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上野千鹤子老师对话纯享版

2023-02-21 13:49 作者:Winston_Zeng  | 我要投稿

say hello


举人:“互联网嘴替”——“上野千鹤子老师说出了我想说,但不知道该怎么说的话。”

对女性的错位期待(充分竞争的学习阶段-家庭为重的成年生活),外部包裹着“家庭关怀”。从身边的现象帮助了梳理。


上野:女权主义的书让人敬而远之,看上去不是女权的书却意外说出心声,完美诠释了自己的遭遇,而引起共鸣。其实是说明过去的工作不到位(笑),所以对之前研究成果包装。


举人:怎么看“以女性主义为畅销卖点,利用男性凝视”的批评?


上野:常有人抨击我的书名角度媚男,so what,无论手段如何,只要信息传递出去;在早期出版的《性感女孩大研究》,对一个读者女孩说“你做这些的时候心里可得有数啊(笑)”。


举人:男性角度出于“这个观点它对男性的态度是怎么样的?”这种问题意识,会认为铃木凉美激进,而女性却觉得保守。


上野:《厌女》中讨论的是经典的父权制结构,以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为模型,虽然现在依然通用,但它关注比较经典的性别歧视。


《始于极限》更实时,关注少子化时代的日本年轻女性,以及中国独生子女会有共鸣的问题。


为什么认为铃木保守,是因为她采取的策略默认了现状无法改变,在这一前提下,她关心如何精明地活、不吃亏、占更多便宜。这个选择背后,其实有很多对现状的绝望以及冷笑,也就是犬儒主义。



举人:东大演讲中“不要把所有的努力都用于追逐个人的胜利,你们被优越的环境所塑造出来的能力优势,不是为了凌驾于没有享受过同等资源的人们之上”曾引发广泛共鸣。


但今天中文互联网中充满个人至上的关注;同时,一方面似乎有对女性主义等的讨论意愿,但在现实中又冷感。日本也有过这样的情况吗?你怎么看?


上野:东大演讲中另一句“等待着你们的会是一个“努力也不一定会有公平回报”的社会”大概更触动年轻人的心弦。


举人:对的,在学校的时候是努力必有回报,通过学校取得成果的人,进入社会却发现了落差。


上野:这百分之百契合日本女性现状,学校时成绩优异更多的女生,在进入社会遭到性别歧视,努力也不一定得到回报。可能这个现象在中国男女皆有之吧。



举人:男性与女性比惨在日本是否也有?


上野:也有这样的书,“男性也好不到哪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但两者的苦,并不是对应的。女性的苦,往往来源于她是个女性这个事实本身,而男性的苦,往往来源于我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所以在男性群体上演着阳刚竞逐游戏,这更多是作茧自缚,是可以跳出的。


日本用“弱者男性”指称得不到认同而痛苦的男性,其实他们真正应该冲着“阳刚”叙事和父权制发泄。这样一来,男性和女性就有了共同的敌人。


举人:怎么看“女性主义造成了两性的分裂对立”这样的观点?


上野:[11:46]那请想一下,在所谓“分裂”之前,这些群体有那么团结吗,有很牢固的连接吗,是相亲相爱的吗,女性主义所做的,不过是把以前看不到的,藏在暗处的一些分裂摆到台面上,来让大家可以看到而已,只有看到了,我们才可以去搞清,对立在哪里,才有可能去解决。所以在我看来,以前也没有团结可言,表面上的团结,不过是女性在忍气吞声。


举人:怎么看待“女权主义”在公共领域的语言污染现象?


上野:“女权”、“同权”的词汇暗含着“让女性和男性拥有一样权利”的主张,这也会生成“女性要变得和男性一样”的意思。


所以翻成“女性主义”也蛮好的,但更准确的翻法不如用“女性解放思想”,因为women's liberation里有解放、获得自由的意思


举人:有人批评您视女性为弱者,阻碍了女性自我赋权。您所讲“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上野:被家暴的妻子站起来反抗,大概只会收获更多的拳打脚踢;老人或残障人士受到虐待时,你不可能跟他们说“要站起来反抗”。


社会上有很多无力反抗的人,襁褓中的婴儿遇到虐待也只能哭喊,没有力气去反抗。人以弱者的姿态来到这个世界,也以弱者的姿态离开,人应当承认自己的软弱,在这个基础上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我认为这就是女性主义的核心思想。


不愿意承认女性是软弱的生物,认为女性也要追求强大,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恐弱」(weakness-phobia),男性的恐弱倾向更明显,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弱者,很难开口求助。男性在这种土壤大搞力量游戏,认为自己也能这般参与竞争的女性,也容易出现恐弱倾向。


我认为恐弱就是否定原本的自己,大家完全可以坦承自己有软弱一面,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变强又有何不可呢?


