不仅是个优秀的战士,还是个更出色的阴谋家。表面上他对国王爱德华保持敬重,然而在议会里却在不断排除异己,扩大自己的权力。他主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是之前老戈德温反叛时前来勤王的诺森布利亚领主西沃德和墨西亚领主奥弗里克。一方面在西沃德死后,哈罗德让自己的弟弟托斯提格接手了北方的诺森布利亚。另一方面,哈罗德从墨西亚领主儿子阿尔加手中夺来了东盎格利亚,封给了自己的另一个弟弟戈斯。再加上哈罗德自己的威塞克斯-苏塞克斯以及另一个弟弟的肯特,此时几乎大半个英格兰都落入他们家族的掌控之中。

图中橘色部分为哈罗德及其兄弟的掌控范围,红色为忠于爱德华的势力范围,蓝色部分为威廉的诺曼底


二、许诺相助威廉继位,最终食言自己称王

国内势力基本稳定后,哈罗德唯一的弱点就是当初交在国王爱德华手里的人质、此时被送到诺曼底的兄弟。于是计划通哈罗德就开始向国王施压,表示爱德华老哥你看啊,老弟我也辅佐了你10年了,咱老哥俩处的也算不错,当初交给你的人质要说啊那也算是你小舅子,你看是不是差不多就可以让人家从诺曼底回来了?我们兄弟几个对他甚是想念啊。爱德华也没有办法,最后只能同意释放人质。于是哈罗德就美滋滋的开着小船,吃着火锅唱着歌,结果突然就被风暴吹到位于诺曼底和弗兰德斯之间的皮卡第,然后自己就被蓬蒂厄伯爵盖伊一世劫持当了肉票。

这时候来救他的是谁呢,正是诺曼底公爵威廉。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各怀鬼胎,威廉也许对哈罗德的野心究竟有多大不太确定,而哈罗德估计是不知道威廉在觊觎英格兰的王位,否则他不太可能亲身来到诺曼底。对威廉来说,如果他将来想继位英格兰王位,那么英格兰本地贵族的支持必不可少,那么其中最大势力的代表哈罗德无疑是最值得拉拢的对象。而对于哈罗德来说,威廉手里的人质是他不能不忌惮的。因此当威廉得知哈罗德有难后,第一时间向自己邻居施压,凭着自己打遍北法无敌手的威名,哈罗德很快就被释放到了诺曼底。毫无疑问这时候哈罗德对威廉表示百般感谢,并且发誓自己将来一定会支持他登基。否则威廉不可能为了拉拢他便释放了人质,还把哈罗德一行人送回英格兰。只是威廉没有想到,2年后哈罗德根本没把这个承诺真当回事。

哈罗德返回英格兰后,所有事情的发展就逐渐迈上了高速公路。首先是哈罗德自己的弟弟托斯提格在北境诺森布利亚和当地旧贵族矛盾爆发,哈罗德迫于压力不得不放逐了自己的弟弟。于是托斯提格自然对哈罗德十分怨恨,总想着夺回自己已经得到的领地。这件事后没多久,英王爱德华病重,并在刚刚进入1066年之际便去见上帝了。威廉篇已经提过了爱德华自己没有子嗣,王室储君实际上是埃德加王子。但是此时英格兰实际掌权者是哈罗德,而在爱德华死前在其身边的也是哈罗德。于是国王死后,哈罗德宣称爱德华临终前将王位传给自己,并取得了本就是自己势力的议会的支持。在爱德华的葬礼之后,哈罗德立即由主教祝福加冕为王,并将埃德加王子实质上软禁在了宫中。

然而我们考虑一下,哈罗德宣称爱德华传位给自己,究竟有几分可信呢?我觉得基本上可信度为零。首先,哈罗德是戈德温的儿子,而爱德华几乎和戈德温父子斗争了一辈子。即使最后10年表面上哈罗德对爱德华尊敬有加,也不能改变爱德华对这一家族的厌恶。更何况从老戈德温进逼伦敦后的一系列执政方针及人事任命来看,哈罗德领导的议会早就把爱德华架空了,这时也已经没有北境的军队再来勤王清君侧了,也就难怪爱德华晚年只能一心皈依天主教,做他的忏悔者去了。而且如果爱德华真的有心把王位传给哈罗德,大可直接宣布遗嘱死后传位给哈罗德,甚至可以效法很多法兰西领主的习惯提前加冕哈罗德为王,毕竟爱德华年轻时是在诺曼底接受的法式教育。然而爱德华并没有这么做,无论是寄希望于埃德加王子还是威廉,我认为爱德华肯定是不想哈罗德夺权的。

