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老师教你借物抒情,让情感表达更生动!《桂花雨》教学指南来啦!

《桂花雨》

目标:初步了解课文,掌握借物抒情的方法,理解其用法和操作流程,并关注使用效果。
首先,我们要明确借物抒情是一种方法,用于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接下来,我们要理解操作流程,即探索文章如何通过具体事物进行抒情。最后,我们需要关注使用效果,包括能不能成功抒发情感以及抒发效果好不好。借物抒情要求我们一定要找到物的特点,以及这个物与情感的关联。
环节一:雨的寻踪
1、读全文,找一找写雨的段落。
通读全文8个自然段之后,我们发现写雨的只有第5自然段,而且这个雨还不是天然的雨而是人工摇下来的“桂花雨”。
2、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既然只有第5自然段写到了雨,那么其他段落都写了些什么呢?我们来梳理一下其余的7个段落:
第1段:桂花开放的时节;第2段:儿时认识桂花;第3段:作者的故乡记忆;第4段:摇花的习俗;第6段:收纳摇下来的桂花;第7段:杭州赏桂花;第8段:回忆家乡。在这个环节我们先从整体入手。

环节二:赏“桂花雨”(第5自然段)
原文:“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精读第5自然段,归纳什么是“桂花雨”
读完描写“桂花雨”的段落我们发现,“桂花雨”就是摇桂树,落桂花。
2、这样的“雨”之中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呢?
这样的“雨”其实就是一种童趣。
3、这样用的效果怎么样呢?
我们发现作者写的非常的细致、生动。细致到作者与母亲的对话细节、当天的台风天气、摇树等细节都记得很清楚。
4、为什么写“雨”写的这么细致呢?
我们从“人、事、情”出发进行探讨,先从“人”的角度:作者渐渐地老了,与家乡是渐行渐远的,人到老年印象最深的肯定是童年的事情;从“事”的角度:人虽越走越远,但是童年的事情却变得越来越亲近;从“情”的角度:当人在远处,想到自己很亲近、很温暖的事情的时候,情感就生发出来了,这个时候生发的情感是依恋、是回味、是思与想、是怀旧与温情。

我们在探索作者为什么会写的这么细致的时候,我们寻踪着,跟着作者的足迹越走越远,跟着作者的心一直往回望,回望到故乡儿时的时候,情感就油然而生了。

从生活写起(背景)
作者在抒发情感的时候是从生活写起的,把这篇文章的情感放置在一个很宏大、很真实的,很温暖、很亲切的背景之中,更能够引发大家情感的共鸣。
以事件切入(聚焦)
在宏大的背景中我们不能泛泛而谈,要聚焦在大家都能感受到的小事件上。
突显个人感受(细节)
要从大家的共情落实到个人的动情,在聚焦中还要写一些细节。

怎么写的呢?
我们发现即便是散文我们除了欣赏作者的文字之外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方法。
环节三:赏桂花
在这个环节我们请孩子读文中写桂花的片段,在孩子们读完片段之后我们就提问一下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仅写桂花,是否能抒情?”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桂花就代表思乡之情。再追踪:“这个能够抒情的「物」应该要怎么去写呢?”

我们发现“物”作者描写的很细:
1、写了样子:小
2、写了色彩:白
3、写了香味:远、浓
4、写了作用:可以用来做:茶、饼、
5、写了寄托:思乡之情
总结:如果是借物抒情,这个“物”要写的细一点,这个“物”要和情感有关联一点,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抒情了,我们要牢记情在生活中,我们要好好的选择“物”。
环节四:雨的归位(对课题“桂花雨”的思考)

老师们在这个环节备课的时候要收集一些雨的资料,比如可以收集一些古往今来人们写雨的诗:
欢喜希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离别愁苦: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朦胧纷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清新脱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我们发现“桂花雨”中的“桂”是一种物,“雨”是一种丰富的意,前面举例有欢喜希望、离别愁苦、朦胧纷乱、清新脱俗之意。“物+意=情”,所以借物抒情一定要有“意”。“物”有了“意”之后,这个“意”就拓展为了意境,而这个意境就是我们的生活。
彩蛋
我们读好了这一篇散文,我们可以读多篇散文,哪些散文呢?比如《丁香结》、《荔枝蜜》、《胭脂泪》、《忘情水》、《同心锁》、《西窗烛》、《女儿红》、《碧血剑》、《回乡桥》、《边关月》等,重在带着孩子去体会意境。