所谓强大,并不是说我一个人什么都能干,不靠别人,虽然很多人都这么认为。但我觉得获取别人帮助才是种强大的能力,比起一个人大包大揽,联合更多力量,才能做成更大的事业,我们就是这样壮大伙伴队伍的。喊“帮帮我”,寻找更多的盟友,跟他们说“我一个人不行,我们一起来吧”。


举人:代际鸿沟对女性现实生活带来压力。


上野:对的,东亚国家有所谓「压缩的近代」现象,经历剧烈变化的时代,父母根本理解不了孩子面临的压力,在东亚广泛存在。父母只知道家里兄弟姐妹很多的苦,而无法理解独生子女的苦。过去父母养育很多子女,有的有出息,有的没有;但独生子女时代父母面临着“决不可以失败”的压力。


举人:你在面临中、日年轻人的时候,会不会有困扰、无法理解?


上野:因为我的社会学背景,让我看到很多宏观数据,剧变可以明白地感知,由不得我不认。父母会说“当年如何”,而社会学者需要告诉他们“时代变了”。


举人:<始于极限>提到您年轻的时候没有远大目标的生活态度。


上野:20岁的时候我确实是没野心也不上进,但请别误会,我们也曾怀着理想主义搞过学生运动,可惜最后败下阵来,有些自暴自弃、心灰意冷。


那我是想选一条轻松好走的路吗?倒也不是,因为轻松好走的活法也是无聊的活法,限制人生的选项,扼杀成长的机会。我认为与“轻松的活法”相对的是“有趣的活法”。当你走到某个时刻会庆幸自己选择了一条轻松的人生路吗,还是一条有趣的人生路呢?是后者吧。


我倒是想问问你们,在事业上更进一步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得到什么?更多的钱吗?追求金钱这个目标确实简明易懂,但大家觉得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女性主义也一直探讨这样的问题。钱买得到人际关系吗?买得到家庭与爱吗?就算不是大富大贵,只要够温饱就足够了不是吗?追求更多的钱又图什么呢?


举人:“精致利己”一代大概也面临着,没钱就会遭受低社会评价的氛围。以自己做up主先不被理解,挣钱后被理解为例。


上野:年轻人利己些没什么不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日本的年轻女性渐渐开始利己,我觉得这是很好的现象。因为利己意味着,不会成为父母和社会的牺牲品,更注重自己的感受、身体。


至于能不能赚到钱,这是果而不是因,如你刚才说,这并不全是年轻人的错,是社会引导的结果。现在中国社会的拜金主义风潮非常重,日本也有过这样的时代,与之相应地也在深刻反思。我们看到在他人严重有钱有权的成功者,被家人舍弃,遍体鳞伤,婚姻并非牢不可破,最终妻离子散,不知何去何从,这并不少见。


你讲到辞职做up主,也有人辞职后,赚不了几个钱,又有什么关系呢?至少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收获满足感吧。这不就行了吗?


举人:女性主义不止是女性的抗争,也解放男性。


上野:对的,女性想要摆脱对女性的束缚,男性也想脱离被“阳刚之气”定义;尤其是独生子女,独自承担父母所有期待,儿子比女儿更难摆脱。


举人先生,你说到有人抨击你媚女,这可能是你成功的诀窍,你甚至可以说:“不服气的话,你们也来呀”。


举人:女性认为男性在讨论女性议题获得更大宽容度,我无法否认会从做女性主义相关的视频中获利。


上野:(笑)男性在女性主义的讨论里是不折不扣的少数派,会享受一些专有的好处,大方拿着好了。男性在女性议题的发言,有的比女性自己发声更惹眼,这是过渡期特有的好处,大方接受就是了,没必要迟疑。


同样的话,女性说是过激,男性说就更好,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但我倒希望这样的男性朋友越来越多。因为,多了以后少数派的好处也自然就没了。大方邀请他们加入一起搞。


在举个例子,日本原来很少有男性育儿假,第一个休假的人,会成为全公司、全城的英雄,会变成大名人,这样的捷径为什么不去尝试呢?


举人:《始于极限》中铃木凉美两度问到,为什么受到许多来自男性的伤害,最后你没有对男性绝望,可以正面的回答吗?


上野:(笑)是因为我遇到了值得去爱的人。单看每个男性个体的话,肯定是有闪光点的。批判父权制和批判作为个人的男性其实是两码事。如果单看个人属性的男性,肯定是有值得尊敬的人,也有值得我们去爱的人,和这样的男性发展美好的关系是完全可行的,我也是这么过来的。所以我一点也不厌男,也不对男性感到绝望。


举人:有什么值得期待的未来写作计划吗?


上野:(笑)好问题,中日韩都面临老龄化浪潮,我也身处其中。这么多老人存于世上,人类史上也前所未有,日本也为了应对建立了照护保险制度,也是在进行史无前例的尝试。我近期一直在研究老龄化社会和照护,每天乐在其中,有很多新发现。待时机成熟,我会发表这方面问题,相信会对其他东亚国家读者有所启发。比如,人老了会得认知症,希望大家看了我的研究能了解得了认知症后要怎么办。

















上野千鹤子老师对话纯享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