那么同样的问题,威廉宣称爱德华承诺将王位传给自己又有几分可信呢?总的来说要比哈罗德可信度高一些。首先前文提到过,威廉是在爱德华去世大约15年前,正值老戈德温叛乱的前后到的伦敦。此时爱德华很需要各方势力的支持,而诺曼底已经在爱德华继位过程中支持过他一次。爱德华自己没有子嗣,侄孙埃德加王子这时候还没出生或者还在襁褓之中,威廉又算得上自己的表亲。那么为了拉拢威廉,以英格兰王位做筹码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合情合理。然而在戈德温一家重新掌权之后,这件事直到爱德华死前似乎都没人提过。一方面哈罗德势力越来越大,爱德华恐怕根本无法宣称由一个诺曼人继承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随着自己的侄孙健康长大,爱德华也许是有了其他的想法。毕竟在爱德华死前,埃德加王子作为自己哥哥的孙子,也就是他自己的侄孙,在王庭的地位实际上就是王储。爱德华很可能想等埃德加成年能够独当一面后,再宣布传位给埃德加。然而爱德华并没有坚持到那一天,小王子无依无靠根本不是哈罗德的对手。


三、加冕英王迎挑战,同胞兄弟先成仇

不管怎么说,哈罗德加冕为英王,成为了英格兰地位最高之人。他弟弟戈斯等人则成了自己的心腹与参谋,议会的核心。然而他的王位很快受到了挑战,爱德华过世哈罗德继位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诺曼底,威廉必然对哈罗德的背叛怒气冲天。在派出使者要求哈罗德遵守承诺交出王位被拒绝后,威廉便开始准备军马武力入侵英格兰。而反对哈罗德的人并不只有威廉,前面提到过的托斯提格便是其一,他表示愿意支持威廉夺得王位以重新得到自己的封地。

托斯提格是哈罗德的亲弟弟,同时也是弗兰德斯领主鲍德温五世的妹夫。作为前诺森布利亚伯爵,一度和戈斯一样也是哈罗德的左膀右臂。然而由于和北地贵族的矛盾,他被哈罗德放逐出英格兰,之后就跑到了自己老婆的娘家弗兰德斯。此时他自己手上的军马,主要也是来自弗兰德斯。托斯提格可能觉得只凭自己和威廉的力量,要和整体实力更强的英格兰掰手腕还是不够。也可能他对威廉漫长的准备及对自己的轻视感到不满,便又去找了其他的人作为同盟,也就是三王争霸中的另一位主角、挪威王哈拉尔德。到了这时候在托斯提格的穿针引线之下,哈拉尔德也加入了争夺英格兰的队伍中,关于他的部分留待后面再说。

回到英格兰这边,哈罗德在加冕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首先走访了中部及北境的墨西亚及诺森布利亚。哈罗德的势力范围主要在英格兰的南部,此时从威塞克斯到肯特,再到东盎格利亚都牢牢地掌握在他的手里。哈罗德曾经指望自己的弟弟、英勇的托斯提格能够帮自己控制北方,可惜没能成功。于是哈罗德决定自己完成这个任务,通过联姻的方式,他抛弃了自己20年的发妻伊蒂斯 斯万尼克,娶了墨西亚伯爵和诺森布利亚伯爵的妹妹,同样也叫做伊蒂斯。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这次联姻的效果还算不错。

再看看托斯提格,据说与他哥哥哈罗德相比,长得更加英俊也更加勇敢,不过似乎也就只是个强壮的战士,在谋略与权术上比起他老哥差的太远了。1066年5月初,不知道是与盟友们达成了什么共同进攻的协定,还是单纯的因为急不可耐的想要夺回自己的权利,托斯提格抢先从弗兰德斯启航,率领舰队登陆英格兰南部的怀特岛,也就是当初和老戈德温一起从弗兰德斯杀回英格兰的地方。此时威廉和哈拉尔德两人,都还没有出兵。面对自己的弟弟,哈罗德反应迅速,趁托斯提格立足未稳,迅速召集军队攻打托斯提格。面对哈罗德的大军,托斯提格没有正面交战,率领船队从东边绕过英格兰南部直抵北部,打算趁虚夺回北方曾经属于自己的领地。然而号称英勇的托斯提格,却被诺森布利亚和墨西亚的联军击败,只得率领残部继续北上逃到了苏格兰。此时苏格兰北方的奥克尼等地还在维京人的控制下,托斯提格在这边能够更方便地巩固与哈拉尔德的联系。

英格兰南部的怀特岛,是英吉利海峡上的前哨站之一


四、南线久守空等待,北方突袭海盗王

哈罗德赶走托斯提格后,便率军驻扎在怀特岛。虽然取得了第一场胜利,但他心里十分清楚,海峡对面的威廉对英格兰的王位志在必得,早晚会出兵渡过海峡。而夏天就是威廉过海的最佳时间,因为通常夏天的风向适合从大陆出航,一旦过了夏天几乎就没有机会让大型的舰队渡过海峡。如果能够在威廉登陆时便对威廉发起攻击,那么无疑肯定能够占得先机。因此如果只看和威廉的战争,这个决定不无道理,毕竟这时明面上的觊觎者,只有宣称有继承权的威廉。至于托斯提格和哈拉尔德的同盟协议,恐怕哈罗德还并不知情。

然而威廉篇中也提到过,海对面的威廉一整个夏天都被风暴挡在诺曼底寸步难行。哈罗德在南部海岸构筑好钢铁怀特防线,等啊等啊就是不见诺曼人的动静。时间转眼到了9月,哈罗德坐不住了。一方面,大军集结了3个月,补给已经到了极限。另一方面,到了秋收的季节,军中的民兵还需要回到全国各地帮忙。而且夏天已过,威廉通过海峡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于是哈罗德只能假设威廉会在明年再寻找机会渡海来争夺王位,遂下令解散了军队返回伦敦。

不过一返回伦敦,哈罗德就傻眼了。哈拉尔德和托斯提格入侵约克的消息,终于传到了哈罗德耳中。这个出乎意料的消息,迫使哈罗德不得不把刚刚解散的军队重新召集起来,并向北急行军赶往约克与哈拉尔德交手。而此时哈拉尔德和托斯提格已经击溃了北方伯爵的军队,迫使约克向他投降。

到了9月25日,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哈罗德赶到约克境内并在斯坦福桥突袭了哈拉尔德和托斯提格。哈罗德这场突袭十分成功,打了哈拉尔德一个措手不及。但是挪威人还是顽强地组织起一道盾墙来抵御哈罗德的冲击,并期待援军赶来支援。说起盾墙,可以说是北欧重步兵的标志性战法。和著名的长枪方阵类似,盾墙也是团体性以防御见长的战法。只不过大部分盾墙使用的是短兵器,剑或是手斧之类的。此时的英格兰由于深受丹麦维京人的影响,战场上的军队同样以重步兵为主。双方的军队都以盾墙作为常规战法之一,因而哈罗德军队起初的冲击并没能够击溃对方的防御。然而随着双方军队逐渐进入互相胶着的肉搏战,哈罗德军队的另一项武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数量并不多,但是哈罗德的军队中有一部分弓兵。正是这些弓兵在乱军之中游击,一只流失射中了哈拉尔德的脖子并射穿了气管。哈拉尔德当场毙命,据说随后托斯提格也在乱军中被哈罗德手刃。随着两位统帅先后阵亡,挪威军队彻底溃散,没能坚持到海边援军赶来。随后哈罗德又率军抵挡住了挪威援军的反扑,再次阵斩对方大将,哈拉尔德的准女婿“暴风”奥瑞。最后残存的挪威人不得不向哈罗德求和,许诺双方交好、永不再犯后彻底退出了英格兰。

斯坦福桥位于约克的东边,有一条南北向支流经过


五、大起大落人生事,黑斯廷斯终成空

哈罗德在斯坦福桥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但是损失同样十分惨重。然而上帝并没有给他喘息的时间,仅仅在斯坦福桥之战2天后,英吉利海峡的海风就转向了,威廉终于离开了法国前往了英格兰。此时哈罗德还在约克郡修整并准备返回伦敦,对威廉渡海而来毫无准备。当威廉在苏塞克斯的佩文西登陆的消息传来时,哈罗德必然十分吃惊,匆忙的赶回伦敦确保首都的安全。回到伦敦后,南方传来了让哈罗德更加气愤的消息,威廉在苏塞克斯自己的地盘上大肆劫掠。于是哈罗德坐不住了,决定不等更多的援军赶来,轻装前往佩文西,再给威廉也来他一次闪击。

对于哈罗德的这个决定,他手下伯爵们基本是反对的,观点基本就是:我军千里奔袭,方历鏖战,疲惫之师,兵源不足,而威廉远道渡海,补给必定不足,若坚壁清野,以水师断其归路,不出半年,威廉必为我所破。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是毕竟纸面上谈谈容易,实际上困难很多。哈罗德这时除了自己老家可能被威廉连锅端之外,其实还面临几大困难。第一是兵员补给困难,哈罗德虽然战胜了哈拉尔德率领的挪威人,但自己能动员的部队也损失惨重,精英部队基本上快要打光了。看看全国哈罗德还能从哪补充兵员呢?南方老家能动员的基本都带去约克了,北边本来就算不上哈罗德的死忠,又刚被哈拉尔德屠了一圈,也拿不出什么人手来了。二是虽然威廉补给困难,但是哈罗德自己其实也没好到哪去,从最早屯兵怀特岛,到急行军赶到约克,早就超过3个月了,哈罗德的财政基本也被吃空了。秋收的时间国内又没消停过,此时恐怕补给同样面临很大困难,保持军事对峙的话自己可能同样撑不到明年夏天。总之不管什么原因,哈罗德在伦敦短暂停留后,率领自己的军队南下再战威廉。

让我们再一次聚焦10月14日这一天,也就是决定性的黑斯廷斯之战的日子。哈罗德仍像突击哈拉尔德时一样率军南下,而对手却变成了法兰西的常胜将军威廉。虽然同样是战场上战功赫赫的老兵,威廉跟哈拉尔德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哈拉尔德再有政治意识,也还是个海盗头头,始终放不下勒索打劫的习惯,才会在劫掠过程中被哈罗德打了个措手不及。而威廉始终就是为王位来的,一登陆就开始修建城堡据点,时刻准备和哈罗德来一场正战,劫掠不过是减轻一下补给压力顺便嘲讽一下哈罗德。另外威廉还有一个哈拉尔德没有的武器,就是强大的骑兵。除了在战场上正面冲锋,一部分轻骑兵也承担了斥候侦察的任务,所以威廉提前发现了哈罗德的部队,摆好阵形主动迎击奔袭而来的哈罗德。

接下来的黑斯廷斯之战,在威廉篇中已有提及。哈罗德没能成功突袭,于是迅速转变策略,占据了山坡上的高点,以步兵摆起了防御性的盾墙。一开始面对缺乏精准度的弓箭,哈罗德的部队几乎没受到什么损失。随后面对步兵与骑兵的轮番冲锋,盾墙也很好的坚持了下来。战斗持续了几乎整个白天,双方的损失都很大。哈罗德的盾墙阵也不再稳固,很多缺少训练的临时工站到了最前排。到了下午,双方都到了体能上的极限,都想尽早结束战斗。越来越多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诺曼人后退时进行追击,想要一举结束战斗。结果盎格鲁-撒克逊人离开盾阵到一定距离后,就被诺曼骑兵的冲击纠缠住,随后又陷入了与诺曼步兵的肉搏中。很快整条防线都陷入混战,而在失去盾墙的保护后,疲惫的撒克逊人变得十分脆弱,伤亡直线上升。哈罗德最终迎来了和哈拉尔德相似的命运,被流矢一箭爆头,很可能是射中了左眼。他再也没有力气上演一把拔矢啖睛的好戏,就这样在溃败的前夕倒下了。在哈罗德及他的兄弟戈斯等人全部阵亡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全线溃败,威廉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最终如愿得到了英格兰的王位。

纵观其一生,哈罗德绝对当得上枭雄二字。从早年跟着父亲征战,到在实际上架空爱德华,再到登上王位后南征北战,哈罗德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干了正确的事。哈罗德在击败哈拉尔德之后,可以说在成就及声望上都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如果威廉渡海失败,那么北境由于哈罗德在约克的胜利,势必会更加支持哈罗德。这样哈罗德就能获得梦寐以求的国内的绝对支持,即使隔年威廉再登岛,那么二者间的胜负也不好说。或者如果没有哈拉尔德先在背后爆了哈罗德的菊花,那么一个状态更加完备的哈罗德在黑斯廷斯的结果也许也会完全不一样。只可惜哈罗德在巅峰的时间太过短暂,而到达巅峰后又是以惊人的速度急坠下降。但哈罗德绝不是征服者路上的无能的背景板,他有野心,也有与之相配的能力,可惜他的对手是运气和能力都开了挂的威廉。历来胜者为王败者寇,哈罗德最终也只能以一个失败者被记录在胜者的历史中。

王国风云的风云国王——哈罗德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